第A12版: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打造教师专业成长优质平台
更多学生实现午休“躺着睡”
让学生养成文明习惯
讲好大泽故事
重视家庭教育 促进习惯养成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2 年 12 月 2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会区教师发展中心聚焦“质量提升”核心目标
打造教师专业成长优质平台

新会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送课下乡活动,促进区域教学教研交流。
新会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模拟课堂教学,探讨高效课堂新模式。

    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提升和发展有三大抓手:一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推动实施,二是高水平的研究力量引领发展,三是高效能的体制机制保障有力。这也是新会区教师发展中心成立以来,一直着力研究的课题。

    来到新会区教师发展中心,每一位教研员都十分忙碌。研究教案、编写教研方案、模拟课堂教学……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努力攀登着教育教学的一座座高峰,探寻教学质量提升的密码。去年,新会区教师发展中心成功创建省基础教育新会区教研基地项目,以此为抓手,新会区教师发展中心聚焦“质量提升”这一核心目标,创建“一核四柱八维”(质量核心、教科研训四大基柱、八个提质行动维度)高质量教学管理服务新模式,打造教师专业成长优质平台。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钟珍玲

    通讯员 何勇涛

    聚焦课堂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观念的主渠道。

    新会区教师发展中心把科研促教、深化课堂教学研究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不断优化教学方式,突出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注重学科教学与现代技术融合,强调内容组织结构化和内容呈现情境化,实施“先思后导,先练后讲,当堂检测,课堂过关”教学流程,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重建知识结构,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高效课堂的研究是我们日常工作重点之一。我们鼓励以老带新,主要通过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深析课标、教材和教学内容,积极进行新教研模式的探究,使学校乃至区域的课堂教学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新会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发开告诉记者。今年,李发开就通过线上加线下的形式,组织开展了《“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与作业设计》主题讲座,指导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改革课堂教学,改进作业设计,提高教学成效,好评度相当高。

    日常,新会区教师发展中心注重强化校本教研指导,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教研员们在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有关学科课堂教学比赛、录像课比赛、微课比赛、说课比赛、教学设计和论文评比等活动中主动介入,积极参与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精心指导教师提升教学理念,共同打磨精品课程。如今,新会区教师发展中心正指导多校实践“一标五环”(“确定目标—自主构建—展示交流—重点探究—归纳评价”)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聚焦学情研判、课堂结构改革、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深度学习·思维课堂”的课堂评价标准等,提升课堂教学改革的品质。

    目前,新会区各校课改成果显著。新会一中全面推广基于情景、问题导向的“互动·启发·探究·体验”课堂教学模式;新会华侨中学注重班级有效学习小组的构建,探索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整理反思”四环节流程模式;陈经纶中学讲究“导思维、少而精、小步走”教学策略;梁启超纪念中学逐步形成“定目标、结对子、勤问诊”辅导模式;陈瑞祺中学探索出“温故知新、任务驱动、问题导学、合作交流、练习反馈”五位一体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新会圭峰小学着重体现“开放·活力·高效”课堂特色,形成“特色初学感知、自学展示、合作探究、共学解疑、达标测评”高品质课堂模式。

    聚焦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进阶制”培训 搭建专业成长平台

    提升教学质量,教师队伍是关键,教师是高水平研究成果实践转化和高效能体制机制有效赋能的主体。

    根据《新会区教育系统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行动方案》,新会区教师发展中心坚持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优质平台,让教研活动有平台、专业发展有引领。名师名校长是教师队伍的领头雁,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带头人,是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排头兵,新会区教育部门大力实施“头雁引领”工程,实施梯级名师工程,带动教师队伍整体升级。

