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坎华侨古镇(广东赤坎古镇侨乡国际旅游度假区)于今日试运营。十年磨一剑,“宝剑”终成,出鞘必锋芒。现在,一起来看看赤坎华侨古镇有哪些“变”与“不变”。
“赤坎华侨古镇是一个很好的促进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空间载体。赤坎华侨古镇修旧如旧,重现百年侨乡圩镇建筑风貌,不仅仅是对过去历史文化的再现,更是一个华侨之情、侨胞之谊面向未来的全新出发点,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更有时代和未来意义的项目。”五邑大学旅游管理系副教授伍锋说。
走进赤坎华侨古镇,不变的是依旧可以看到绵延3公里的百年骑楼、隐身闹市的家族祠堂……这片土地孕育的建筑文化、宗族文化、华侨历史等本土文化不改本色,熠熠生辉。但在本土居民、专家学者的眼中,这个百年侨乡商埠又有了巨大的变化,已经逐渐从一个侨乡商贸圩市向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华丽转身。
文/江门日报记者 翁丹萍 通讯员 区文轩 图/赤坎镇政府
抢救性保护
守住海内外乡亲的根与魂
在游子、侨胞心中,故乡,总是魂牵梦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赤坎华侨古镇所承载的文化瑰宝与历史记忆也正是海内外乡亲特别是海外侨胞的根与魂。
赤坎华侨古镇,15万侨胞故里,百年商贸繁荣,侨乡文化兴盛。
赤坎华侨古镇依水而兴,因侨而盛。以长堤为核心,起“楼”建“市”,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在海外侨胞的支持下,先后建起600多座骑楼,绵延3公里,传统宗族文化与近代公共文化和商业文化在这里交融发展,因此形成百业兴旺、商铺林立的繁华商埠。这里走出著名爱国侨领司徒美堂、革命烈士邓一飞、中国电影拓荒者关文清、南楼七烈士、革命摄影先驱沙飞等重要人物。
赤坎华侨古镇的文化底蕴留驻在600多座骑楼、高耸碉楼、风貌老街、侨乡民居、宗族祠堂、宗族图书馆等载体中。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主任、江门市旅游发展促进会负责人何岩说:“赤坎华侨古镇一步一景、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侨文化。”
到了二十一世纪,历经百年风雨后,赤坎不少侨房、骑楼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亟待进行抢救性保护。在社会发展和利益驱动下,作为赤坎镇商业中心,赤坎华侨古镇骑楼街区陷入保护与发展的矛盾,部分骑楼破损严重,文化建筑保护和开发利益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文化保护传承和城镇发展之间的矛盾,打造赤坎华侨古镇项目成了大势所趋的解决方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2019年初,赤坎华侨古镇启动围蔽修缮施工。“对古镇历史街区进行整体保护和修缮,保留原有风味内涵,让建筑文化创造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开平市赤坎旧埠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张庆丰说,“整个古镇的历史建筑已使用80-100年,对建筑主体结构的修缮,要求修缮后能满足建筑使用标准,因此,对修缮方案和施工有着很高要求,同时花费了较高修缮成本和较长工期。”据悉,项目规划以赤坎历史文化特征最显著的风貌老街作为历史景观轴线,以潭江内河及周边沿江建筑景观风貌形成黄金河岸和码头景观的沿江传统风貌轴线;以赤坎两大家族关族和司徒氏的自然领域分成上埠核心和下埠核心,展现二十世纪初期赤坎商贸繁荣景象和市井生活;构建由华侨文化展示、非遗工坊、演艺剧场、酒店、民宿等组成的复合业态体系。
据了解,赤坎华侨古镇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120公顷,总建筑规模约75万平方米,项目(一期)规划打造文化街、作坊街、传统手信街、时尚购物街等,部分业态将在试业期间对外开放。项目将促进农文旅融合,带动产业发展,为创业就业、商贸发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带来勃勃生机。项目通过“修旧如旧”,对古镇建筑进行保护与活化利用,延续古镇历史风貌,传承和弘扬华侨文化。
伍锋认为,赤坎华侨古镇项目带来社会、经济双重效益,形成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互促互进的正向循环,依托文化基础发展文旅产业带来效益,市场化运作带来的经济效益再反哺文化保护与发展。
