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政务
上一版3  4下一版  
锻造推动恩平高质量发展的“精神脊梁”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3 年 2 月 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追根溯源“橡胶林精神”
锻造推动恩平高质量发展的“精神脊梁”

如今,大槐镇还保留有橡胶林,集中在石坳村委会。
大槐华侨农场成功培育出“三合树”。 恩平市档案馆供图
知青楼是当年知青在这里生活工作的主阵地。
橡胶北移种植技术获得国家级荣誉。 恩平市档案馆供图
农场工作人员开垦荒地,用于种植橡胶。 恩平市档案馆供图

    1月29日,恩平市召开2023年开局工作暨高质量发展动员会,引用“橡胶林精神”,鼓励各级干部把“橡胶林精神”中“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干劲融入到恩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贯彻到各项工作任务,坚持“咬紧牙关苦干奋进”的斗争精神,在顶层设计的框架内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书写乘势而上、开创未来的新篇章。

    “橡胶林精神”源自何处?其要义是什么?近日,笔者走进位于恩平市大槐镇的橡胶林,重温数十年前热火朝天的奋斗场景;走进恩平市档案馆,查阅相关资料,链接历史,观照现实,为广大读者重现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

    文/图 吴健争 谭月韶(署名除外)

    A 历史

    橡胶北移种植成功

    变不可能为可能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市场经济日益完善,作为重要物资的橡胶,其进口已经正常化。而回看20世纪50年代,国内橡胶的进口受到严重制约,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和工业物资,橡胶成为了国家稀缺物品。为扩大橡胶种植范围,1959年10月,广东省农垦总局下发通知,建立广东省国营大槐农场。1960年初,省农垦总局派员实地考察论证,确定了大槐农场以种植橡胶为主的发展方向。

    奋战数年,终迎喜讯。1966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布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北纬22.2度橡胶北移种植成功,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信心。

    这条消息中所指的北纬22.2度,就是当时国营大槐农场所处的位置。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橡胶种植一直是大槐农场的主业,为国家工业发展提供优质原材料,坚定发展工业的信心。

    这项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功臣——区显犖。出生于1941年的他师从刘松泉教授,后者是我国橡胶育种事业开创人之一。1961年,学有所成的区显犖被分配到大槐农场,带着大家一起种植橡胶。刚到农场,他就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利用从别处收集到的老种子培育幼苗,再与印度尼西亚购进的树芽接在一起,然后嫁接在从粤西地区引进的树干上。这样长出来的橡胶树苗抗寒抗风抗病。区显犖将这三种不同树种嫁接而成的橡胶树称为“三合树”,这在当时属于国内首创,“三合树”研种成功,为大槐农场种植橡胶打下了技术基础。提及在大槐农场研究、种植橡胶的20年经历,区显犖表示:“我人生最好的年华,都在大槐农场度过。”为此,他题词:“年方十七已离家,壮年三十显风华。橡胶北移成功日,丰硕成果报国家。”

    1978年10月,大槐农场改称“大槐华侨农场”。曾任大槐华侨农场橡胶厂副厂长的罗叶辉记得,当年,收胶站用氨水和氯化锡等化学物质跟橡胶乳混合后,胶水逐渐变成固体,经过压制、晒干和烘干,成为一块一块的,被称为“烟片”。“‘烟片’是橡胶制品的原材料,我们制作的‘烟片’品质很好,经常有各地的商家前来采购。”罗叶辉说。

    成果的取得少不了大家的贡献。如今保存下来的一份材料显示,大槐华侨农场一位叫李武友的工作人员虽然已54岁,但他克服年龄大、体力差等问题,坚定信心,克服困难,认真学习种植技术,积极开展收集牛粪等工作,实现集体效益与自己收入的“双丰收”。胶工翁全南则在他的感言中表示,通过自身的“勤、早、巧”,他实现了“种胶致富”,1985年实现纯收入2000多元。

    正是每一个人的勤劳付出,才成就了这样的丰硕成果。

    橡胶北移种植这项技术在1982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一等奖发明证书,这是对农场、技术人员、知青、归侨们的最好嘉奖。发明证书上,写着“为了表彰在科学技术现代化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发明者”字样,可见这项技术在当时的先进性。

    恩平市档案馆还保存着不少当年农场的照片,开垦梯田、培育树苗、割胶培训……一张张黑白照片记录着当年的点点滴滴,更是“橡胶林精神”的最好诠释。

    B 现状

    整合橡胶林、知青楼

    打造研学旅游线路

    现在,大槐镇石坳村委会还保留有当年种下的橡胶林,成为侨场科研人员、知青、归侨为国家奋斗的见证。沿着修好的水泥路往山上走,能依稀看出山体被改造为梯田,成年人躯干一般粗壮的橡胶树尽管已经不再产胶,但从其挺拔的姿态,仍可以感受到当时年轻人通过种植橡胶实现为国争光宏愿的优秀品质。