    新会区教师发展中心以省基础教育新会区教研基地项目为抓手,积极贯彻落实省、市、区强师工程,通过“导师制”“名师制”“进阶制”等方式,培育新会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团队,打造“三名”工程,成为名校长和名教师的“孵化器”。2021年,新会区教师发展中心引领创建新会区第三批“三名”工作室21个,有主持人21人,入室学员202人,聘请24位高校导师全程辅导。2022年,新会区与清华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和湖南师范大学合作,开展高校研修、异校跟岗、自我实践、提升素养等高端培训,成效显著。目前,全区拥有正高级教师8人,特级教师12人,省级以上名师培养对象9人,市级以上名师培养对象26人,区级以上名师培养对象55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1283人,名师队伍人数在全市居于前列。

    有了名师引领,还要在日常实践中不断强化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底。“近年来,我们尝试打出培训组合套拳,优化教师能力提升,‘三研’‘四学’‘六课’‘四训’,是新会区教研基地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的‘密码’。”新会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何勇涛说。

    据了解,“三研”是基础,即常规教研、主题教研、课题研究;“四学”是根本,即学课标、学教材、学理论、学网络技术;“六课”为要点,也就是练兵课、常态课、汇报课、示范课、竞赛课、同课异构;“四训”是重要突破口,包括走出去培训、请进来培训、校本培训、师徒结对的帮扶培训。这一组“密码”干脆有力,拳拳到位,助力新会形成学校内、学校间、区域内的多层次教师能力提升体系。

    新会区平山小学教师陈子钊深有体会:“我入职的时间并不长,但已经参加了不少市、区以及学校的培训活动,非常感谢教师发展中心为我们提供这么多宝贵机会。通过培训,我可以与前辈们交流。有了名师和骨干教师的指导,我很快就掌握课堂教学要领,工作顺利开展。”

    聚焦教育科研提质

    加强“三级管理” 向“智慧教研”迈进

    只有高水平的研究力量,才能引领高质量的发展。近年来,新会区教师发展中心大力实施科研促教行动,结合新会实际深入研究共性问题,切实服务校本教研。该中心将教研重心转向全体教师的发展、全体学生的成长和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加强对新课标、新课程、新高考的研究,引导教师强化案例研究、教学反思,切实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为进一步提升教育科研实效,增强教育科研能力,新会区教师发展中心对全区各类省、市、区立项课题实施区、镇、校“三级管理”,全程跟踪各级课题审批立项、开题论证、结题鉴定、成果展示等环节,开展好重要科研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助推“经验教研”向“智慧教研”深度转型,指导教师抓好选课走班、分层教学、生涯规划等专项研究,利用科学研究方法认识和剖析各种教育现象,探索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形成比较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并通过实践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基础理论,促进学校薄弱学科发展和提质。今年以来,新会区教师发展中心陆续组织举办新会区“双减”教研工作推进会、新会区教研基地工作推进会、新会区教研基地学校实验工作小结会、新会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解读会、新会区中小学教学质量分析会、市区联动听课调研、基地学校公开课等活动,促进教师间的教学交流与经验分享,形成新会教研特色品牌。

    继成为广东省义务教育首批课改实验区、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之后,新会区成功创建省级教研基地,以此为新起点,2021年,新会区教师发展中心申报新会教研基地项目,被省教育厅评定为广东省基础教育(县、区)教研基地和校本教研基地项目。据介绍,基地项目以科学教育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提升新会区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实行教育行政部门宏观调控,教学研究部门引领指导,基地学校精心组织,基地学科潜心研究,其他学校积极响应的工作机制,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校际交流等方式,充分发挥教研基地深化教研机制创新、推动教研体系建设、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和育人方式变革等方面的效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在基地项目引领下,新会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深度参与,以参与者、合作者和研究者的身份,与教师交流、对话、互动,引领新会基础教育发展。近年来,新会区教研员立项的省级课题有10项、市级课题8项,获得省级科研专项经费支持300多万员。结合新形势,新会区教师发展中心认真落实“以校为本、区域协作、研训一体”的教研新机制,深入开展教育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机制研究,因地制宜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以及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方式,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创造力,构建多元立体的教研新模式。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