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面临挑战。面对新冠病毒,江门市2395位家庭医生、702个家医团队全天24小时守候。
从线上答疑到上门服务,从白天到夜晚,这群身处市民群众家门口的家庭医生,正用触手可及的医疗服务,成为老百姓坚实可靠的“健康卫士”。
2022年12月29日,记者跟踪采访新会区会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简称“会城社卫中心”)内科主治医师、家庭医生钟永春,记录这位家庭医生的“工作日志”,展现基层社区医生的日常工作。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蔡昭璐 通讯员 刘志华
兼顾两个平台
24小时在线答疑
2022年12月29日早晨7点30分,手机闹铃准时响起,钟永春起身下床。8点就要上班,没时间赖床。“平时要送小孩上学,6点半就要起床,现在放假了,能多睡1个小时。”他说。
吃完早餐后,7点45分,钟永春戴好头盔,骑上摩托车出发去单位,路程不远,六七分钟就可以抵达。
钟永春是会城社卫中心家庭病床科的医生,工作主要是给签约了家庭病床服务的居民提供医疗服务。疫情防控措施调整后,他的工作量增加了不少,不仅要处理江门市新冠疫情诊疗诉求快速响应平台和新会智网通两个平台上的诉求,提供医疗救治、线上诊疗,还要接听电话。
自从我市公布家庭医生的联系方式后,有不少居民打电话向钟永春求助。无论是中午、半夜,还是凌晨,都可能有电话打来。为此,他的手机也是24小时开机,从不关机。多的时候,他一天接听、拨打的电话都有上百个。面对翻倍的工作量,钟永春和他的同事们确实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来。
回到单位,钟永春开工第一件事是打开市、区两个平台,了解前一天诉求处理的情况,统计数据,交代当天值班同事一些注意事项。
平台刚上线时,大量居民涌进来,表达诉求。“有咨询用药、买药的,也有因为高烧不退来求助的。”钟永春说,一旦接到诉求,他和同事需要立即跟进,有些还要上门服务。高峰时期,一天处理的诉求量达90多条。
由于诉求不定时来,钟永春也没有固定上下班时间。有时候晚上11点才回家,但一个电话来可能又要返回岗位,或者上门提供医疗救助。那段时间,钟永春压力倍增,就像一个陀螺,忙得团团转。
“经过大家伙的努力,现在居民对新冠病毒有了更多的认知,已经没有一开始那么恐慌了,诉求量也慢慢降了下来。”电脑前,钟永春处理着数据,欣慰地说道。
一个家医团队25人,管理签约居民1万余人
早上9点,钟永春开始着手他的本职工作——家庭病床。“之前忙着处理诉求、上门,不少工作落下了。而且年底了,好多数据需要整理、上报。”
正忙着时,钟永春手机响了,是老熟人黄先生打来的。黄先生的父亲已经94岁高龄,因髋部骨折只能卧床,而且有膀胱造瘘。去年,他与钟永春签约了家庭病床服务。
电话接通后,黄先生说:“钟医生,我爸昨晚好像有点低烧、胃口不好。我们之前‘阳’了,不知道有没有传染给他,你能去看看吗?”“好的,我下午去看看。”
会城社卫中心提供的医疗服务辐射整个会城街道,有11个家庭医生团队,管理签约居民约11万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超1.7万人,残疾人有近2000人。而钟永春所在的团队有25人,管理签约居民1万余人,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有1700多人,签约家庭病床的居民有182人。
因为疫情,近段时间来向钟永春寻求帮助的签约居民也在增多。“钟医生,发烧了用什么药?”“家里老人‘阳’了,要不要去医院?”“烧退后一直咳,怎么办?”……针对居民急切的询问,钟永春空闲之余,第一时间给予回复。
去年12月中旬,钟永春也“阳”了。在家休息时,他依旧没停下来。不能上门,他就线上办公,通过手机、微信为居民答疑解惑。没几天,他就回到了岗位,感染后留下的鼻塞、咳嗽、味觉减退依然困扰着他,工作时间一长就很疲劳。
他说:“很多同事都‘阳’了,人手紧缺,需要有人尽快返岗应对群众的诉求。比我辛苦的比比皆是,尤其是发热诊室的同事们,加班加点是常态。”
钟永春所在的办公室,同事基本都“阳”了一遍。这段时间,他们身兼多职,有的支援发热诊室,有的处理诉求,一起筑起了基层医疗防线。
忙碌时,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一眨眼就到了下班时间。钟永春暂停手上的工作,关掉电脑,回家吃午饭。
一个背包,一辆摩托,他走遍大街小巷
下午2点30分,钟永春准时来到家庭病床科办公室。弄完手头的急活后,他背上黑色双肩包,骑着摩托车,赶去黄先生家里。
黑色双肩包是钟永春和同事的标配,里面装有测压仪、听诊器、药品等,每次上门他们都会背上它。摩托车是他主要的交通工具,“很多居民家在巷子里,小车进不去且停车难,摩托车可以随到随走。”
穿过几条巷道,不到10分钟就到了黄先生的家。钟永春边打招呼边走进去,跟回到自己的家一样。对签约了家庭病床的居民,钟永春团队一个星期至少上门一次。其他时间,居民有需求,也会随时上门。他说:“来往次数多了,跟居民已经建立起了信赖关系。”
“头晕不晕?”“来,伸出脚我看看。”“胃口不好是吗?”……钟永春仔细询问黄伯的情况,为其测血压、听心肺、检查尿管和躯体情况。随后向黄伯和他的妻子说,“不用担心,没发烧,我回去开点药给你们。”
回到单位快下午4点。黄伯的家比较近,一趟一个小时足够,有些居民家比较远,上门一次就会用掉半天时间。钟永春往返于居民的家,多的时候,一天要上门七八户。成为家庭医生的10年里,一台手机、一个背包、一辆摩托,钟永春走遍大街小巷,对签约居民的住址熟记于心。“你问我地址在哪里,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但是去的路非常熟。”
一坐下,钟永春就给黄伯开医嘱,并告知黄先生来拿药,然后继续处理其他事情。其间,他偶尔接听电话,时不时看看微信,有时和同事进行业务交流、对接。
从早上8点上岗,到忙完杂七杂八的各种事项,时间已过下午5点30分。“难得按时下班。”钟永春边说着边收拾准备回家。但离开办公室并不代表就真的下了班,他还要守护那些在深夜里焦虑的患者。如有咨询的电话、微信,他都会回复,并时刻准备着处理突发情况。
这段时间,是钟永春成为基层社区医生和家庭医生的10年来,渡过最艰难的时刻之一,家里两个小孩“阳”了他都没时间照顾。他最希望随着感染人数的下降,不管是群众还是医生,都能回到正常的生活状态,而他也能带着孩子出去走一走、玩一玩。
会城社卫中心医务科副主任叶锦红见证了钟永春和团队的坚守。他说:“平时家庭病床的工作已经够他们忙的了,现在还要兼顾处理诉求,有时还要轮值发热门诊,真的是24小时在线,‘随叫随到’。”
面对病毒,我们不免会茫然无措,惊恐害怕。像钟永春这样的家庭医生,他们就是居民的“定心丸”“暖心人”。他们用一次次上门、一个个电话、一条条线上回复,让居民“有医可询”,健康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