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白沙
上一版3  
正月十五闹元宵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3 年 2 月 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正月十五闹元宵

    月圆 汤圆 团圆

    􀳂吴松山

    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一天是很热闹的,也是很开心的。元是开始,宵是夜晚。元宵充满了温馨和希望,它携带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风风火火,如约而至,把从除夕开始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为多姿多彩的春节锦上添花。天上月圆,碗里汤圆,家人团圆,是元宵节期间人们对“圆”的向往和追求。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古往今来,天空那轮明月被认为是团圆的象征。父亲不在家的时候,每次看到月亮,我都会忍不住问祖母,父亲什么时候回来?面对此刻的月亮,我内心感觉有些酸楚,那是亲人之间的离别伤感。

    父亲独自一人在山东工作,平时难得一见。期盼父亲回家过年,实现家人团圆,是我们一年中最大的奢望。据父亲说,当时的交通远不如现在发达,要转多次车,买不到票是常有的事。空手回家尚且辛苦,何况还要肩挑手提,旅途的艰辛可想而知。最长的一次,在路上足足花了半个月时间。一家人团团圆圆过一次元宵节,对我们来说实属不易。

    正月十五元宵节,父亲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元宵之夜,我们围坐在父亲身边,一边赏月,一边拉家常。又大又圆的月亮,一伸手好像可以触碰到,我便伸出手,张开手指去触碰,明知不可能,还是要去试一试。这时,弟弟妹妹便开心拍手叫道:“今晚的月亮真圆!今晚的月亮真美!”一家人沉醉在这迷人的月圆之夜。

    一年明月打头圆。元宵之夜的月亮与平时不同,炫目多彩,特别多情。在我看来,月亮是有颜色的,蓝色的月亮属于男人,代表了力量;紫色的月亮属于女人,充满了柔和芬芳;绿色的月亮属于孩子,尽显生机与活力。我心中的蓝色月亮代表了父亲,他是我们家的顶梁柱;紫色代表了祖母和母亲,她们耕耘农田、操持家务;绿色代表了我们,我们就像刚刚发芽的小树,在祖母和父母亲的悉心呵护下茁壮成长。月亮代表我的心,希望新一年我们的生活能过得开开心心、多姿多彩。

    元宵节,吃汤圆。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小时候,物资贫乏,吃顿汤圆很难。元宵节那天,注重仪式感的祖母拿出绝活,做了一锅正宗汤圆。对我而言,过元宵节的所有意义就是趴在灶台边,看着锅里上下翻滚的汤圆直咽口水。“快来吃汤圆啦!快来吃汤圆啦!”闻讯,我们赶紧围坐在一起。祖母端着一大盆汤圆小心翼翼地放在桌子中央,把汤圆分盛出来。我用汤匙捞出一个,仔细端详,这汤圆好像天上的月亮。我咬了一口,浓香的花生、黑芝麻馅流了出来。天上的月亮圆圆的,代表着团团圆圆。我们吃着圆圆的汤圆,香甜可口,沉醉于团圆的温馨时刻。

    获悉父亲明天一早要走,邻居都赶来话别。为了应节和活跃气氛,父亲提议大家轮流猜谜语。轮到我猜时,便绞尽脑汁,试图在大家脸上找答案。可看到每个人都是笑眯眯的样子,我只好胡乱猜测,引来阵阵笑声。

    过了元宵,一切恢复正常。吃汤圆和热闹的日子告一段落,和父亲相聚的短暂日子也结束了。过完元宵,对我们来说,多了一层离别的意味。我们心照不宣,尽量回避离别的话题,担心引起伤感。父亲在家的日子,让我们沐浴了父爱的阳光。

    过完元宵,年就算过完了。父亲又要跟我们告别,重返工作岗位。依依惜别之际,祖母让我充当她的传声筒,把她对父亲的叮嘱通过我去转达,父亲默记于心。靠着良好家风的传承,父亲对家的担当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过完元宵,春天也就来了。祖母和母亲也将走向希望的田野开始春耕,播种新一年的希望。

    又到一年元宵时

    􀳂黄明亮

    元宵节到了,又想起母亲做的元宵。

    说实话,直到现在,我也没有搞清楚元宵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很多人说元宵就是汤圆,我周边的人确实是元宵节吃汤圆应节的,但我的家乡正月十五是吃团子应节的。我内心也一直认为,团子才是元宵。

