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4版:百舸争流 奋进者胜——市委十四届四21/2023-02-06/T04/6541675619659304.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创新能力大提升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3 年 2 月 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引领
创新能力大提升

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建设进展顺利,将续写我国中微子研究的辉煌。
我市抢抓机遇加快江门双碳实验室建设,全力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省实验室。

    兔年首个工作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和全市高质量发展第一次推进会相继召开,宣示了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态度。

    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是创业兴业蔚然成风的发展,是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发展。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将“科技引领”工程列在“六大工程”之首,把“科技创新能力明显跃升”作为五年奋斗目标之一,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高新区进入50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区域战略科技力量明显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幅提升,为全市科技工作吹响了奋进的“冲锋号”。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间见证了侨乡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发展。当下,正是跨越式、赶超式发展的黄金期,我市正以前所未有的高昂斗志、冲天干劲,大力抢抓“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个平台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入推进“科技引领”工程,全力提升区域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我们欣喜地看到,江门正挥舞着创新之剑,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的战略优势。

    文/图 张浩洋 张奕维 刘悦湘(除署名外)

    A 加速发展 聚力打造“科技王牌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双碳”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更认识到战略科技力量是管未来管支撑的关键一环。

    2021年12月7日,我市瞄准“双碳”发展机遇,携手香港科技大学建立江门双碳实验室,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这充分体现了江门胸怀“国之大者”,坚定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抢占“双碳”战略先机,为全省、全国科技创新发展贡献力量的“江门担当”。

    江门双碳实验室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省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得到了实验室各共建单位的积极响应、踊跃参与,建设体系基本成型,研究方向确定,科研队伍持续壮大,省领导给予“科研方向好、合作伙伴好、建设场地好”的高度评价。

    今天,当我们回望实验室的“成长之路”,可以清晰地看到:江门布局建设双碳实验室,不仅在于实验室本身,更在于实验室的支点和杠杆作用;不仅着眼当下,更着眼长远;不是局限于江门,而是胸怀全国全世界。这是江门科技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前瞻性举措。

    站在高质量发展新起点上,江门正主动对标党的二十大新部署新要求,抢抓机遇加快江门双碳实验室建设,全力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省实验室,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9+N”体系建设,锻造“双碳”领域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被称为“大科学装置”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是推动重大科技创新的利器。

    在开平市金鸡镇地下700米深处,一个迄今世界最大的实验洞室内,一系列先进的科学设备正在紧张安装中,这就是江门中微子实验室。从接棒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那一刻起,更为先进、规模更大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室肩负起更大使命:捕获“幽灵粒子”中微子,测量其质量顺序,进而探索宇宙起源奥秘,续写我国中微子研究的辉煌。从该项目立项到启动建设,再到如今完成探测器不锈钢主结构和有机玻璃球升降平台安装,江门将实现大科学装置零的突破。

    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办公楼白墙上铭刻着,“下一个挑战:中微子质量顺序”字样,这代表了实验室的目标与决心。“如果说大亚湾实验室是中微子研究的起步阶段,那么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则是跨越阶段。”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开平中微子研究中心主任李小男说。

    与此同时,市域社会智慧治理“两中心一基地”加快推进,已先后引进了24家企业、机构,储备可转化科技成果260多项;成功研发网格员单兵装备“信息服务仪”,以科技赋能支撑社会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成功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得1578万元国家资金支持……

    产业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近年来,我市与省科学院合作共建省科学院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江门产研院”),围绕江门市战略性产业集群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现代产业导入、人才引进培养和产业发展战略咨询研究。

    作为江门市政府与省属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的第一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省科学院在地市布局的第三个成果转化载体,如今,江门产研院正逐渐成为地方产业创新的“强引擎”。

    作为珠江西岸唯一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五邑大学肩负着为地方产业跃升提供科技支撑的重要使命。当下,该校持续推进数字光芯片联合实验室、中德(江门)人工智能研究院、大动物模型研究院等建设,强化平台的共性技术研发、中试、应用示范等功能,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德(江门)人工智能研究院在机器视觉、三维数字化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承担了中宣部首批100个红色教育基地数字建模项目、国际国内博物馆数字化任务。”五邑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中德(江门)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崔岩表示,目前有关产品已纳入公安部装备采购目录,在智慧城市、文旅、生态廊道品质提升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B 要素聚集 向国家创新型城市大步迈进

    走进位于高新区(江海区)的广东优巨先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巨新材”),“硬科技”气息扑面而来。

    优巨新材选定特种材料这个领域,潜心做基础科研攻关,致力于把材料用好、用顺、用高端。日前,优巨新材又以国内首创聚芳醚砜系列产品原材料控制、设备改造和工业化合成工艺,解决了中国聚芳醚砜全系列产品产业化“卡脖子”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

    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等六大国家级创新平台,近年来,高新区(江海区)创新主体不断壮大。

    在创新驱动的赛道上,全市各层级平台载体都在“比学赶超”。

    2021年江门国家高新区在全国综合排名跃升4位,排第55位。当下,我市正积极推动江门国家高新区做实“一区多园”管理机制,集聚高端优质创新资源。台山市成为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之一(全省仅有2家)。此外,在翠山湖高新区、鹤山高新区成功认定为省级高新区的基础上,我市支持台山、蓬江、新会、恩平园区创建省级高新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市、区)创建省级高新区全覆盖。

    我市增强产业技术源头供给,强化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着力营造良好原始创新生态,聚焦8大重点领域,推动基础研究整体水平持续提升。2022年组织实施省市级基础研究项目,年内申报数量超500项,立项实施209项,其中获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排全省第六。

