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侨都·健康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专家解答“阳康”后的热门问题
警惕“沉默性缺氧”
“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落户江门
“阳康”后剧烈运动或会引发心肌炎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1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年人发热要注意识别早期危险信号
警惕“沉默性缺氧”

医生为老年发热患者诊治。

    记者了解到,去年12月中旬,江门各发热门诊就诊人数激增,12月底开始,发热门诊就诊人数较前有所减少,然而急危重症患者有所增加。在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发热门诊日接诊量高峰达870人次。就诊患者中,60周岁以上老年发热患者约占比2/3,特别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一旦患上肺炎容易合并低氧血症转为重症,通常都需要收入院治疗。

    “对于大部分青壮年来说,一旦病毒入侵我们的身体,免疫系统可能很快会进入‘战斗’状态,出现发烧等反应。老年人则不同,其他的症状可能会早于发烧出现,比如呼吸不畅、胸痛等。而这些细微的变化,往往容易因为老年人对身体症状的不了解就被忽视了。”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感染科副主任马春成提醒,警惕老年人“沉默性缺氧”等症状,识别早期危险信号,必要时及时就医。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通讯员 黄玉妍 施静

    78岁阿伯持续低热

    到医院检查诊断为中重度肺炎感染

    邓伯今年78岁,肺癌术后已有16年。近日,他不小心受了凉,身体开始不太舒服,他告诉记者:“感觉发热、头痛、咽痛,自己服用退热药物后体温下降,刚开始不太在意,但仍持续低热,并且咳嗽加重、睡眠差、大便秘结,好在家人坚持带我到医院住院治疗。”

    在江门市五邑中医院住院期间,经查肺部CT,提示左肺多发磨玻璃样结节,双肺下叶散发炎症,属于中重度肺部感染。医护人员立即给予低流量给氧、消炎等对症处理,为其运用中药进行调理,先后运用养阴清肺汤、麻杏石甘汤合玄麦甘桔汤、补肺汤等中药汤剂。随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并于10天后出院。

    “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容易出现‘沉默性缺氧’等不典型症状。”马春成表示,当老年患者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应及时送医:

    1、持续发热3天以上,或反复发热超过5天,部分人出现持续低体温。

    2、新出现呼吸频率快(如静息呼吸频率大于30次/分钟),活动后气促、胸闷。

    3、静息情况下指脉氧低于93%,或者指脉氧在95%以上,但轻微活动后就低于93%。

    4、持续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基础疾病变得不稳定或难以控制。

    5、经过医生处方用药2—3天后,症状持续不缓解者。

    此外,马春成提醒,还要注意观察老年人一般生活情况的变化,比如是否能够很好地进食,大小便的情况是否正常,有无尿失禁、小便量明显减少等,以及注意老年人的精神状态,比如是否出现明显的嗜睡、交流障碍、不认人、表达没有逻辑等情况。

    老年发热患者预防重症

    应密切监测身体各项指标

    据悉,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其他患者,发烧时应该首先尝试物理降温,当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时,再考虑药物降温。常用的降温药物有单一药物成分的非甾体抗炎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还有中成药如维C银翘片、感冒灵等。此外,还能服用中药降温。马春成表示,临床中发现新冠患者发烧容易反复,服用中药降温效果较稳定,目前该院发热门诊也是以中药治疗为主。

    如果老年人服药之后,症状并没有缓解,能够加量服药吗?对此,马春成表示,不仅是老年人,任何患者服药后症状未明显缓解的情况下都不能加量服药,一定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

    对于老年发热患者,马春成表示,为预防重症,应密切监测身体各项指标,同时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1、接种新冠疫苗,未全程接种的要全程接种。

    2、尽量减少外出,尤其是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封闭场所,确需外出时,一定要正确佩戴好口罩。

    3、避免直接接触外部环境物体,勤洗手,注意手卫生,居家期间要定期开窗通风,注意体感温差变化。

    4、通风时,将老年人移至另外一间房,待通风结束、室内温度恢复后再返回。

    5、要保持心情放松,保证睡眠,规律作息。

    6、饮食规律,多喝水,尽可能避免吸烟、饮酒。

    7、患有基础性疾病需长期服药的,不可擅自停药。

    8、家人如果接触社会面比较多,应减少非必要探视老人的次数,若必须接触时,建议双方佩戴N95口罩。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