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充分肯定了教育、科技、人才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释放了重视人才、礼敬人才的强烈信号,将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日,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公务员局局长、市人才工作局局长陈志美在接受江门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陈志美表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充分发挥侨都优势,全力参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深入推进“人才倍增”工程,打造聚才引才强磁场,加快建设集聚华侨华人创新创业的国家重要人才战略支点城市,为江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狠抓人才工作
记者:请您谈谈目前我市“人才倍增”工程各项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陈志美: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狠抓人才工作。
一是高质量推进13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编制《江门市“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印发《江门市“十四五”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清单》《深入推进“人才倍增”工程的十条措施》,实施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强基”计划、产业人才“锻造”计划、科技人才“提质”计划、华侨华人人才“汇聚”计划,高质量推进教育、科技、乡村振兴等13支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百名博士引进工程”“新强师工程”、侨都青年人才全球汇聚行动、“侨创圆梦”行动。截至去年11月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93.0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9867人,比2021年分别增长4.32%和13.6%。
二是高水平建设人才集聚载体,赋能产业发展新动力。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共建江门双碳实验室,大力建设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市域社会智慧治理“两中心一基地”等重大载体平台,五邑大学2个学科首次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建设全国侨务工作培训基地、大广海湾RCEP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项目,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平台”,新建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23家,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超400家。新增14人和1个项目入选国家级、省级人才计划。
三是高标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聚焦重大平台载体、重点产业及大型产业园区靶向制定人才支持政策,优化企业高管、骨干人才激励机制,推进国企职业经理人制度改革,实现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鼓励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创业。创新运用“揭榜挂帅”机制,推出2022年江门市产业工程师暨博士博士后揭榜创新赛技术攻关榜单,面向全球发布首批15个研发项目,总投入超1亿元。率先在全省开展乡村工匠职称评价试点工作,累计评选出乡村工匠1390人。推动重点骨干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113家企业组织实施技能等级认定,超4.24万人通过企业自主评价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四是高质量打造人才服务体系,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机制,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加大从优秀人才中发展党员力度,全市高层次人才中党员占比44%。加强与深圳人才集团合作,做大做强江门人才发展集团。全省首创“侨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专项补贴”,推进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工作。优化人才安居保障,提升高层次人才、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住房公积金贷款限额。提升人才工作服务水平,建设江门市(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区。
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
记者:市人才工作局将如何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我市人才工作相结合,有哪些具体思路与落实举措?
陈志美:我们将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深入推进“人才倍增”工程,为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供坚强人才和智力支撑。
一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面向社会大众拓展继续教育项目,鼓励劳动者技能成才。落实“院士牌”三年行动计划,优化升级“侨都英才计划”,深化实施急需紧缺博士引进工程,常态化抓好海外引才,集聚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二是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人才创新高地。支持江门中微子实验室、江门双碳实验室、市域社会智慧治理“两中心一基地”、省科学院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等载体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争创一流战略科技创新平台。支持五邑大学建设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支持大型产业集聚区北、东、南三大组团建设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特色园区,鼓励链主企业牵头建设行业技术创新平台。
三是完善华侨华人人才创新创业支持体系。深入实施侨都青年人才全球汇聚行动,构建“1+4”行动体系。实施港澳青年就业创业计划和港澳高校毕业生引留行动,完善港澳人才职业技能评价体系,推动大湾区职称评价和职业资格认可。大力建设“联络五邑”海(境)外服务工作站,推广建设江门市(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落实大湾区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补贴政策。
四是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深入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制定不同领域人才分类评价标准、激励政策,推动重点骨干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强化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办好首届中国侨都(江门)国际人才节,打造侨都人才立体化服务体系,营造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良好环境。
(黎禹君 张凌寒 周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