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1版:百舸争流 奋进者胜——市委十四届四21/2023-02-06/T11/33081675618816851.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建侨都幸福家园
      
 
 
版面导航  |    
      
       
2023 年 2 月 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宜居城乡
建侨都幸福家园

从安居到宜居,放眼粤港澳大湾区,江门在发展潜力和腹地空间方面引人瞩目,将成为湾区难得的交通枢纽、人文高地、产业洼地、宜居之城。图为滨江新区。郭永乐 摄
江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图为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
杜阮镇上巷村。

    “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山水融城、古今辉映、中西交融的魅力江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居者自豪、来者依恋的幸福家园。”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为生态宜居品质城市建设发展蓝图指明了方向。

    城市提质、乡村振兴成为江门城乡共融最鲜明的风向标:如今,走进江海区下沙公园,繁花似锦、苍翠清幽,红蓝相间的人行道和骑行道沿着河岸蜿蜒向前,与形似“玉如意”的下沙人行天桥相互贯通。一步一景,游人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或嬉笑打闹,或悠闲漫步;乡村振兴春风,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侨乡的田野上。“绿色社区”四季花开,万里碧道令人心旷神怡;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开通运营,江湛铁路、广珠城际、广珠铁路等项目建成通车,轨道里程达220公里,加速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

    从安居到宜居,放眼粤港澳大湾区,江门在发展潜力和腹地空间方面引人瞩目,全力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在稳中开好局,在进上下功夫,将成为湾区难得的交通枢纽、人文高地、产业洼地、宜居之城。

    统筹/毕松杰 文/图 张奕维(除署名外)

    A 诗意栖居 抬眼望绿出门可游

    葵林净化着城市的烦嚣,荷塘湿地清香宜人,白鹭蹁跹绕城而飞……在位于新会区的珠西枢纽新城,新建成的梅江农业生态园为新城增添了一抹绿色的惬意,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中的“网红打卡点”。

    一个城市公园的多少,是衡量市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公园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城市文化形象的体现,反映着城市市民的心态、追求和品位。

    河面波光粼粼、两岸花树缤纷、花鸟鱼虫低吟浅唱……红蓝相间的人行道和骑行道沿着河岸蜿蜒向前,与形似“玉如意”的下沙人行天桥相互贯通,形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文昌沙公园面向礼乐河、占地面积超1.3万平方米。过去这里只有江门纸厂搬迁后留下的破旧厂房及员工宿舍,杂草丛生,环境脏乱差。

    夜幕降临,下沙人行天桥的灯光亮起,照亮整个文昌沙公园。晚饭过后,家住纸厂新村的李先生一家三口漫步在公园里,用手机拍下靓丽的夜景。

    文昌沙公园还充分保留了江门纸厂的文化印记,将有着50年历史的古榕树保留下来,并配备了滑滑梯、秋千等现代儿童游乐设施,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又一个“网红打卡地”。说起纸厂片区变化,赵婆婆感慨地说:“以前,我就住在这里,饭后没有地方散步,从来没想过城市发展这么快,这么好的公园就建在家门口。”

    近年来,我市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提升公园品质,根据区域特色大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基本实现“抬眼望绿,出门可游”,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大提升。

    在大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社区、村落中的闲置地迎来了“春天”,从原本居民“正眼都不瞧一下”的角落,华丽转变成为众人休闲首选之地。

    走进蓬江区圩顶社区,昔日的一片荒地被改造成美丽的口袋公园,成为周边居民日常休闲的好去处。圩顶社区的变化,只是我市创建绿色社区的一个缩影。2022年我市已公布的两批绿色社区名单中,新增了包括圩顶社区、长塘社区、象山社区等74个社区。

    绿色社区创建行动以广大城市社区为创建对象,创建内容包括建立健全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机制、推进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营造社区宜居环境、提高社区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培育社区绿色文化五大方面,旨在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社区设计、建设、管理和服务等全过程,以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方式,推进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

    近年来,我市先后开展了宜居社区创建、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为绿色社区创建打下较好基础。前阶段经过自查、创建、申报、审查审议和公示,顺利完成68个绿色社区创建,为全市创建工作积累了经验。

    目前,全市共有城市社区170个。绿色社区创建工作被写入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和市政府工作报告,是接下来我市推进宜居城乡建设的具体实践和重要抓手。根据工作安排,2025年底前,我市所有城市社区都要启动创建工作,实现“创建全覆盖”。

    环境载体美了,日子也活跃起来了。2022年,全市264项城市品质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完成龙舟山森林公园、江海下沙公园二期、开平梁金山公园等公园建设和景观提升工程。开展“寻找2022江门最美系列”评选活动,体现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彰显美丽侨都风貌。新增超1300个公共停车泊位及超6000个智慧停车泊位。65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开工,获上级资金支持超3亿元,完成旧楼加装电梯237台。

