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航程波澜壮阔,时代大潮奔腾不息。把握机遇和看清“窗口期”,这是江门一直以来强调的两大意识。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江门与港澳合作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拓展在金融、旅游、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海洋经济、职业教育、生命健康等领域合作。加快江门银湖湾滨海地区开发,形成国际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地以及面向港澳居民和世界华侨华人的引资引智创业创新平台。”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2023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推动江门大广海湾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
这些重大合作平台是国家、省赋予江门的使命,也是江门凭借努力赢得的重大机遇。
一个城市,只有把自身的发展置于国家发展大局中进行考量、谋划,敢担当、善作为,才能赢得主动;只有先行先试、敢闯敢拼,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打开更多的“机遇空间”。
1月28日,省委书记黄坤明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强调,广东人口数量多、资源约束紧,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的任务又很重,不可能继续拼土地、拼价格、拼劳动力,对这个问题,全省都要有清醒的认识。唯有通过高质量发展向上突围,才能奔向发展的新蓝海;唯有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伟中强调,要按照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定不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拿出走在前列的精气神、强化作出示范的历史主动,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一条新路来,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陈岸明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要充分发挥特色优势,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制造业当家,谋好一域助力全局,进一步谋划好江门现代化建设,续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江门篇章。
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地处珠江口A字形格局关键位置、“一核”“一带”交汇点,承东启西的优越区位,使江门成为“双区”和三大平台辐射粤西、大西南的枢纽门户,在抢抓“双区”和三大平台建设重大历史机遇中优势明显、大有可为。
不仅区位条件优越,江门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唯一具备可大规模连片开发土地的城市。当前,港澳、深圳等地土地资源高度紧缺,严重约束产业高质量发展。而江门的土地面积达9535平方公里,开发强度仅为12.7%,发展空间广阔。特别是,江门拥有珠三角难得的处女地——大广海湾经济区,是广东省最大的省级新区,规划面积约3240平方公里,相当于1.6个深圳,开发强度在5%左右,产业承载空间大,是承接大湾区产业溢出、转移的理想之地。
无限风光在险峰,敢闯敢拼,方能领略别样风景。步入“高质量发展时间”的江门,正心怀“国之大者”,凝聚各方智慧,在服从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加紧谋划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江门银湖湾滨海地区等重大合作平台,同心向前,努力勃发新气象、闯出新路来。
文/陈敏锐
图/张浩洋 郝笑天
郭永乐 陈方欢
A
更好服务融入国家、省战略
谋划建设大广海湾国家级平台
在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珠三角,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承载着中国侨都——江门新一轮崛起的梦想。
传统上,江门是一座滨江城市,1902年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俗称“江门埠”)。如今,江门同样要向海发展。而大广海湾经济区的谋划正契合了这样的趋势。
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位于江门市东南部,规划范围跨新会区、台山市和恩平市三个行政区,包含银湖湾、广海湾、镇海湾和川山群岛,总规划面积约3240平方公里,拥有珠三角唯一大面积可连片开发的土地;海域面积约4887平方公里,拥有通航万吨级海轮的黄金水道,具有建设30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港的条件。
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东联港珠澳,西通粤西及西南诸省,南临南海,汇集了江门市全部的海洋资源,是江门市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平台。在《广东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年)》中,大广海湾经济区被定位为: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珠三角实现大跨越发展的新增长极、珠三角辐射粤西及大西南的枢纽型节点、珠江西岸粤港澳合作重大平台、传承华侨文化的生态宜居湾区。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明确提出“支持江门与港澳合作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加快江门银湖湾滨海地区开发”。
含金量足,作为空间大。建设重大合作平台非常不易,必须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扛起责任,抓住机遇,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前、开新局,才能在更好服务融入国家、省战略中,赢得更多机遇和可能。
