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皇智尧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城市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而高层次人才更是一个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
近年来,江门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制定实施人才强市“十四条”、人才强市“新四十条”、深入推进“人才倍增”工程十条,在子女入学、医疗保障、安居住房、创新创业等方面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全链条”“管家式”的人才服务,力争“十四五”期末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00万,努力建设成为集聚华侨华人创新创业的国家重要人才战略支点城市。
如今,江门对高层次人才有哪些服务保障?成效如何?又存在着怎样的问题?近期,聚焦我市高层次人才服务工作,市政协“委员议事厅”调研组实地到企业、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人才驿站等地实地调研,并与有关部门、人才代表等积极交流探讨,协商共议如何筑好人才干事创业“安心巢”。
着力推动重大人才工程实施
2002年,清华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王罡从北京来到江门,受聘加入李锦记(新会)食品有限公司。21年来,他带领团队在调味品加工技术领域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全球第一。身为江门市高层次人才、李锦记副总经理的他,见证了李锦记发展的一个个奇迹,也见证了江门食品产业的日益壮大。
这是人才在江门与企业、城市发展“双向奔赴”的一个生动缩影。
“一直以来,江门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企业和人才都从中获益不少。”王罡表示,江门深入实施“人才倍增”工程,将促进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集聚江门,充分发挥专业科研才能,将相关科研成果在江门落地转化,推动江门经济社会更好发展。
近年来,我市着力推动重大人才工程实施,让人才成长与城市发展相促相融。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超过93万人,其中技能人才约53万人、专业技术人才约23万人、高层次人才9718人。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我市人才最需要的服务类别前三位分别为子女入学服务、医疗保健服务、政务绿色通道服务,其他依次为安居保障服务、文体休闲服务、配偶就业服务等。”市政协专职常委伍炜波表示,聚才留人离不开良好的人才环境尤其是制度环境。
2016年,我市出台《江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的若干意见》,提出实施“人才绿卡”计划,向高层次人才、紧缺急需人才发放“人才绿卡”。在此基础上,我市推出“侨都人才卡”,以此为依托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子女跨区入学转学、家属就业、便捷医疗、体育健身、交友联谊、机动车登记等便利服务,并实现了高层次人才100%覆盖。
在创新服务模式方面,近年来建设了江门市(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区,创新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形式引入社工机构,选配专业社会工作者作为“人才管家”;建立“政府+企业”人才服务专员机制,“一对一”精准结对100多家“链主”企业、骨干企业和重点企业。
好政策还要多宣传
尽管近年来我市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扎实的人才政策和服务举措,但市政协“委员议事厅”调研组在调研中也发现,好政策、好举措并未释放出全部效能。
“例如,‘侨都人才卡’‘人才管家’的知晓度仍有待提升,一些符合条件的人才不知道高层次人才的申报流程和手续,也不太了解被认定为高层次人才后能享受到哪些优质的服务。”伍炜波的话,并非空穴来风,例如在教育人才中,目前我市基础教育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约有4.8万名,省特级教师76名,市级名师229名,正高级教师52名,高级教师7619名,但认定为高层次人才的只有几百人。“主要原因是前段时间对于高层次人才的认定方法和待遇的宣传不多,很多老师误以为流程会很复杂,而且只跟子女入学政策有关,稍微年长的老师就不主动去认定了。”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解释道。
而在医疗行业中,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我市三家市直医疗机构为高层次人才及其家属提供优诊服务848人次,其中提供咨询服务约371人次,门诊导诊预约挂号服务约329人次,协调安排高层次人才优先体检73人次、优先入院75人次。
为此,市政协智库专家程文海建议,市人社局、市人才工作局要搭建好线上线下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制作“侨都人才卡”服务册子,及时更新人才认定流程等内容;市教育局、市卫健局等部门要积极向高层次人才发放人才服务指南,鼓励系统内的高层次人才进行认定,并指导高层次人才享受人才政策。“宣传层面也应形成宣传矩阵,更好展示我市人才政策的独特风采。”程文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