    B 农村人居新环境 擦亮乡村振兴最美“底色”

    “这几年村里大变样了!以前村道两旁杂物随意乱堆乱放,时间长了,非常难闻,还招来很多蚊虫,现在村里干净又美观。”蓬江区杜阮镇上巷村村民梁姨对记者说。

    上巷村的变化,和村里近年来掀起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有关。近年来,上巷村下足“绣花功夫”,将“三清三拆三整治”、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等工作有机结合,统筹用好各级资金,因地制宜解决农村环境突出问题。“这些年,村里陆续建成了红色驿站、党史长廊、水上书吧、党建广场、榕树讲堂、中轴广场、彩虹道等多个活动阵地,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上巷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梅芳说。

    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工作,越来越多的村庄成为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同样享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红利的,还有恩平市沙湖镇村民关春丽。“这几年,镇里变化很大,街道干净整洁、体育公园功能齐全、碧道水清岸绿。”关春丽为自己的家乡点赞。

    村里变化大,环境靓了,生态好了,更宜居了,这是江门推进美丽圩镇建设的成效之一。

    圩镇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节点,当前,江门全力推进美丽圩镇建设攻坚行动,2022年,全市61个圩镇达到“宜居圩镇标准”,省级城乡融合发展中心镇试点达到“示范圩镇标准”,每个县(市、区)10%以上的圩镇达到“示范圩镇标准”。

    去年,江门坚持示范先行,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确定10个圩镇作为示范圩镇创建镇。例如,台山每年设立1650万元小城镇建设补助资金,制定资金奖补机制,激发各镇创建示范能力;恩平市沙湖镇率先委托第三方编制《恩平市沙湖镇美丽圩镇建设规划(2022—2025年)》和建立沙湖镇美丽圩镇建设项目清单库,挂图作战,统筹推进。

    随着各项重点任务推进,江门市圩镇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目前,江门61个镇全面完成人居环境整治及生活设施建设全覆盖。

    走在325国道上,一幢幢颇具侨乡特色的商业建筑映入眼帘,满满的皆是侨乡风情,这便是开平市乡村振兴示范带赤坎段项目的建设成效。近年来,赤坎镇结合赤坎华侨古镇项目和“邑美侨乡 世遗风韵”乡村示范带建设,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赤坎华侨古镇项目是开平建埠以来引进的最大文旅项目,全面建成后,预期年带动旅客约700万人次,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华侨华人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助力江门打造新时代华侨经济文化合作示范区。去年8月,赤坎华侨古镇项目入选首批10个广东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接下来,我市将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建设,高标准建设7条集“产、文、旅、人”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涉及人口32.8万人。

    C 人文之美传世家风 城市焕发新活力

    位于南海之滨,西江与蓬江汇合处,江门作为广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从明代心学奠基者陈白沙,到近代维新先驱梁启超的故里,因深厚的家政文化底蕴,侨都大地显得格外灵动、特别温润。

    作为一个被千年文化浸润的地方,江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名人灿若星辰。岭南大儒陈白沙乞求辞官归乡侍奉母亲,其孝道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江门人民;南粤先贤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的家庭教育理念,成就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传世家风。

    一到周末,梁启超故居纪念馆便会出现不少家庭的身影。“馆内举办志愿服务沙龙,通过培养孩子们当讲解员,加深对启超家风的认识。还与学校合作,把启超文化带进校园。”该馆讲解员邓健冰说。

    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提出,实施五邑传统文化推广工程,深度挖掘陈白沙等历史文化名人故事,精心筹划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擦亮启超故里文化、院士文化名片。

    去年以来,我市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筹划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加快推进梁启超故居纪念馆及周边环境改造升级系列工程,推动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打造高端文旅城市客厅,与央视合作拍摄纪录片《梁启超》,旨在将启超文化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亮点。

    如今,梁启超的传奇故事仍在江门流传,启超精神是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侨乡人,“少年强则国强”的豪言壮语激励着大家奋发进取。

    静静矗立在农舍之间的梁启超故居,已经不仅仅是一座历史建筑,俨然成为启超精神的重要载体,更像是一面旗帜、一座堡垒。故居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悉心保护,近20年来,各级政府多次划拨专项经费,由文物部门遵照“不改变原状”的原则进行修缮,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门还计划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以保护利用北京陈垣故居为案例,探索将江门市域外的五邑名人故居打造成为展示侨乡文化的载体和“城市形象展厅”;以“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的故乡为依托,传承戴爱莲“人人皆可舞蹈”理念……这片人文热土积淀的精神文化财富,正在以不同方式传承和发展。

    徜徉在江门城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环境干净整洁;社区院落、广场空地惠民便民;公园里、街角旁林木葱郁,繁花似锦……“老大难”问题解决了,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如家住甘棠社区的梁先生所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改变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大家更喜欢下楼遛弯,也更自觉维护社区环境了。

