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难免遇上一些学困生,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学习被动,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能力,导致学习成绩暂时落后。课堂教学要保护好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前进动力,通过转化策略来在数学教学中帮助学困生实现改进。
江海区礼乐街道新民小学 区树明
目中有“人” 激发兴趣
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把握好难易程度,注意避免让学困生去做无法完成的作业。
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师做到目中有“人”,从语言、神态、动作上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时多给学困生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就能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信任,从而萌发对数学的热情,学习也会变得更积极主动。
同时,教师还要建立激励评价机制。评价既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思考变化发展,减少在学生之间横向比较,积极倡导学困生的自我纵向比较。教师还可以多给学困生创造成功机会,比如对学困生在课堂提问或学习讨论中的良好表现积极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能使他们及时体验到进步带来的成就感。
小组有“伴” 合作双赢
课堂上,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组成四人讨论小组,讨论后由学困生作为小组代表发言为他们提供表现机会;开展“一帮一”结对,挑选那些学习成绩优秀并乐于助人的学生担任“小老师”,帮助学困生分析作业错题、提升作业质量,让学困生在学习中不再“孤独”,在“小老师”的辅导下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时,教师可以给个别学困生布置学习要求,实际也是让“小老师”知道自己可以在哪些方面入手来帮助学困生。“小老师”可以先和学困生一起分析老师的要求,当学困生听不明白时,可以在课后及时讲解;练习时,“小老师”要负责检查纠正,让学困生逐渐意识到练习的目的性,并掌握学习方法。我还设立了“奋斗者足迹”专栏,用于展示那些进步较快的学困生的数学作业、练习卷等,使“小老师”和学困生得到合作双赢的满足感。
手中有“法” 学法指导
知识储备不足、概念理解不透彻、基本技能掌握较差、思维分析能力落后……针对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的这些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与他们支持,帮助他们透彻理解概念,掌握基本技能,提高数学综合能力。
一是要指导学困生养成读数学书的习惯。“注重预习”,布置预习提纲,帮助学困生增强预习的目的性,让他们在读书时想思路、标疑点。“课中导读”,要求学困生精读课本,读练结合:读定义,要抓住重点词语,弄清定义中的条件,并与邻近概念对比,从而掌握概念实质;读公式,抓住结构特征,辨析公式成立条件,既要考虑正向运用,又要重视逆向运用及变式运用,还要思考公式中字母的表示意义;读例题,要透过解答过程领悟思维过程,以及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法上的独到之处。“课后复读”,要求学困生泛读课本,通过再次阅读,思考和解决疑难问题,进一步归纳梳理数学知识,形成系统性知识结构,便于学困生消化、吸收。
二是要指导学困生积累数学知识点。学困生每学完一个单元后,要及时做好小结,并整理积累涉及的知识点,为以后解决相关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采用有效策略,充分调动学困生的积极因素,就能使他们学好会用数学知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不能让学困生“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