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
回望过去一年,江门市深入推进“人才倍增”工程,持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发展改革,全市人才工作呈现良好发展局面。目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93.0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9962人,比2021年分别增长4.32%和17.3%,新增14人和1个项目入选国家级、省级人才计划。
当前,江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全市高质量发展第一次推进会精神,充分发挥侨都优势,全力参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深入推进“人才倍增”工程,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打造聚才引才强磁场,加快建设集聚华侨华人创新创业的国家重要人才战略支点城市,为江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文/图 黎禹君 江仁材
A 高质量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
人才是强市之基、发展之要、活力之源。
时间拨回2021年底,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深入推进‘人才倍增’工程”,强调把江门“建设成为集聚华侨华人创新创业的国家重要人才战略支点城市”。
新使命呼唤新担当!江门高质量谋划“十四五”人才队伍建设,根据人才工作最新要求和江门发展实际,编制《江门市“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2021—2025年)》,印发《江门市“十四五”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清单》,分年度明确13支队伍的任务目标和工作举措。2022年,13支人才队伍全部按要求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过去一年来,江门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大力推行“人才倍增”工程,人才强市建设步入快车道,高质量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推动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同频共振。
其间,江门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人才倍增”工程的十条措施》,实施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强基”计划、产业人才“锻造”计划、科技人才“提质”计划、华侨华人人才“汇聚”计划,细化176项工作举措,建立每月通报制度,编制工作简报,推动“人才倍增”工程落地落实落细,不断提质增效。
念好人才“三字经”,在“引留用”上做足文章。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重大人才工程实施,创新高端人才引进方式方法。其中,我市在全省首开先河,大力实施“百名博(硕)士引育工程”。去年,江门升级实施“百名博士引进工程”,目前共有107名博(硕)士在岗开展工作,其中,博士70人、硕士37人。
“江门有我成长的土壤。”去年“五一”劳动节前夕,香港青年罗伟特荣获第二十四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扎根江门开平6年多,罗伟特与伙伴梁立锋、谭慧敏组建的青年创业团队,通过技术攻坚填补了华南地区“鱼菜共生”基础应用数据的空白,建成的蔬菜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近年来,江门实施侨都青年人才全球汇聚行动,构建“1+4”行动体系,充分宣贯江门发展机遇、人才需求和五邑文化,吸引青年人才来江发展。
B 高水平建设人才集聚载体 吸引人才赋能产业发展
作为省委、省政府规划发展全部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布局城市之一,江门是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可以为人才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同时,江门拥有江门中微子实验室、江门双碳实验室、全国首家博士后创新示范中心等重大平台载体,有让各路英才施展才华的舞台。
大山深处,一个深藏地下700米的大型科学装置,将探索宇宙奥秘——位于开平市金鸡镇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中微子研究的最前沿阵地,而这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成为江门吸引科技创新人才的强力磁场。
2013年,中国科学院以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立项,与广东省共建江门中微子实验室。据悉,开平中微子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去年新引进入站博士后6名。
这只是一个缩影。在高水平建设人才集聚载体上,江门加快了步伐,下足了功夫,吸引人才赋能产业发展。
去年9月,江门市政府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联手共建的江门双碳实验室迎来首批博士后。自揭牌成立以来,江门双碳实验室建设步伐加快,在硬件建设、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从公寓步行5分钟就到办公室,一日三餐下楼就能解决,每月还有生活补贴,这让我没有后顾之忧。”在江门双碳实验室工作的博士后常皓亮说。
除科研平台“硬支撑”外,江门双碳实验室还在人才引进、体制机制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先后引进100多位海内外高水平科研人才;省领导对江门双碳实验室给予“科研方向好、合作伙伴好、建设场地好”的高度评价。
目前,江门双碳实验室首批学术带头人、博士后及博士已经入驻实验室工作。此外,该实验室已获准设立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广东省博士工作站,正积极申报广东省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
回望过去一年,江门大力推动市域社会智慧治理“两中心一基地”组建和运作,引进国创中心专家团队加入工作专班,成功对接深圳航天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政法智能化示范基地和航天科工集团华南创新中心、华为(江门)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25个项目落地。
不仅如此,五邑大学2个学科首次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江门新建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23家,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超450家(同比增长超20%)……一年来,人才“强磁场”不断激活发展新动力。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江门把载体建设作为推动人才加速集聚的新引擎,努力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进一步完善人才集聚功能,不断赋能产业发展新动力。
C 高标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
去年以来,江门在全市开展镇(街)“人才强基工程”,着力推动我市镇(街)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2个镇(街)出台专项人才政策,建设人才驿站25个,镇(街)现有人才工作者近700人,人才工作“上热下冷”现象得到有效改善。
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增活力。江门高标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升级完善《江门市进一步激励企业高管、骨干人才若干措施》,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高管、骨干人才激励机制,打通企业高管、骨干人才根据薪酬水平直接认定为高层次人才的通道,为人才发展放权松绑。