    时间回调至2020年11月,江门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力度前所未有、群众参与热情前所未有、工作成效前所未有,全面推动了文明创建迈向更高层次。不少江门人感慨,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重新发现了江门的美。

    近年来,江门市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思想、品质、力量、机制等方面发生重大转变,“面子”“里子”俱进、“颜值”“素质”齐升,实现从“案例”到“范例”的蝶变,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的肯定。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仅仅体现在环境干不干净、设施完不完善、风景美不美丽,更体现在市民的精神面貌、一言一行中。目前江门全市有注册志愿者64万多人、7194支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活动的志愿服务队伍数占当地常住人口的比例全省最高,志愿服务综合指数在省内位列前茅……

    文明创建,让市民在负重前行时心中有爱、眼前有光、脚下有力,重新发现城市之美,增强对城市的文明向往和精神认同。

    D 建设综合交通枢纽 让城市更宜居

    2022年10月,伴随着阵阵鞭炮声,深江高速(江门段)全线难度最大的控制性节点工程——银洲湖特大桥中跨成功合龙,成为现阶段最高的公路桥,为去年底实现深江高速(江门段)全线通车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未来深江高速(江门段)直接对接深中通道,串联西部台山、开平、恩平,成为粤西地区往来港澳及珠三角东部的快速通道,从江门出发,1小时内即可到达深圳。

    黄茅海畔,迎风而立,长达10多公里的施工栈道,从岸边直抵大海中央,横卧碧波之上,另一个“超级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也正勇攀高峰。“黄茅海跨海通道的最大控制性工程黄茅海大桥,是未来世界最大跨径三塔公路斜拉桥,如今大桥主墩如‘定海神针’般深扎海中,‘成长’中的主塔节节攀高,‘身高’超百米。”该工程相关负责人介绍。

    高快速公路是发挥缩短江门市内以及与周围城市时空距离、加速融入区域合作、推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去年以来,高快速路重大项目快马加鞭,黄茅海跨海通道、银洲湖高速、深江高速(江门段)、中江高速改扩建加快建设,其中深江高速(江门段)全线将于2023年全面通车;江门大道南东线主辅道建成通车,台开快速路实体工程已完成;南海至新会高速、广台高速开平至台山段、江肇第二高速、台开至珠三角枢纽机场高速、顺鹤高快速通道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去年10月9日,深江铁路全线开工建设,未来江门1小时内就可直达深圳。作为“重磅引援”,深江铁路的加入将让江门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的“江湖地位”进一步提升。

    铁路一响,黄金万两,随着铁路建设的加速推进,江门无缝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迎来全新的发展。

    深江铁路与正在建设的珠肇高铁江机段(江门至珠三角枢纽机场段)在江门站交汇衔接,一方面将实现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和珠三角枢纽机场大湾区两大国际机场的“两点一线”连接,另一方面还能通过珠肇高铁江机段与深南高铁珠三角枢纽机场至省界段、广湛高铁、贵广铁路等重要铁路线路衔接,形成粤港澳大湾区连接广西、大西南新的便捷高铁通道。

    展望未来,台山、开平、恩平的市民也有望在家门口通过江湛铁路衔接深江铁路,实现1小时通达深圳。这意味着,深江铁路的加入,将实现江门各县(市、区)高铁网络全覆盖。

    数读

    ●目前,全市共有城市社区170个,创建绿色社区142个。2025年底前,所有城市社区都要启动创建工作,实现“创建全覆盖”;

    ●去年,264项城市品质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完成龙舟山森林公园、江海下沙公园二期、开平梁金山公园等公园建设和景观提升工程;

    ●新增超1300个公共停车泊位及超6000个智慧停车泊位;

    ●65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开工,获上级资金支持超3亿元;

    ●全市累计启动旧楼加装电梯957台,已完工投入使用611台。

    殊荣

    建设更加低碳的 生态江门

    2022年11月19日上午,在江西省南昌市举办的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南昌年会上,恩平市获得生态环境部颁发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牌匾,标志着恩平市正式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目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不仅反映了一个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成就,也彰显着一个地区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的努力与实践。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江门市委、市政府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走过了生态环境保护极不平凡的十年。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生态,已成为这座山水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最美底色。蓝天白云之下,推窗见绿、出门进园、行路见荫、四季见花。市民常常感叹:“家门口更美了,幸福感更强了!”

    在20世纪50年代末,新会就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奖旗;20世纪80年代末,江门成为全省第一个绿化达标市;2015年,我市正式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开展森林生态体系、生态文化体系、森林产业体系、森林支撑体系四大体系建设。2017年10月,江门获批成为国家森林城市。

    除了国家森林城市,江门还拥有多个“国字号”荣誉,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如今,江门正推进全面绿色转型,让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建设更加低碳的生态江门。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