    去年9月20日,我市举行重大科技计划“揭榜挂帅”“赛马”项目需求线上发布会,首批16个具有先进性和行业共性的项目,其中包括“双碳”、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等5个产业的技术难题,正式面向全国有研发实力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进行公开张榜。

    日前,2022年江门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揭榜挂帅”制技术攻关项目立项名单正式出炉,12个项目揭榜成功,并获得市科技局资金支持。

    “‘揭榜挂帅’对于我们企业创新发展而言,相当于完成了社会范围的相关科研力量整合,使以前认为不可能完成的技术改进变为可能。”在得实计算机外部设备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马永刚看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产品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成本要求越来越低,由于企业资源有限,越来越难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完成重大技术的改进。

    载体的升级,平台的完善,让创新要素加速在侨乡聚集,江门正向着国家创新型城市大步迈进。

    C 科创沃土 创新环境持续改善

    推动创新创业创造,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氛围。小苗破土,何愁大树不成。中小企业是创新创业创造的生力军,让广大中小企业茁壮成长,才能形成创新创业创造的澎湃大潮。

    作为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地方赛的重要组成部分,江门市“科技杯”创新创业大赛可谓“十年磨一剑”。10年间,该赛事不断突破自我、求新求变,为侨乡大地科技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筛选出一批批科技创新的种子,打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环境。一颗颗高企种子在侨乡热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如今正是百花齐放的满眼繁华。

    数据显示,我市2021年高企存量达2194家,“十三五”期间,高企存量年平均增速全省第一,5年年均增长率达43.78%,在全省排名第2。2022年全市高企数预计将突破2600家,居全省第六。这份成绩与决心,正是我市高企培育和科技创新工作的最好印证。

    放眼粤港澳大湾区,江门在创新创业领域鲜明的比较优势,可从一个个“新江门人”口中找到答案。

    2015年,江门携“全国首批小微双创示范城市”头衔,到深圳“双创周”作招商推介。当时,一个人在台下听得格外认真,他就是广东南大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大机器人”)董事长、创始人周志强。“江门蔚然成风的双创环境让我心潮澎湃。”于是,当年12月,已在深圳创业的周志强毅然决定“移师”江门,将企业落户在江海区。

    如今,南大机器人由最初5个人的研发团队发展到40多人,已成为集工业机器人研发、锂电池生产设备制造、非标自动化设计生产、机器人教育装备制造、工业自动化软件开发应用及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创新驱动,人才优先。为激励和扶持大众创新创业,我市近年来先后出台了“科创十条”,制定并实施高层次人才团队创业启动资助办法等,出台科技型企业“邑科贷”政策,帮助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并印发实施“科技金融发展三年方案”,去年以来共发放“邑科贷”相关科技贷款133笔,授信金额3.89亿元,发放贷款约2.27亿元。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再贷款成功落地,共撬动辖区银行机构发放符合要求的贷款近60亿元,约占全国总额的3%,发放规模居全省前列。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市科技局出台了科技企业孵化载体认定管理办法,修订了孵化育成体系提质发展办法,全力推进孵化载体平台建设。全市科技企业孵化载体总数达75家,位居全省前列。去年以来,新认定国家级孵化器1家、推荐报送1家,力争国家级孵化器总数达到4家。

    去年以来,我市持续推动人才政策落地,壮大科技人才队伍。持续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团队创新创业资助力度,共资助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36个,资助金额1510万元。全市新增科技人才数超6000人,科技人才总量达4.9万人,同比增长15.2%。与省科学院签订“人才供给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起省科学院江门市人才供给基地,柔性引进近40名博士、博士后,帮助我市科技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全市科技特派员人数突破300人,预计同比增长超50%。

    此外,科技部门持续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服务,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当日受理、当日办结”,并实现与居留许可“一窗受理、一并发证”。

    随着“科技引领”工程的深入实施,江门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出新格局,创新资源加速向企业集聚,区域创新能力大提升。今天的江门,创新“领跑者”的身姿逐渐清晰,正以一种新的姿态御风腾飞。

    数读

    ●建立省科学院江门市人才供给基地,柔性引进近40名博士、博士后,帮助我市科技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2022年我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7.65亿元,同比增长91.68%,创历年新高。

    ●全市新增科技人才数超6000人,科技人才总量达4.9万人,同比增长15.2%。

    ●去年以来共发放“邑科贷”相关科技贷款133笔,授信金额3.89亿元,发放贷款约2.27亿元。

    ●去年全市新增8家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排名全省第4,目前共有省级科普教育基地29个。

    ●2022年,全市高企存量将超过2600家,同比增长超20%,总量排全省第6。256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同比增长超21%。

    亮点

    “揭榜挂帅”助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日前,2022年江门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揭榜挂帅”制技术攻关项目立项名单正式出炉,我市首批具有先进性和行业共性的12个项目揭榜成功,并获得市科技局资金支持。其中,发榜单位为欧佩德伺服电机节能系统有限公司,揭榜单位为五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项目为基于“靴式压榨”技术的先进节能造纸装备研究,获得200万元资助。接下来,我市12家企业将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双碳”、高端装备、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攻克技术难题。

    在省科学院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林展江看来,“揭榜挂帅”重在激励有能力、有担当的科研创新主体或团队领衔承担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重点任务,有利于发现、依托和整合最具优势的创新单元,更好地提升江门企业的创新意愿。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有实力的研究机构和高校聚焦江门、关注江门,为江门地区的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非常契合江门当下“科技引领”工程的具体实施,是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重大科技突破的迫切需要。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