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是江门市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近年来,江门市加快扩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覆盖面,重点支持大中型企业及重点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以支持地方产业链技能人才培养,服务地方产业链发展为目标,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统筹推进企业、技工院校、社会培训评价组织三步走,全面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截至2023年初,江门累计推动145家企业完成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价机构备案,114家企业已组织实施技能等级认定,累计超4.75万人通过企业自主评价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技能人才增量以及完成情况全省靠前。 在完善港澳人才职业技能评价体系方面,全市52家港澳企业备案成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价机构,其中44家企业开展自主评价核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0396人。2019年至今,共组织5批次146名澳门居民到江门参加职业技能评价,累计核发职业技能证书135人。 此外,去年,江门开展首届“侨都十大工匠”“侨都百优工匠”评选,评选出“侨都十大工匠”9名、“侨都百优工匠”95名。侨都工匠的评选,不仅仅是对人才的褒奖与鼓励,更是一次面向全社会的思想大动员——通过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不断推动江门产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
只有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优化创新机制和发挥创新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才能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
去年,江门创新运用“揭榜挂帅”机制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出2022江门市产业工程师暨博士博士后揭榜创新赛技术攻关榜单,面向全国发布19个项目需求,总投入超1亿元,涵盖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联系发动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暨南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佛山仙湖实验室等近20所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团队报名揭榜,共收到33份揭榜解决方案。
多措并举、多点发力、多极蓄能……随着高标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江门激发了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如今的江门人流熙攘、人才荟萃。
D 高品质打造人才服务体系 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江门组织发动各行各业人才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市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座谈会近40场,吸引各行各业人才代表超过300人参与,收集并发布超400名人才代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感悟。
党管人才,就是党爱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为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江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工作的通知》,目前各级各部门结对联系高层次人才总数突破1000人。
一颗种子,只有在生态环境适宜的地方才能生根发芽;人才竞争的关键,是环境,更是服务。
为此,江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江门市“人才卡”服务工作机制的意见》,建成江门市人才安居乐业生态园系统,已落实第一批28个人才服务点并正式提供39项人才服务,建成“1+7+N”江门市(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区(专窗)。
近年来,江门聚焦环境优化提升,高品质打造人才服务体系,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构建了“全链条”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其中,加强与深圳人才集团合作,充分发挥江门人才发展集团作用,积极创建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就是亮点之一。
2021年11月16日,市政府与深圳人才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于同年12月24日共同组建江门人才发展集团,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贡献力量。
一年来,江门支持江门人才发展集团做大做强,围绕人力资源产业、人才综合引进、人才交流研修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推动对接项目需求超100项,深入推进深江合作,打造江门市人才工作“总服务商”。
不仅如此,江门优化人才安居保障,目前全市通过配建、购买等形式筹集人才住房1615套,提升高层次人才、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住房公积金贷款限额,鼓励人才在我市购房安居;印制新版人才政策中英文宣传画册及小折页,同步制作电子版宣传画册,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对外展示我市人才政策……一系列诚意满满的暖心举措,让各类人才在侨都江门安身、安心、安业。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如今的江门,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东风吹遍侨都大地,人才活力竞相奔涌。一批批优秀人才在江门这片广阔天地各展所能,形成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科技优势转化为有效供给的生动景象。
踏上新征程,江门将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深入推进“人才倍增”工程,为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供坚强智力支撑。
数读
●全市人才资源总量93.0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9962人,比2021年分别增长4.32%和17.3%,新增14人和1个项目入选国家级、省级人才计划。
●升级实施“百名博士引进工程”,目前共有107名博(硕)士在岗开展工作,其中,博士70人,硕士37人。
●新建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23家,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超450家,同比增长超20%。
●22个镇(街)出台专项人才政策,建设人才驿站25个,镇(街)现有人才工作者近700人,人才工作“上热下冷”现象得到有效改善。
●全面推动技能等级认定,累计推动145家企业完成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价机构备案,114家企业已组织实施技能等级认定,超4.75万人通过企业自主评价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技能人才增量以及完成情况全省靠前。
●开展首届“侨都十大工匠”“侨都百优工匠”评选,评选出“侨都十大工匠”9名、“侨都百优工匠”95名。
●加强乡村工匠培育,成立全省首个乡村工匠联盟,举办5期乡村工匠产业工程师精品研修培训活动,评选江门市乡村工匠首席工程师10人,新增取得乡村工匠职称352人。
●聚焦人才工作难点堵点,开展“深调研”,走访各县(市、区)50多家产业链重点企业、重大平台载体和8所高校,覆盖15条产业链,形成《江门市人才政策实施情况的调研》等高质量研究报告。
●目前各级各部门结对联系高层次人才总数突破1000人。
●建成江门市人才安居乐业生态园系统,已落实第一批28个人才服务点并正式提供39项人才服务。
●优化人才安居保障,全市通过配建、购买等形式筹集人才住房1615套。
殊荣
●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园区技校”产业技能提升积分制项目。
●在省内率先制定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考察工作指引,首次推出5个专业技术岗位面向港澳居民进行公开招聘,新聘用2名港澳籍高层次人才。
●全省首创评选4家“三支一扶示范实践基地”。
●建成全省首家南粤家政(江门)产业研修院。
●我市代表项目首获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劳务品牌专项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
●鹤山国机南联摩托车工业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刘新华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授予“第十六届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三支一扶”人员黎奕媚作为全省唯一代表获评国家人社部首批优秀职场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