近年来,江门大力推动大广海湾特色平台建设,在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组建南组团,主攻与港澳、RCEP成员国合作,生物医药、能源“双碳”、电力装备、无人机等特色产业园加快建设。加快RCEP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建设,其中台山东部城市创新发展区正加快建设科创文商综合体项目(投资12亿元)、创新跨境产业学院(投资8亿元),推进国际元宇宙电影学院、国际数字视听产业园区项目;西部新兴产业发展区正重点推动汇宁储能(投资60亿元)、泰胜风能装备(投资40亿元)等项目。加快银湖湾滨海新区开发,澳门国际健康港、粤海智造创新港、新澳重大技术装备创意创业园、人才创意园等项目正扎实推进。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江门同时间赛跑、同历史并进,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以奋起的心态应对挑战,主动谋划建设江门大广海湾粤港澳合作高质量发展实践区,展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谋划担当与作为。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当下的大广海湾经济区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随着深江高速、黄茅海跨海通道等交通项目加快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开发建设优势更加明显、资源要素更加集聚、发展条件更加成熟。
面向未来,江门将深入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抢抓“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重大机遇,在服从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加快谋划推动大广海湾经济区开发建设。争取复制推广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相关政策,高标准规划建设港澳科教产业滨海新城,高品质建设滨海宜居、临港经济、能源发展、生态休闲四大板块,体系化开展金融、旅游、教育、海洋经济、生命健康等领域合作。深化与港澳在民生领域融合,推进政务服务跨境办理“双向互通”,对接做好“港车北上”“澳车北上”工作,推动港澳居民在江门创业、就医、康养等政策衔接。发挥好华侨华人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分中心、域外法律查明服务机构作用,为港澳居民提供专业便利的公共法律服务。
同时,江门还将进一步优化完善发展布局,规划建设港澳科教产业滨海新城,加快建设大广海湾RCEP经贸科技文化交流合作中心,谋划推动国家级LNG战略储备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争取更多项目上升为国家级重点项目、重大平台。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海湾主攻与港澳、RCEP成员国合作,银湖湾将与深圳合作,主动加强与香港、澳门、深圳三地政府、企业的对接合作,力争引进一批新项目、大项目,形成大广海湾招商引资千帆竞发、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的蓬勃景象。
而这些,也是江门服从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加快谋划推动大广海湾经济区开发建设最大的底气。
B
探索合作新模式
打造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示范平台
在大广海湾经济区的东部,一道蜿蜒迤逦的海岸线,勾勒出她的曼妙身姿,这就是在海内外备受瞩目的广东第一湖湾——新会银洲湖。近1800年的文化积淀,造就了无数的风流人物和代代相传的深厚学风,为这里赢得了“海滨邹鲁”的美誉。
这是一处战略高地,也是一座活力之城。作为大广海湾经济区最有优势、基础最好、条件最好、最有前景的区域之一,银湖湾滨海地区担当起先导区的角色,在大广海湾经济区开发热潮中发挥“引擎”作用。
银湖湾滨海地区面积约340平方公里,采用“一心三园”空间布局,包括55平方公里核心区和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珠西新材料集聚区、金门工业园等三个万亩工业园区,重点打造以大健康(主要包括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等)、新材料(主要包括精细化工及新能源电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先进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产业为协同,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321”综合产业发展体系,目前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规模,更可为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提供坚实基础。
“一边是紧缺的空间资源和富足的科技资源,另一边是丰富的空间资源和紧缺的科技、资本、人力资源,深圳和江门两厢结合是天作之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前海分院副院长胡振宇表示,作为深江经济合作区核心承载区的江门市银湖湾滨海新区在针对港澳开展招商合作、教育、产业、旅游、康养等沟通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
近年来,我市先后制定印发《江门市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江门市对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40项授权事项改革举措清单》,抢抓“双区”建设机遇,进一步加强与大湾区中心城市的对接。2020年以来,我市洽谈引进深圳投资超亿元项目82个,投资额达683.8亿元,腾讯、华为、德昌、创维、宏发高新产业城等大批项目相继落户。同时,深江两地在互联互通、产业协同、科技创新、人才交流、民生合作、农产品供需等对接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当前,银湖湾滨海新区正推动“科教产城”融合发展,总投资超200亿元的碧海银湖文旅、广州华立学院(江门校区)、新澳重大技术装备创意创业园、御泉国际酒店等项目正顺利推进,成功引入澳门国际健康港、护理机器人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多个先进制造、文旅休闲项目正在洽谈。核心区正加快推进总投资超36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市政路网、供水污水设施、公园景观提升等工程全面铺开,正谋划建设一类口岸客运码头,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的优质生活圈。
