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求医·侨都
上一版3  4下一版  
春节期间急诊来了不少脑血管病患者
江门市中心医院四个专科入选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立春后,养生重在调肝
“重阳”者讲述两次进入“羊圈”的感觉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2 月 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立春后,养生重在调肝

任小红为患者辨识体质,提供保健建议。

    2月4日,即将迎来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过去,将迎来万物生长、风和日暖的春季。

    立春后,天气乍暖还寒,气候波动较大,容易引起身体着凉,诱发感冒。一年之计在于春,日前,记者采访了江门市名中医、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任小红,向其请教做好保健、预防疾病的方法。

    文/图 梁爽 林汉瑜

    注意保暖 早睡早起

    早春气温才转暖,不宜过早脱掉厚外套,任小红建议注意保暖,做好“春捂”。“如果过早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或稍有变化,人体还未升发好的阳气,就会难以抵挡风寒气的入侵,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胃肠疾患。”任小红说,立春前后,不宜过早穿单薄衣服,出门要常备外套。若出现流涕、喷嚏等症状,可喝些红糖姜水或生姜葱白水。

    春天来了,万物生长,生机勃勃。“我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形体,使情志顺应春天生发之气。”任小红提醒,夜晚不宜超过11点入睡,子丑睡眠最养肝血。若必须熬夜,可以用菊花、枸杞、灵芝适量煲茶养肝。

    保持乐观 少酸多甘

    据悉,春天在五行中属木,而人体的五脏之中,肝也是属木性,因而春气通肝。中医认为,春天是肝旺之时。熬夜、生气、压力大等,很容易促使肝郁、肝火,从而出现“木火刑金”的肝咳、“木旺克脾土”的胃痛、肝阳上亢的高血压等,因此春季养肝十分重要。

    对此,任小红建议,大家可适量春游、运动、唱歌、跳舞等,保持乐观情绪,减少生气,从而使肝气顺达、气血调畅。经常伏案工作的人群,可以在电脑旁边摆一盆常青植物。假如遇到不开心的事,肝气郁结难受时,可以尝试“嘘肝法”,即面对绿色植物,口发“嘘”的声音,缓慢而又悠长地吐出一口恶气,一直到心情好转为止。

    任小红介绍,根据《千金要方》,春季饮食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此外,元代养生名著《摄生消息论》也表示,“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意思是,春季调肝养脾胃,少吃点酸味食物,多吃点辛甘味食物。因为酸味入肝,具有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春季进食可选择辛温发散的韭菜、香菜、葱等。此外,立春之后不论是食补还是药补,都要逐渐减少进补量,才能逐渐适应春季舒畅、升发、条达的季节特点。

    预防感冒 减少进补

    立春后,“倒春寒”难免来访,使得天气突然变冷,容易引起人体着凉,从而诱发感冒。任小红推荐两个操作简单的方法来预防感冒,一个为熏蒸或烟熏房间(用适量的白醋或陈醋倒入锅内加水一起煎煮,或用艾叶20g、藿香20g、苍术15g、青蒿40g加水一起煎煮,熏蒸房间,每次30分钟。此外,还可用艾叶或苍术适量点燃烟熏房间),另一个则为泡脚(恶寒怕冷人群可用艾叶20g、藿香20g,咽痛、咽干人群可用薄荷10g、菊花20g,煮水泡脚)。

    同时,适量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提高身体的抵抗力,能够帮助我们预防疾病。任小红建议,可早起散步、慢跑、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大汗淋漓。

    需要注意的是,立春前后,大家可逐渐减少进补的食物,多进食一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材,以适应春天万物的升发。任小红针对不同体质人群,给出了不同的汤方建议:

    1、针对脾胃虚弱人群,适用猴头菇瘦肉/排骨汤(猴头菇3朵、瘦肉/排骨),胡椒猪肚汤(猪肚1个、胡椒10g、生姜5g、猪肚)。

    2、对于易咳嗽人群,适用杏仁川贝汤(杏仁10g、川贝5g、陈皮5g、鸽子),川贝雪梨汤(川贝5g、雪梨1只、瘦肉)。

    3、若为内热重人群,可选灵芝石斛陈皮汤(灵芝20g、石斛10g、陈皮6g、瘦肉),土茯苓扇骨汤(土茯苓250g、生姜3片、扇骨),簕菜猪肝汤(簕菜250g、生姜3片、猪肝),芫荽豆腐汤(芫荽20g、豆腐250g、生姜3片、鲫鱼)。

    4、若为咽干、阴虚体质人群,适用石斛陈皮汤(石斛10g、陈皮6g、百合20g、瘦肉),红萝卜马蹄汤(红萝卜1条、马蹄15个、猪骨),沙参玉竹清补凉汤(沙参10g、玉竹10g、麦冬10g、陈皮6g、排骨)。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