护好一栋侨房,重现一座古镇,延续一方文脉。赤坎华侨古镇体现了开平市委市政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海内外乡亲的根和魂的保护传承。
修旧如旧
打造文化保护传承新标杆
“修旧如旧,让老建筑守住城市灵魂。”张庆丰说。
对于赤坎华侨古镇项目,他们最初便进行了周密的考察和谨慎的思考,在文化保护传承、文保建筑修缮、建筑设计等方面都做了规划,很好地处理新与旧、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修旧如旧是其中不得不提的文保建筑修缮理念,能更好保护和发扬侨乡建筑文化。
赤坎华侨古镇近代建筑群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包括19栋独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文物建筑,这些都是赤坎华侨古镇的建筑文化结晶,项目投资方和运营方对这些建筑的修缮慎之又慎。赤坎华侨古镇项目有关负责人朱元旻告诉记者,赤坎华侨古镇项目坚持修旧如旧理念,每一栋单体建筑的修缮工作都经过专家论证,聘请专业人士对单体建筑开展修缮、改善和整修等保护工作,力求细致严谨。他告诉记者,修旧如旧就是把建筑原有的肌理全部梳理出来,并按照原来风格、工艺进行修复。还原每座骑楼风格各异的“山花”,修复和保护老式招牌,连一个阳台的修复都经过严谨论证和激烈论辩。司徒珙诊所、开平酒家、赤坎发明电灯公司是修旧如旧的典型代表建筑。
除了修旧如旧以保护历史老建筑,项目还通过节点和场景打造,恢复原有的居民活动氛围,探索历史建筑、华侨文化的保护与活化利用,致力把赤坎华侨古镇打造成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载体。
张庆丰表示,赤坎华侨古镇项目坚守初心,深深扎根于当地人文历史,兼顾好景观和文化展示。古镇内文化展示节点共有35处,其中有省级文物保护建筑、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经过保护性修缮会陆续活化利用展示,构造古镇景区文化展示基础。景观方面最大程度保留古镇原有风貌,增加铛铛车、游船游览项目,日后还会陆续增加龙舟、舞狮、舞龙、花灯等人文特色演绎项目。
赤坎华侨古镇项目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意识,还体现在骑楼街区内的宗族祠堂的保护修缮。项目对古镇内关族与司徒氏的6个宗族祠堂进行修缮,同时充分挖掘宗族起源历史并予以展示。赤坎华侨古镇两大家族司徒氏和关族都十分认可项目对宗族文化的保护传承。
关族图书馆馆长关在练告诉记者:“我们图书馆理事会也经常来拍照,跟进祠堂的修缮进程,通过网络或《光裕月报》向海外宗亲侨胞汇报进展情况,大家的反馈都是满意。此前有不少关族海外侨胞回乡了解修葺的关族大宗祠及建设中的赤坎华侨古镇项目,他们都十分认可,认为开平市委市政府保护了宗族文化、华侨文化。”
此外,项目还将展示红色文化、非遗文化。朱元旻透露,赤坎人文资源丰富,项目对司徒美堂、沙飞等红色资源进行挖掘梳理,并放到相应展馆、纪念馆中。让古镇成为一个非遗展示基地,除了本地的镇濠泥鸡、泮村灯会,还将引进省内其他地方的特色非遗文化,互动类、表演类、体验类的兼而有之,融入整个街区,让非遗活起来,游客在街头巷尾可以与非遗文化不期而遇,让非遗文化变得更有价值。
“将以前的故事讲清楚,并与现代元素相融合,让这些文化延续下去。”朱元旻说。
古镇新使命
促进华侨华人交流与合作
“虽号古镇,其命维新。”
赤坎华侨古镇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开平市通过保护活化赤坎华侨古镇建筑,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努力把赤坎华侨古镇打造成集岭南文化、华侨文化、乡村文化、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展示平台,成为广东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文旅新地标、全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和典型范例、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载体。
华侨古镇重现百年商埠繁荣,长堤骑楼见证侨乡兴盛,宗族图书馆留住文化精魂,宗族祠堂镌刻宗族文化记忆……何岩表示,赤坎华侨古镇最大的亮点是浓缩了江门五邑地区的侨文化,其在重塑、再现侨文化历史、开平人文历史方面是比较成功的。他指出,赤坎华侨古镇是一个立体多元的侨文化载体,同时也是江门市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平台的重要载体之一,将有望打造成为全球华人的一个精神家园,促进华侨华人文化交流与合作。