同时,江门谋划与深圳合作,建设深江大型经济合作区,规划范围为银湖湾滨海新区全域340平方公里,重点合作范围为“一心三园”共80多平方公里,包括核心区50多平方公里和3个工业园区30多平方公里。
围绕“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制造”、飞地经济等合作模式,江门正全力加快银湖湾滨海新区开发,积极与港澳、深圳等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对接,探索合作新模式,高标准规划建设银湖湾滨海新区,形成国际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地以及面向港澳居民和世界华侨华人的引资引智创业创新平台。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展望未来,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决心不会变,江门远观大局、迎难而上、力争上游的决心不会变。迈上新征程,要扛起更大的担当,展现更大的作为。
C
加速打造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珠西枢纽支撑高质量发展底气
互联互通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在台山和珠海之间海域上,黄茅海大桥建设如火如荼。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又一跨海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建成后将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南沙大桥、虎门大桥,共同组成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
崖门海畔,机械轰鸣,全省航道系统建设项目中疏浚工程量最大项目、江门市有史以来最大的航道建设项目——崖门出海航道二期工程正加快建设,今年上半年即将完成主体工程施工。建成后,银洲湖水路运输成本优势凸显,“大船时代”加速来临,大广海湾经济区发展势能进一步优化。
一枝独秀不是春。过去的一年,与大广海湾经济区息息相关的重点交通项目喜报连连:深江铁路全线正式开工建设,成为珠江口东西两岸互联互通首条高速铁路,江门未来1小时就可直达深圳;深江高速(江门段)全线通车,未来深中通道建成后,江门前往深圳只需1个小时,比原来缩短1.5个小时;港珠澳大桥西拓的重要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万里洋面出高塔,5座海上主塔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成以上,预计2024年全线建成通车;银洲湖高速累计完成投资过半,建成后将填补银洲湖两侧没有南北向高速公路的空白……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大浪淘沙的一颗“金子”,江门后来居上的一张“王牌”,我市十分重视大广海湾经济区交通规划,不断强化交通配套支撑:谋划建设深江铁路南延线,自江门站引出经银湖湾滨海新区终于广海湾站,形成大广海湾经济区通达广州南沙和深圳的高铁大动脉;谋划建设鹤台铁路,以广珠铁路江门北站为起点,向南经开平市、台山市,终点对接大广海湾深水港区,以货运为主兼顾客运功能,构建大广海湾区域海铁联运通道;加快推动南海至新会高速、广台高速开平至台山段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开展大广海湾旅游专线高速公路前期工作……
见微而知著。江门深知,唯有大通道才能促进大开放,做好大平台才能促进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江门深入实施交通“千亿计划”,2012年至2022年累计完成交通投资超1500亿元,轨道交通里程从85公里增长到22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从378公里增长到617公里,为扩大有效投资、稳住经济大盘作出积极贡献。
大江之门,通江达海。百舸争流,奋进争先。从一座傲立珠西的枢纽站房——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到一架世界之最的跨海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到一段融贯南北的快速路网——江门大道,到一条全省前列的万吨航道——崖门出海航道,江门持续构建“大交通”格局,加速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夯实。
交通优势,也一步步转化为江门的物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2022年3月16日,“江门号”中老国际货运班列首发,成为江门连接东南亚的高效便捷新通道;同年4月28日,“江门号”中欧国际货运班列首发,成为珠西粤西地区首趟中欧国际货运班列,进一步提升江门在珠西粤西地区国际物流枢纽地位。配合联动后续珠三角新干线机场(货运为主),江门在海运、铁路、陆运、空运各环节上的优势将更加突出,“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物流基地将加快形成。
江门沿海地区自然资源富集、陆海空间广阔。而在疫情期间经济相对蛰伏的三年里,跨珠江口的路桥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大广海湾地区承接珠江口东岸的传导效应指日可待。
站在未来看现在,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近年来,江门立足自身实际,发挥特色优势,寻找城市发展与国家发展大局之间的“契合点”,积极主动服务、融入国家战略。
展望新的一年,我市将加速打造内联外通、高效优质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成高速通达周边城市、快速联通组团和城乡、有力支撑产业平台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站位决定格局,梦想引领未来。如今的江门,正进一步提高站位、拉高标杆,先行先试、勇担重任,站在全省看江门、谋划江门、发展江门,积极对标对表,主动领任务,进一步增强城市能级,增强服务发展大局的能力,为全省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江门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