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展现我市各行各业人才干事创业风采,营造浓厚的识才爱才敬才用才氛围,积极打造聚才引才强磁场,即日起,“侨连世界 邑聚英才”专栏推出“人才之声”特别系列策划,邀请各行业各领域人才为“人才倍增”工程建言献策,以“新视角”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力”。
□记者 黎禹君 实习生 周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并对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作出全面部署。对此,五邑大学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崔岩深有感触:“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看待人才有高度,引进人才有力度,培养人才有强度,服务人才有温度。”
“江门的未来发展为我施展所学提供了广阔舞台。来江门是我人生最好的选择!”作为一名留学归来、深耕侨乡的科研工作者,崔岩认为,江门提出实施“人才倍增”工程,体现了对未来发展规划站位高、视野阔。要继续坚持人才第一资源,深入推进“人才倍增”工程,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有利于江门更好融入国家、全省、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大局。
打通联系服务人才“最后一公里”
时间拨回到2013年10月,崔岩当时是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FKI)计算机视觉及人工智能专业博士研究生,并在德国相关研究机构从事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2016年,崔岩被五邑大学引进并聘为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
多年来,在江门这片科创热土上,崔岩奋斗在一线,瞄准国家战略深耕数字化科研,长期致力于三维数字化领域科研,解决方案应用于全球116家博物馆及多项重大工程的数字化项目,成为侨都大地上闪耀的星火。
“江门有着开放、宽松、灵活的创业环境。”回望在江门工作生活的时光,崔岩感受颇深。他说,伴随着基础研发投入不断加大,江门的重大科研成果进入了井喷期;江门中微子实验室、江门双碳实验室等一批重大科创平台顺利推进;“科技杯”创新创业大赛品牌做强做大,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两中心一基地”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政法智能化协同战斗力的生成提供核心支撑,走出了一条市域社会治理创新之路。
崔岩认为,江门实施“人才倍增”工程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江门拥有丰富的华侨华人资源,能够带动教育发展以及未来的经济增长。”他建议,江门举办全国或全球性引才引智大会,把海内外优秀人才,包括专业技术人才、领军人才、院士等通过大会等形式聚集起来,提供平台让他们了解当前江门深入推进“人才倍增”工程所带来的机遇。同时,深入推进博士生及研究型人才平台建设集聚计划,助力转型升级,积极发动江门多家企事业单位申报建站,主动对接博士人才资源,打通联系服务人才“最后一公里”。
积极对接广深港澳科技领军人才
作为中德人工智能研究合作的见证者、推动者,崔岩积极促进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从2018年起,在中德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下,五邑大学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德人工智能大会,致力于将大会打造成为中德两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行业名片”。
“自创立以来,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重研发、育人才、强创新、促合作,核心技术多次实现重大突破,发布了系列国产自主可控的创新产品。”崔岩介绍,以去年推出的实景三维新型测绘装备四维深时为例,它是我国具有国产自主知识产权、能够接入北斗定位系统的地面测绘装备,可为我国数字政府、数字城市建设提供数据安全保障。它完全由五邑大学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自主研发并生产制造,可以实现厘米级、高精度、全自动的三维数字化,能够应用在数字城市建设、燃气管道勘察、公安消防、古建筑保护等领域。该项科研成果打破了国际垄断,被科技部认定为国际领先。
“江门市政府对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支持,也给予了我们研发的信心。”崔岩认为,未来江门可继续积极对接广深港澳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与广深港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等院校、创新引擎企业等机构单位深化合作。一方面推动大学与港澳高校共建联合创新中心,争取引进一批高端制造业科创项目;另一方面,大力引进战略科技人才、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提升人才培养与供给水平。
为青年科技人才开辟多渠道就业通途
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
“做好青年科技人才工作,充分激发青年科技人才活力,是加快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重要着力点。”崔岩说,依托中德合作共建“工业4.0智慧工厂标准化实验平台”,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开设了适用于全校本科学生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课程,涵盖了人工智能理论发展、机器人、感知与交互、计算机视觉等多个专题,主要采取课堂教学与人工智能学习馆实操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讲座,至今累计培养学生超过2000人。
对于江门未来如何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崔岩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给予青年科技人才足够的研究自主权和研究时间,健全青年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突出效用导向,制定以创新力、贡献度为重点的分类评价体系;二是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让科研交流更流畅。引导支持青年科技人才丰富研究内容,常态化开展青年科学家学术沙龙、博士生学术年会等交流活动;三是给青年科技人才创造丰富的就业渠道,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向高等院校、行政部门、一线企业流动,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和研发中心等创新联合体建设,为青年科技人才开辟多渠道就业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