    一个地方的特色食品大抵是与当地的优势出产相关的。我的家乡是湖北江汉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庄。这里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大米、黄豆、蚕豆、芝麻、花生、高粱、玉米……几乎种什么长什么;密布的湖泊水网出产各种水产品,鱼、虾、蟹、龟、甲鱼、鳝鱼、泥鳅、莲藕、菱角、茭白……几乎是养什么长什么。家乡的巧妇们更是把这些物产利用到了极致,一种食材可做出出无数的特色美食。

    小时候,每到过年,我们最高兴的是家里熬麻糖、炸麻花、卤菜、做团子。这是每家每户都会做的东西,这也许就是乡间过年的仪式感吧!

    父母早在除夕前十天左右就开始准备这些过年的东西。熬麻糖耗时最久,要先将碎米泡一晚上,第二天用石磨将泡好的米磨成米浆,在家里或户外空地架一口大铁锅煮米浆,煮到一定时候要用一个大布包过滤,将过滤后的米浆继续煮,然后再往里加麦芽粉。熬大半天左右,米浆逐渐变色变粘,就熬出糖水了。继续熬,还要不断搅拌,糖水越来越稠,最后变成棕红色,搅不动了,糖就算熬成了。从开始到熬成,需要整整一天的时间。熬糖是一个技术活,对配比、火候、时机要求很高,不是每个人都会做的。我家熬糖都是请我大舅伯掌勺的。熬出糖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拉麻糖和做麻叶子。将熬好的糖捧出锅,环在一个木桩上反复来回拉扯,糖的颜色由棕变白,糖也由软变硬,麻糖就成了。拉好的麻糖用刀背轻轻一敲,“嘣”的一声就会碎裂下一些小块。硬硬的糖块放到嘴里马上就变软了,甜津津,软绵绵,黏糊糊,是我们儿时最爱的零食。麻叶子则是在糖里加入炒米花,或者芝麻、花生,用木范框住,待冷却到一定时间切成片就成了。麻糖和麻叶子都要用炒米花煨在坛子里,才能保持酥脆。

    炸油货除了油炸麻花、散子,还有玉兰片。玉兰片是糯米做的,将糯米饭捣烂,搓成条切片,晒干,放油锅里马上膨大成白色的一大锅,吃起来又香又脆,如同现在的薯片。讲究的人家还在玉兰片里加上各种颜色,就更好看了。这些都是为迎客和应节准备的零食。

    备完零食,大人们就忙着制作卤菜。卤菜是将猪头肉、猪耳、猪舌、猪肚、猪肠、牛肉、兔肉、鸡等肉类和海带、莲藕、豆皮、千张、鸡蛋等放在大锅里,加上各种调味料和香料煮。卤好的菜会装在一口大缸里,要用的时候就拿出来切,拌上葱、蒜、辣椒、香油,装盘上桌,待客时是早餐的主菜和正餐的冷盘,好吃好看还方便。卤一次菜可管很多天。一闻到卤香味,孩子们就会跑到灶边候着。卤好了,大人会从锅里捞点鸡爪、煮散的鸡蛋给孩子们解馋。

    团子是正月十五才做的。每到这一天,母亲会早早起床,用家里的石磨先将碎米磨成米粉。米粉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然后,把米粉放到锅里不断翻炒,这个翻炒很讲究,火大了会糊,火小了达不到要求,炒得太熟会粘,炒太生又粘不起来。所以炒米粉时,母亲只让父亲加柴火,不让我们挨边。炒好的米粉加热水和面。父亲和面时,母亲就做馅料。馅料里有肉、卤豆干、卤千张、卤海带,都是过年剩下的卤菜,还有蒜苗、粉丝等。馅料切好了还要炒,炒馅料时我们都被香馋了。炒好馅料就开始包,取一团米面,捏个窝,将馅料填进去,封好口,一个拳头大小、白白圆圆的团子就做好了。做团子时,我们总是围在盆子边要自己做,母亲并不阻止。看母亲做好像很容易,自己做才发现并不容易,米粉黏性不大,很容易做出来厚皮,或者破皮。我做出来的团子样子很丑,母亲并不计较,与她做的团子一起放到木蒸笼里,大火蒸3个小时以上,才能蒸熟。蒸好团子后,母亲会趁热拿几个装盆子里,用毛巾盖着送给对面住的二伯和隔壁的朱奶奶。

    新蒸的团子外皮香绵软糯,馅料又鲜又香。做一次团子可吃几天。冷团子可蒸热吃,也可煎着吃,用油煎的团子是另一种风味。小时候,我只喜欢吃团子里的馅,不太喜欢吃团子皮,随着年龄增大,发现团子皮也很好吃,也许因为这是家乡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吧!

