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白沙
上一版3  
梁启超的文艺思想
回家的路
舌尖上的爱与年
回家是最好的礼物
《红红火火迎新年》 永哥 摄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3 年 1 月 1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梁启超的文艺思想

    宁荣生

    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自幼聪慧,“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然后师从康有为,参与戊戌变法,成为时代风云人物。梁启超一生著作等身,始终致力于变法维新,是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是划时代的文化巨人。梁启超在文学和艺术领域,也颇有建树,并提出了一些高屋建瓴的文艺主张。

    在诗歌领域,梁启超倡导并参与了“诗界革命”运动。戊戌变法前后,梁启超与夏曾佑、谭嗣同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倡导新派诗歌理念。梁启超并不欣赏那些玩弄新概念、新名词的所谓创新,他主张“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创作理念,他这种进步诗论对当时中国诗歌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梁启超的影响下,黄遵宪等新派诗人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梁启超本人也在他的诗歌写作中践行自己的诗歌主张。比如他的《志未酬》:“志未酬,志未酬,问君之志几时酬?志亦无尽量,酬亦无尽时。世界进步靡有止期,吾之希望亦靡有止期。”这首诗用语通俗,章法自由,敢于运用新知识、新思想,很好地体现了他的诗歌理论。

    相比诗歌而言,梁启超在散文方面取得的成就更高,堪称一代宗师。梁启超把自己的散文称之为“新文体”,他有意识地推动散文变革,是中国散文近代转型的领军人物。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梁启超在散文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在内容上,他批判了黑暗的现实,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思,呼吁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先进科技,把散文当作了变法维新的宣传工具。在形式上,他擅长雄辩和议论,语言半文半白,平易畅达,气势磅礴,情感充沛,富有鼓动性。他的代表作《少年中国说》,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排比,行文如大河奔流,奔放不羁,激励了每一个读者,成为轰动一时的名篇。

    梁启超的散文“新文体”肯定了创作主体的自主性和独立品格,突破了封建旧文人的思想枷锁,传递了新时代新气息。他的散文具有世界视野,在文章中常常引入一些西方的理论思想和表达方式,用来分析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等诸多领域,常有独到且深刻的见解。梁启超的散文创作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启发民智,推动变革。所以,在语言风格上,他追求通俗易懂,力求字字千钧,主张言文一致,他认为语言文字应该自然流畅地表达思想而不是束缚思想。黄遵宪撰文称赞梁启超的散文:“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梁启超很少写小说,却发起了近代中国的“小说革命”运动,提出了一整套系统的小说理论。梁启超极力推崇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颠覆了过去“小说是小道”的观念。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这篇论文中明确指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他把改良社会、改造国民与改造小说放在了同一个位置上,把小说与时代政治运动联系起来,观点新颖,震撼人心。梁启超对古典小说的态度是否定的,他心中理想的小说是能反映时代变革的政治小说,他希望小说可以灌输常识、开通民智,传播新时代的新思想。

    梁启超详细论证了小说的社会地位及功能。他认为小说具有四种力,他把这四种力归纳为“熏”“浸”“刺”“提”。“熏”即熏陶作用,“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所染。”“浸”即浸润,即动之以情,也就是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对读者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刺”就是讽刺和刺激,促使人警醒,摆脱蒙昧状态。“提”是提升,指通过小说的力量,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在梁启超看来,小说的四种力,可以从广度、深度、强度、高度四个维度来塑造新的国民精神,是小说的社会价值通过审美个体得以实现的途径。梁启超的小说理论为近代中国小说创作指引了方向。

    在戏曲领域,梁启超对清末戏曲改良也有独特的贡献。梁启超主张以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为戏曲的中心题材,塑造新型先进政治人物。梁启超提出“觉世”“救心”两大戏曲宗旨,也具有反帝反封建的积极意义。梁启超的戏曲理论属于一种新旧交织、中西杂糅的“过渡”性质,为后来中国戏曲从古典向现代转型铺平了道路。

    梁启超的文艺思想,在历史上曾经影响极大,对今天的文艺创作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