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源于心,力源于志。如何培养“心中有理想、眼里有光芒、肩上有担当、脚下有远方”的学生,用信仰的力量引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执着攀登,真正把他们凝聚在党的理想信念旗帜之下,是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奋斗目标。
华侨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侨乡大地上一所沉淀了丰富华侨文化资源的优质学校,江门市华侨中学(以下简称“江门侨中”)近两年充分发挥“侨”优势,活用“侨”资源,凝心聚力书写“思政育人”精彩篇章。该校充分把握思政工作、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规律,成功打造了“课程思政”“叙事思政”“影视思政”三大平台,引导学生讲好红色故事,唱好红色歌曲,厚植红色基因……
如今的江门侨中,对思想教育工作从内容到形式、从叙事到思辨、从情怀到信仰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更加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悟真理,在学习中收获真知、在生活中融会贯通,在“大思政课”背景下传承信仰火种。
在江门侨中,学生所感受到的思政教育,不再是枯燥的课堂理论灌输,而是从理论到实践、从书本到世界的全景式育人场景,思政教育既跃然眼前又润物无声,不仅有筋骨有温度,而且有活力有朝气。
文/图 吕中言 侨中宣
A
持续优化“课程思政”学科渗透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其改革、创新和发展,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的重大使命。
江门侨中以政治学科为示范,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集中研讨,初步构建了“导—思—展—评—结”五步教学法,进一步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政治科组在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丰富思政课教学内涵等方面积极探索,并把积累到的相关经验推广到其他学科教学,助力学校构建别具一格的“课程思政”学科渗透模式。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山川壮美,本身就是一本博大精深的地理教材……”在江门侨中地理骨干教师卢翠萍的一节地理课上,在讲授《中国的河流》章节时,她通过照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们展示了漓江、黑龙江、长江、塔里木河和黄河的壮观景色,并引出了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认识和学习,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怀。
“原来在中国的地理构成中,河流占据着如此重要的位置,要想优化环境,必须守护好河流。”“通过丰富直观的图片,以及和老师的现场互动,我真正了解到祖国的河山原来如此广阔。”……讲台下,学生们踊跃互动,争先恐后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头头是道。课堂现场不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一群人的“联欢”。地理课堂正是江门侨中落实“课程思政”学科渗透的一个缩影。
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作为江门侨中的数学青年教师,关则豪近两年有针对性地在课堂上以数学历史为载体,厚植学生民族自豪感,如在讲述有理数相关知识时,他向学生普及世界数学史上,是中国人最先应用负数及其加减法运算法则。“在探索思政教育和数学教学有机结合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在不断成长,促使我对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入,也进一步增加了民族自豪感。”关则豪说。
以赛促练,以赛促教。江门侨中每学年都会举办一次青年教师“课程思政”课例展示活动。重点考察青年教师是否能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设计,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对于该项活动,江门侨中领导班子非常重视,还对活动提出明确的细节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科学处理好“思政”与“课程”的关系,要找准切入口,巧妙得当,不能生硬灌输,直接给出结论,做到‘如春在花、如盐化水’,让思政教育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渗透了全新“课程思政”理念的课堂,不但吸引了学生们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也激活了他们一颗颗进取向上的心。“在生动有趣的课堂上,我了解到新时代的共青团员在抢险救灾、疫情防控、奥运竞技等大事面前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事迹,他们是党和国家可靠的后备军。而我作为新团员,深知肩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现在要做的,就是扎实文化基础,增强组织意识,严于律己。”江门侨中九年级学生孔晶晶说。
B
“叙事思政”平台 引导师生讲好侨乡故事
敢为人先、爱国爱乡、团结奉献……华侨文化是侨乡先辈奋斗的结晶,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江门侨中为了“把华侨文化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大力打造“叙事思政”平台,激活情感效应,春风化雨般滋养人、培育人。
