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白沙
上一版3  
开开心心过大年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3 年 1 月 2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开心心过大年

    大年三十柴火旺

    陈迎春

    老家农村至今都流传一句俗语:一家火不火,还看年三十晚的火。大年三十的柴火灶要架得空,烧得通透,红红火火,寓意新年一家人其乐融融、如意吉祥,来年万事都会顺风顺水。我家每年大年三十晚用的柴火都是上一年正月初一就开始准备的。正月初一这天,父亲就会率全家人一起出动,进山“纳财”(柴),将一堆柴火和一个大树蔸专门储存在室内,自然风干,备好来年大年三十晚的柴火。

    大年三十傍晚开始,路上几乎没有行人,家家户户将各式花肉汇聚一锅,开始煨年关肉。煨年关肉寓意来年风调雨顺,神圣的仪式和美好的寓意是不能被打扰的,这时家家户户都会早早地闭门谢客。父亲像往年一样,架上大铁锅炖肉,柴火烧得旺旺的,火苗蹿得老高,一点烟都没有。

    全家人围坐火堂边上守岁,小黄狗趴在堆柴的角落里那软软的枞树叶上,时不时微抬头瞟一眼,两眼惺忪。我喜欢和大人们一起挤坐在长板凳上,周身温暖。围堂夜话,一茬接一茬地闲聊。守岁,是开心的,有利市收;守岁,是严谨的,在此之前,父亲总是会提前交代我们,不要说不吉利的话,并专门教一些寓意好的说法:往灶膛加柴称“添财”,鸡鸭爪称“抓钱手”,吃鱼称“下河”,骨头称“财骨”,鸡头称“凤凰头”……

    大年三十晚的团年饭是重头戏,四方餐桌中央,九样十碗,鸡鱼肉隆重上桌,祭祀祖先后开始吃年夜饭。这一晚,父亲炖完年关肉后,火种是不能熄的,会用灶灰将燃烧未尽的大木蔸炭火掩盖,年初一早上扒开灶灰,树蔸炭火明亮依旧,寓意新年红红火火。大年初一,乡人一般在凌晨三四点起床,6点前全家人围坐一起吃开年饭。6点前吃开年饭是有讲究的,旧时,叫花子特别喜欢在初一早上手拿一叠财神爷门贴,挨家挨户敲门送财神,乡人特别忌讳开年饭遇上叫花子进门。所以,6点早早吃完饭后就上床小眯,八九点钟起床,全家给长辈们拜年,然后举家向自己的责任山进发,每人拖棵树回家,寓意“纳财”,来年财源广进。

    如今,农村依然保持柴火烹饪的习惯,柴火做的饭菜特别香,而大年三十的柴火则特别透亮,那袅袅的炊烟,是幸福的欢欣和召唤。

    时间的盛宴

    杨雨

    我推门一看,院子里被雪严严实实地覆盖了。

    樱桃树的枝丫上、通往房顶的楼梯上、水井口的砖石上都是厚厚的积雪,厢房的屋檐上还有少量雪片正“簌簌”地落下来。这是大年初一的早晨,空气里都是雪的味道,吸一口,新鲜、清凉、通透。在这样的场景里,身体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种感觉:新的一年开始了。

    往远处看,杨树林、麦田地、苹果园以及西边的丘陵与东边的山坡都是一片白茫茫。再远处,因为雾气的存在,高大的山峰只能隐隐约约显出断续的脊线,冰雕一样的轮廓更加庄严。父亲正握着扫把从家门口往外扫出一条通道来,母亲在生火做饭,能听到厨房烧得正旺的柴火“噼噼啪啪”的响声。昨天贴好的对联在雪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鲜红,初升的太阳照在大字的油墨上面,有微微的闪光。

    “去把火笼点着吧,烤火暖身子。”

    “中,这就去。”

    我往厢房走去,脚底下“嘎吱嘎吱”响,每一步都觉得结结实实的。那时候,在北方的冬天过年,若是没有囤些柴火和大白菜,心里总是不踏实的。这两样物什,一个让人免于受寒,一个让人免于饥饿,这样简单的储备让人觉得格外富足。

    一到早饭做好的时间,家家户户的鞭炮声就此起彼伏,以这种方式大声地告诉人们:“我家的新年第一餐要开始啦!”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里,整个山村充满了烟火气息,一派生机勃勃。早饭的食材是早已准备好的,从进入腊月开始,每家每户都开始忙于酥肉、丸子、干菜、麻花、豆腐干等各类食物的储备。这些食物在寒冷的北国可以一直放到过完元宵节,用于一家人食用,更用于待客。

    像电视剧《人世间》里那样,大年初一,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家中长辈率领一家人去串门、去拜年,告诉亲戚邻居我家的孩子们从远方回来了,团团圆圆、人丁兴旺,也祝愿大家都有个好年景。人们的问候总是最朴素的,让从远方回来的人感受到唯有家乡才有的别样的和睦与温暖。