    做这些年节食品费时费力,但所谓的年味,不正是从这些烦琐的准备和劳作中伴生出来的吗?现在,这些年节食品都可以从市场上买到,自家做的越来越少了,这或许就是大家感觉年味越来越淡的原因吧!

    后来,随着父母年迈,老家已很少做这些东西了,但只要我回去过年,母亲就会做团子。而今,母亲离开我们已6年了,她走后,我就再也没有吃过团子。

    这时,不禁想起了欧阳修的几句诗:“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只不过,我思念的是母亲。

    那一碗汤圆

    􀳂梁荣

    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

    (一)甜汤圆

    “妈,吃汤圆了。”二嫂把热气腾腾的汤圆端上桌,朝正在房间逗侄女的母亲喊道。

    “吃汤圆了,妈妈把汤圆煮好了,我们的小嘉彤有汤圆吃了。”母亲抱着小侄女念念叨叨地走出来,“小小汤圆,团团圆圆;小小汤圆,甜甜蜜蜜……”

    望着一脸幸福的母亲,她第一次吃汤圆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是二嫂嫁到我们家的第一年,元宵节当天,二嫂把糯米粉揉成团,揉成汤圆坯子,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小圆子摊开在簸箕上。母亲望着开水锅里游动的汤圆,一脸好奇地问:“这圆圆的小东西是什么?”

    “妈,这是汤圆。”二嫂微笑地看着母亲,一脸自豪地回答道,“今天是元宵节,要吃汤圆。”

    “这小小的糯米团,有什么好吃的?”母亲注视着锅里来回翻滚的汤圆,疑惑地问。

    “妈,这汤圆可好吃了。”二嫂边说边舀了一碗,递给母亲,“汤圆有馅的,软而不粘牙,甜而不腻,香甜可口。”

    母亲迟疑地接过那碗汤圆,轻轻舀起一个汤圆,小心翼翼地放进嘴里,慢慢地咀嚼,突然,眼睛一亮,那满脸的皱纹如月牙般笑了,“入口绵甜滑润,甜甜的,真的好吃。”

    那是2019年的元宵节,那是母亲的第一碗汤圆。母亲一辈子生活在大山里,没见过汤圆,更没吃过汤圆。那一碗汤圆是婆媳间的和睦相处;那一碗汤圆是一个家团团圆圆的象征。

    (二)咸汤圆

    “梁老师,早上好!”一大早,泳儿妈妈的电话打了进来,“今天是元宵节,我想煮点汤圆下午带过去给孩子们尝尝,可以吗?”

    “可以啊,这多有节日的气息,感谢您为班上的孩子们着想,感谢您的分享。”这是多好的事情,在传统节日里不但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共享元宵美食,还可以乘机引导孩子们了解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

    “好的,我煮好了就送过去,到时您也跟孩子们一起品尝我们台山的咸汤圆。”泳儿妈妈在电话那头很是开心。

    咸汤圆?我一下子疑惑了,虽然吃过不少汤圆,有黑芝麻馅的、花生馅的、豆沙馅的……但都是以甜为主,第一次听说汤圆有咸的。汤圆里包着肉馅?汤圆里放了盐……

    下午,汤圆送过来了。轻轻揭开锅盖,一股咸香味扑鼻而来,只见锅里“五彩缤纷”:有雪一样白的汤圆,有煎得金黄、切成块的鲮肉鱼饼,有广府腊肠,有切成条形的萝卜,有咸香的鸡块,有鲜红的虾……原来,咸汤圆是汤圆里什么馅都没有,但那锅里咸的鸡块、鲜的鱼虾味浸透进汤圆里,吃起来咸香鲜美,与众不同,亦然一道别样的美食。

    那是2016年的元宵节,那是我来到江门台山市的第二年,那是我人生中的第一碗咸汤圆,那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共享元宵的美好时光。