司徒氏一族期盼赤坎华侨古镇开放已久,早在2017年他们就提出要借助古镇这一重大平台弘扬宗族文化,并发动宗亲侨胞大力宣传推广赤坎华侨古镇。司徒氏通俗图书馆副馆长、教伦月报社社长司徒健平告诉记者,赤坎华侨古镇的开放让海内外乡亲喜出望外,对发展前景巨大的故乡感到自豪。2017年,澳门司徒氏宗亲会提议,在赤坎华侨古镇开放后,组织举办一个全世界司徒氏联谊会,召集全世界的司徒氏族人回到古镇共聚,一起见证家乡的喜人变化,并通过众多的司徒氏海外侨胞向全世界宣传介绍赤坎华侨古镇,向世界介绍开平发展成果,讲好中国故事。
司徒氏通俗图书馆馆长司徒锦沛表示,世界司徒氏联谊会目前正在积极筹备中。他告诉记者,赤坎华侨古镇将有助于更好凝聚海内外宗亲,对于老一辈侨胞,赤坎的一草一木都牵动着他们的心,家乡是他们的根和魂,打造好赤坎华侨古镇。增强侨二代、侨三代对家乡的归属感,吸引青年侨胞回乡寻根,留住青年侨胞的根和魂。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院长刘进教授表示,如今的赤坎华侨古镇设施一流,环境一流,既古朴又现代,将来以赤坎华侨古镇为舞台,举办高端的文化论坛、学术交流,可以更好带动周边的碉楼、侨圩的活化利用。
对外,赤坎华侨古镇项目发挥平台载体作用,守住乡亲、侨胞的根和魂。对内,项目秉承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让利于民。
张庆丰说,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村民谋求更多的利益,是推动乡村的不断发展。一方面,选址古镇西侧建设赤坎新区,既作为居民安置区,也作为古镇部分公共服务与旅游接待的功能区,使居民共享古镇旅游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给予原居民商户最大的商家进驻优惠,引导老字号商户回流经营;增加周边居民就业,景区正式运营后本地人占比能达到90%以上;景区入口片区、岭南广场、骑楼商业街丰富资源将免费对外开放。
★声音
各界喜看古镇新发展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院长刘进:
要保护、传承文化遗产,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也就是文化遗产要为民众的福祉服务,为保护而保护是没有意义的,赤坎华侨古镇项目是对这一原则的实践和探索。由于保护资金缺乏,许多古镇旧建筑存在年久失修、保存不善问题,赤坎华侨古镇有幸得到高水平的文旅项目投资,通过这一项目,赤坎华侨古镇既保持了原汁原味的侨文化,又提升了其硬件和软件,游客既能体味地道的侨文化,又能有良好的吃住玩购环境,可以留住外地游客,由此带动五邑的文旅产业提升档次。
●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主任、江门市旅游发展促进会负责人何岩:
发挥赤坎华侨古镇的载体作用,举办节庆活动、侨文化活动,对推动侨文化发展有重要作用。通过吸引更多游客走进赤坎,领略华侨文化,让开平乃至江门的华侨文化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宋旭民:
赤坎古镇集合了骑楼、碉楼、宗族图书馆等华侨建筑,又包含了传统民俗、家族历史、侨刊侨批等文化元素,是集中展示江门侨乡华侨文化的窗口,以之助力打造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平台。
●五邑大学旅游管理系副教授伍锋:
赤坎华侨古镇项目是一个沟通的平台和桥梁,是海内外很重要的一个连接,对未来保护传承本土历史文化有重要意义。古镇经过专业团队打造后,将侨乡文化的精髓,特别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商贸文化、海外交流文化进行了重现,氛围已经重新营造出来了。
●关族图书馆馆长关在练:
古镇有很多侨房,过去大多年久失修,有不少成为危房,如今修复保护得更好,让海外侨胞感受到开平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保护了华侨财产。古镇开放后广迎世界各地游客,吸引华侨华人返乡寻根,让更多人了解家乡赤坎,是一件十分让人高兴的事情。
●司徒氏通俗图书馆馆长司徒锦沛:
司徒氏大部分宗亲、侨胞都十分支持项目建设,期待着赤坎华侨古镇的开放,增强侨胞归属感,更好凝聚宗族侨胞,让宗族文化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起走向世界,将司徒氏宗族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