    大年初一中午的这餐饭是格外重要的,若是天气晴好,我们会把桌椅摆在樱桃树下,热菜凉菜摆满了桌子,请长辈上座,一家人围拢着,开一瓶最好的酒,喝下去嘴里“吱吱啦啦”地响,满是生活的热辣滋味。在新年的太阳底下,吃着吃着身上就暖和得不得了。长大后我逐渐明白,对于经历过缺衣少食年代的长辈们而言,生活的艰辛都在新年时那用心做好的一餐饭里消解了。

    时间往前一小步,在落雪的年三十晚上,我和父亲总是要熬夜到零点时分,准时在房顶上面点燃那一挂长长的鞭炮。同一时刻,小山村里不少人家也在点燃鞭炮。往小县城的方向望去,燃放的烟火正把夜空照亮。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欢乐的氛围总是相似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现在过春节时,可以逛商场、逛花市、看电影……有了更多的选择。而我常常想起多年前的春节,那是另外的一种欢乐气息,它简单又丰富,素朴又悠长,特别是下了雪的时节,对于小孩子而言,一切都是新鲜的时间,一切都是难得的盛宴。

    年年有余

    黄廷付

    打我记事起,就知道红烧鱼是年夜饭里必不可少的一道硬菜。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但母亲还是会狠狠心,买一条大鲢鱼。

    大年三十,母亲烧好了其他菜,最后才做红烧鱼。那时候没有味极鲜,也没有鸡精,说是红烧鱼,其实也只是放了点酱油,再放些葱姜蒜和红辣椒,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做法,却香气四溢。母亲端着红烧鱼,放到小饭桌的中间位置,还特意把鱼头对准小饭桌的东北角,那是上座。按说那是父亲的位置,而我通常会挤在那里,拿起筷子就伸向红烧鱼。母亲的动作比我快,她用筷子一下夹住了我的筷子,笑着对我说:“光儿,今天的鱼不能吃。”

    “为啥啊?”我咽了咽口水,眼睛盯着那诱人的红烧鱼。

    “这叫年年有余(鱼),吃了就不吉利了。光儿乖,吃你喜欢的萝卜烧肉,还有炒鸡蛋吧。”

    “哦,好吧!”我不情愿地把筷子慢慢挪向其他的菜。

    往后那几天,家里总有亲戚来走动,母亲把红烧鱼在锅里烧一下,打算最后端上去。我那时候年龄小,母亲不让我去堂屋里吃饭,她自己也不去。我眼巴巴地看着红烧鱼被父亲端到堂屋里去,当时眼泪都要出来了。等亲戚吃了饭,母亲收拾残局的时候,我看到那盘红烧鱼居然还完好如初,这才放下心来。

    就这样,一直到了正月初六,中午,母亲又在给那盘红烧鱼加热,我当时有些疑惑:“娘,今天家里没来客人啊!”

    母亲笑了,把饭菜端到小饭桌上,说:“你今天可以吃鱼了。”

    “啊?”我愣了一下,举起筷子就伸了过去。筷子挨到鱼的那一刻,我停了下来,看了看母亲,又看了父亲,他们都笑着看我,我默默地抽回了筷子,心里早已没了当初的兴致。

    “咋了?这可是你最喜欢吃的红烧鱼啊?”母亲说着话便给我夹了一块鱼肉。

    我端起饭碗,鱼肉还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可是我吃的时候却感觉难以下咽。母亲好像没有察觉到我的变化,继续把鱼肉往我的碗里夹,而她和我父亲则一口都不舍得吃。

    一连好几年,都是如此。我慢慢地也习惯了母亲的“年年有余(鱼)”,不再嚷嚷了。

    去年春节,我带着爱人和孩子回老家陪母亲一起过年。母亲依旧不停地忙活着,菜摆满了整个大圆桌,鸡鸭鱼肉,各种蔬菜,应有尽有,可以说是色香味俱全。爱吃鱼的儿子一眼就瞄上了桌子中间的那盘红烧鱼,站起来把筷子伸了过去。我赶紧制止,“今天这个鱼不能吃,要留着的,这样才能年年有余。”刚上幼儿园的儿子哪里理会我的说辞,拿着筷子又往前伸,我继续制止。小家伙筷子一丢,嘴一撅,哭诉起来:“奶奶烧的鱼最好吃了,不让吃鱼,我今天就不吃饭了。呜——”儿子说着说着竟委屈地哭了起来。爱人见状,也放下筷子,对我翻起白眼。一时之间,原本欢快的气氛变得凝重起来。