    (三)传承之圆

    “元宵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每一年元宵节前,我都会和孩子们分享元宵节的常识,和孩子们在“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的诗词中了解古人制作汤圆、叫卖元宵的过程。有时也会跟家长一起组织孩子们做汤圆、煮汤圆、吃汤圆……引导孩子们一次次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在小小汤圆里传承元宵习俗,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元宵记忆

    􀳂王同举

    元宵是新年的一个重大节日,延续着春节的余温,一切都充满了热闹和喜庆。“月半大如年,汤圆粘又甜。观花灯,踩高跷,舞莲船,走乡串村真热闹。”在熟悉的儿歌声中,往日的元宵记忆片段纷纷漫上心头。

    民以食为天。盛大的节日往往与各种传统美食相关联,齿间的记忆总是最令人回味。汤圆,无疑是整个元宵的主角,其字音与“团圆”相近,寓意合家团圆、生活幸福美满。

    每年,父亲都会挤出一两分地,种上糯谷。在父亲的精心照料下,糯谷长势很好,一般都能有一个好收成。产出的糯米除了少量用以酿制糯米酒外,大部分都被磨成了糯米粉。老家的元宵远不及其他地方的花哨,元宵中没有任何馅料,只是糯米粉团与白糖的简单组合。元宵前夜,母亲就开始早早准备,糯米是需要精心挑选的,必须剔除其中的杂质或霉变的米粒。母亲戴上老花镜,细细挑选,再把精挑细选后的糯米倒入一个大瓷盆子,加入干净的井水浸泡过夜。元宵当天,母亲把浸泡好的糯米倒进石磨,碾成细粉,加入热水、白糖调和,再揉搓成团。母亲把成型的糯米团搓成细条状,掐出一个个小段。我和兄妹们洗净了手,争相将这些小段搓成一粒粒圆溜溜的汤圆。趁沸水下锅,汤圆上下翻滚,厨房里弥漫着一股糯米的清香。母亲总会先盛一碗供在祖宗牌位前,感恩先祖的教诲和抚育,再盛一碗祭拜土地,感谢土地的恩惠与厚待。母亲在做这些事的时候,那种仪式感、那虔诚的神情,我至今记忆深刻。那个时候,日子过得虽然清苦,母亲却能用她的一双巧手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馨。在依然是寒气逼人的正月十五,吃着香甜软糯的汤圆,从内到外感受到的都是通透的暖。

    吃完汤圆,孩童们最喜欢的就是去看“采莲船”。

    家乡河流众多,水网纵横,水系发达,水生作物品种多样,莲藕就是其中之一,种植面积相当大。每年立夏过后,农人都会驾小船去采摘莲蓬、收菱角。为了纪念这一农业生产活动、预祝丰收,农人们发明了“采莲船”这一民间娱乐,并逐渐演变成当地新春期间恭贺新禧的一种民俗。

    采莲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船,而是竹扎纸糊的表演道具船。船身糊满了花花绿绿的纸。船的两头尖,底部还开了个洞,方便采莲女站立其中。“采莲船”由鼓乐队和表演队组成。鼓乐队有锣手、鼓手等。表演队是“采莲船”的核心,由三人组成,分别是采莲女、艄公和艄婆。采莲女由村里最漂亮的大姑娘扮演或由长相相当俊俏的小伙反串,身穿一套红绸衣服,系着绿绸带子,化了浓妆,头饰也非常抢眼,有点像戏里的花旦。艄公基本上是由有了一定年岁并且能说会道的男子担当,执木制船桨走在船头前。艄婆由中年女子扮演,手持一把破烂的芭蕉扇,脸腮涂得通红,梳着很夸张的发髻,扮相滑稽,相当于丑角。“采莲船”行进到某家门口,主人会鸣炮仗以示欢迎。艄公持桨作划船状,采莲女碎步轻移,艄婆扭腰摇扇。随着鼓乐节拍,三个人唱合起来,“采莲船啊哟嘿,划一划啊呀嘿哟……”大部分是祝福语,也有些是幽默搞笑的唱词。表演队中,采莲女表现端庄,而艄公和艄婆经常以夸张的动作、搞怪的表情以及幽默的唱词,逗得现场观众开怀大笑。

    吃完滚烫的汤圆,看完精彩的民俗表演,元宵就过了,年也就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春节落下帷幕,即将迎来春暖花开的日子。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