每周一清晨的“国旗下讲话”,是江门侨中坚持打造了多年的思政平台。今年以来,该环节“侨”味渐浓,成为“华侨”文化核心载体的“侨中思政大课堂”。“侨中思政大课堂”以“讲故事、谈感悟”为主要方式,结合学校的传统与校情,每周安排一位教师或学生站在国旗下面向全校师生讲侨乡人物故事。“对上台开讲的师生来说,在准备和讲述侨乡人物故事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个厚植爱国情怀、感知时代责任的过程。”江门侨中校长张有成说。
“华侨精神是什么?我们可以用‘爱国、进取、勤劳、开放、包容’十个字来概括其内核。这正是我校在现阶段要补齐短板、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再上新台阶所需要的精神……”本学年开学第一天,张有成站在国旗下,以《传承华侨精神,做有担当的侨中人》为主题,为全校师生上了新学年的“思政第一课”,为“侨中思政大课堂”开了好头。在往后的日子里,司徒美堂、陈垣、龚昌荣、梁启超、冯如等一大批侨乡本土历史人物的事迹相继被师生们“搬”上“侨中思政大课堂”。
“侨中思政大课堂”不仅让思想鲜活起来,让知识鲜活起来,更让教育过程鲜活起来,备受学生好评。
通过参与“侨中思政大课堂”,该校九年级学生李紫微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在她看来,作为一名江门人,可以站在全校师生面前讲好江门故事,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除了收获掌声外,让她印象更深刻的是过程,在准备过程中,她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多方搜集素材,了解本土历史人物的爱国故事。“那时我才发现,原来我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曾涌现出这么多优秀的人物,发生过那么多感人的英雄故事,这些人物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都有深远的影响力,作为江门人,我由衷感到自豪,也收获了作为一名侨乡人的文化自信。”李紫微说。
“本学期,老师和同学们在国旗下讲述了许多侨乡本土历史人物的故事,每一个都深深打动我,我现在随口都能说出其中一个人物和他们的相关事迹。”九年级学生朱颖琪在侨乡本土历史人物身上感受到,爱国是一种责任,需要行动,青少年不能只做旁观者,要把个人理想和家乡乃至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此外,江门侨中每学年都会组织一次红色故事演讲比赛,让学生站上舞台演活、讲活红色故事。
一抹亮丽的“红色”当前已全面渗透到江门侨中的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学科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设之中,并散发出浓浓的“侨”味,使之焕发出蓬勃生机。
C
用好“金钥匙” “影视思政”平台精彩纷呈
要想做好思政教育工作,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近年来,一大批红色影视作品在大浪淘沙中突围而出,呈现出内涵丰富、情感真挚等特点,深受群众喜爱,是思政教育得以展现新面貌的“金钥匙”,江门侨中充分利用这些红色资源,在校内构建“影视思政”平台。
今年上半年,江门侨中就在校内开展主题为“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的红色影片观看系列活动,在全校范围内集中播放了《金刚川》《夜袭》等一批有口皆碑的红色爱国电影。
传统的集中观影只是开端,江门侨中还通过开展组织红色歌曲演唱、红色诗歌朗诵、文艺汇演等活动,不断丰富“影视思政”平台的建设。例如利用午休前的时间段和课间面向全校插播红色歌曲;举办“永远跟党走 唱响中国梦”主题红色歌曲比赛;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各级各类红色主题文艺比赛等。学生们也不负众望,表现十分亮眼:学校舞蹈队参加“2021年蓬江区中小学生舞蹈比赛”获区赛一等奖、市赛二等奖;学校合唱团参加“2022年蓬江区中小学生合唱比赛”获中学组一等奖,参加“2022年江门市‘领航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中小学合唱比赛”获中学组二等奖。
该校八年级学生李欣怡,在今年5月正式加入了学校合唱团,随后代表学校参加“2022年江门市‘领航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中小学合唱比赛”,从确定参赛、备赛到最终站上舞台,历时一个多月,当中很多细节她仍记忆犹新:“这是我第一次到校外参加高规格的合唱比赛,第一次面向社会各界唱歌,既兴奋又紧张,这不仅是一次演唱,更是一次情感升华,是在凝聚一种力量,使我爱党爱国的情感更厚重。”
“那次比赛以歌颂党、歌颂新中国为主旋律,训练的过程中,老师除了跟我们讲述歌唱技巧外,还跟我们普及每一段歌词背后的含义和故事,是一种浸泡式的学习体验。一首红色歌曲就是一堂生动的党课和思政课。”回忆起参加学校举办的“永远跟党走,唱响中国梦”主题红色歌曲比赛,该校九年级学生周永蓝颇有感触。
思政教育发挥了多方面、多维度的育人功能,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学成绩稳步提高。江门侨中2021年获“江门市协同教育质量进步奖”;2022年获“江门市协同教育质量二等奖”;在蓬江区2022年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中,获“公办初中教学质量发展增量先进学校二等奖”和“优质生源贡献奖”,而生物、数学、历史、地理、体育等科组获“初中学科素养提升建设奖”。
展望未来,张有成表示,江门侨中将继续优化好、利用好三大思政平台,围绕“红色”育人主线,在“侨”字上做文章,挖掘学生熟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突出学校“侨”文化特色。在课堂教学中继续挖掘思政元素,加强各学科课程思政效果,推进“侨中思政大课堂”主体化、序列化、常态化开展,凝心聚力为蓬江教育发展新篇章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