    母亲听到小家伙的哭声,忙从厨房赶过来,问清事情的缘由后,当即拉过小家伙哄道:“大宝,来,奶奶知道你最爱吃奶奶做的红烧鱼了,怎么能不让大宝吃呢。”

    “娘,不能坏了规矩。”

    “啥规矩不规矩的,现在党的政策好,种地不要钱,国家还给钱,咱们老百姓年年收的粮食根本就吃不完啊。”

    我还要说话,母亲抿嘴笑着给我使了个眼色,往后一指。我这才发现,当年的小方桌上也摆放着一盘一模一样的鱼,四周还放着几双筷子。

    故乡过新年

    冯活源

    在故乡的年三十晚,一家人吃过了团年饭,便围坐在一起守岁。

    守岁是老家过年的传统节目。—年四季,家里人终年劳作,难得聚在一起。现在过年了,欢聚一堂,大人们边聊天,边喝茶,边看电视;孩子们领取了长辈发的红包,高高兴兴地向爷爷奶奶祝福,爷爷奶奶笑嘻嘻地说,过新年了,又长一岁了,快高长大,学业进步!长辈的眼神充满了期望,孩子们手捧红包,脸上绽开了灿烂的笑容。正当一家人沉浸于天伦之乐,门外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过新年了!”村子里有人高声一喊。整个村庄就沸腾起来了,鞭炮声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孩子们穿上新衣服跑出去,聚在池塘边燃放烟花。绚丽多彩的烟花,映红了孩子们的笑脸。

    新年就在这“噼里啪啦”、五光十色的鞭炮声中走来了。

    媳妇们随即忙着拜祖宗、拜天神,祈求福祉。她们将三牲、饭菜,以及腊月里制作的煎堆,供奉于香案,虔诚地祭祖祭天地。

    大年初一,是乡下人过年最热闹的一天。这一天,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装,去镇里趁新年圩。新年圩里,大街上人山人海,摆卖凉果的、食品的、气球的、服装的摊档,吸引着人们纷至沓来。茶楼食肆里都是人,茶香飘溢,人声鼎沸。“狮子”跳跃腾挪,舞狮人搭起人梯,登高直上“采青”,博得围观的人们一阵阵掌声。

    村里的孩子们三五相邀,都高高兴兴地到镇里去,看电影、看舞狮,或者买烟花爆竹,准备在年初一夜晚放烟花。姑娘们邀上三五闺蜜,到镇里逛大街、看热闹。小伙子到镇里看篮球赛。那个年代,农村和乡镇都时兴举行春节篮球赛。大年初一镇里举行的篮球决赛更为人们过年增添了节日气氛。镇里可容纳近千人的灯光球场上,早已人头涌动,座无虚席。为了能看到球赛,小伙子们一吃过早饭,就骑上自行车,向灯光球场奔去。那些中年男人,也往镇里走去,赶着去茶楼饮茶。家乡周遭有三个圩镇,圩镇都有茶楼,个人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喜欢的茶楼喝新年茶。

    少年的我,每逢年初一,总是感到格外的兴奋。我也喜欢到镇里逛逛,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云淡天高,空气湿润。在乡村,最先来到人间的春意是田野上的庄稼。放眼望去,葱绿的蒜苗随风摇曳;荷兰豆开着紫红色的花朵,摇摆着柔软的腰肢;麦豆花睁大眼睛从叶底下向外窥看;黄澄澄的油菜花,在田垌形成一片花海,蜜蜂在花海里忙着采蜜……我吸着这含有花香的空气,走在宁谧美丽的田野上。附近的乡村,不时传来鞭炮声,催促我加快脚步,向镇里走去。

    翻过两座小山坡,来到了镇里。每年的大年初一,我都喜欢去书店看看。看书是我的喜好,但那时的农村没有书,想看一本书是很难的。平时没时间去书店,趁着大年初一,泡在书店里翻阅心爱的书籍,真是一种享受。

    年初六,是故乡一年一度的接龙神。这是家乡每年龙舟活动中热闹的民俗之一。此时,春花盛开,春光烂漫,村民们抬着三艘龙舟的龙殿,肩扛着龙头、龙尾,敲锣打鼓,沿着村道游行。接龙神的队伍所到之处,乡人们燃放鞭炮。威武的龙头昂首向前,迎风招展的锦旗“泼剌剌”地排成长龙,煞是壮观。接龙神的村庄从邻村把龙神接回来,安置在神屋,村人便开始拜龙神。拜龙神的习俗悠久,父老们说,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有龙神。作为龙的传人,接龙神显示了家乡人对龙的敬仰,以及对天地的敬畏之情。

    接龙神是村里过年的大节日,每到此日,外出的游子、外嫁的女儿都会回来拜龙神。他们觉得,不论身居何处,都会有龙神庇佑自己。多年以后,远在他乡的我,每逢大年初六,总会想起故乡的接龙神。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