    大槐知青楼与橡胶林相隔仅数百米远。两层高的知青楼,约有10个房间,屋顶为木瓦结构,设置围栏,整栋建筑充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风格。石坳村党支部书记何志云表示,知青楼是当时下乡知青的宿舍,每个宿舍10多平方米,“每个房间摆设双层床,能住下10个人左右”。由此可见当年知青生活条件的艰苦。此前,知青楼年久失修,木瓦结构的屋顶损坏,在上级的关怀支持下,知青楼于近年得到修复。如今的知青楼,外墙已经刷白,其中一间作为陈列室,陈列着一些关于知青的历史资料,包括照片、工作笔记等。翻看一份笔记,署名为“陈苏坚”的作者用工整的手写字,记载着当时橡胶种植的各项技术要领,包括芽接、病虫害防治等。

    曾担任村干部的罗进槐当年是大槐华侨农场的生产队长,负责技术监督工作。他仍记得当年知青们在农场奋战的场景:“十六七岁的年轻人,主要来自广州和汕头。他们每天凌晨两点起来割胶,一滴滴橡胶沿着定制的金属片滴到桶里。大家忙到早上五六点,休息半个小时,再去收集橡胶,并拉到橡胶厂制作成橡胶片,七八点就要完成所有工序,因为橡胶产胶有时限,晚了橡胶便会凝固,不好操作了。”

    石坳村的橡胶林中,许多橡胶树仍然保留条条割痕,许多割痕上甚至已经长起了粗糙的树皮。“你看,割胶是有讲究的,割痕必须与地面成四十五度角,不能太深或者太浅,太深了伤及树干,太浅了出胶太少。”罗进槐说,当时,农场工作人员以及知青上岗前,都要接受为期半个月到一个月的培训,测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如今,年过六旬的罗进槐早已告别橡胶种植工作,满头白发的他又种了不少柠檬,“人总是要劳动的,不能停下来”。罗进槐每天开着三轮车到果园修剪、施肥、摘果,“我认真学习各种农技,与大家交流种植技术。”就在说话的间隙,他接到一个求教如何防治红蜘蛛的电话。

    据介绍,大槐橡胶林最高峰的时候种植量达18万棵,种植区域遍及大槐镇各个村委会,1991-1992年产胶量最高,有90多吨,1996年,由于橡胶进口恢复、橡胶林属于实验性种植、品种未能优中选优等原因,大槐华侨农场的橡胶厂关闭。

    目前,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大槐镇已经建成“橡胶林精神”展示长廊,橡胶林与周边的茶园、知青楼、柠檬园等整合成研学旅游线路,吸引不少教育机构到此开展研学活动,推动“橡胶林精神”代代传承。

    C 意义

    激励代代恩平人

    发愤图强

    如今保留下来的橡胶林,承载的是一种攻坚克难、锲而不舍、变不可能为可能的“橡胶林精神”。

    大槐华侨农场人凭借敢试敢闯、敢为人先的精神,自发研究,排除万难,在被认为不可能种出橡胶的地域种植出一片又一片茂密的橡胶林。由此淬炼出来的“橡胶林精神”,鼓舞着一代代恩平人不断向前。

    “十四五”期间,恩平市提出“扬长补短强基、守正高标发展”的工作思路,全力抓好“四项工作”“三项任务”,提出“十四五”期末GDP达到300亿元的总目标,再跨一个百亿级台阶。

    为实现该目标,恩平各级、各部门积极发挥“服务员”精神,奋勇拼搏,营造优质营商环境,干出了成绩。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恩平市奋力打造“一环、五高、两铁、两港”一体化综合立体交通格局,全力打造“珠三角特色标杆园区”,无人机、水资源产业开花结果,江门首个“园区技校”项目破土动工……恩平的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社会发展的“橡胶林”浮现眼前。

    恩平市2023年开局工作暨高质量发展动员会指出,要大力发扬“敢闯敢试”精神,在顶层设计的框架内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把“可能”变为“现实”。

    对此,何志云心中已经有了想法:“村里种了柠檬、‘猪仔薯’、龙眼等各种农作物,希望通过直播带货等手段,将我们农产品更好地销售出去。”

    声音

    江门市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委员会委员、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宋旭民:

    推动旅游品牌有机结合

    活用“橡胶林精神”

    “橡胶林精神”是恩平人民艰苦奋斗、勇闯敢闯、攻坚克难、善作善为精神的生动表现,对激励恩平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美丽侨乡具有现实意义。

    接下来,恩平市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口述历史等方式,记录与挖掘这段峥嵘岁月,并形成具有鲜活性、典型性的故事,用进校园、进厂企、进社区的方式,将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体化、在地化。可挖掘其中的文旅资源,与恩平现有旅游品牌有机结合,形成特色旅游线路,针对学校等开展研学活动,提升恩平旅游竞争力。

    ★新闻知多D

    大槐华侨农场始建于1959年10月6日,称国营大槐农场,由广东省农垦局直接管理。其后的1964年至1976年,农场先后接收、安置了广州、汕头、恩城等地的知青1200多名。1978年至1979年,大槐农场接收安置越南归难侨2436人,并于1978年10月改称为大槐华侨农场。随着知青和难侨的到来,大槐华侨农场迎来了黄金时代。20世纪9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的春风,乡镇经济发展加速,仍处于计划经济的大槐华侨农场发展持续滞后,1995年,大槐华侨农场改建镇制,设立恩侨镇。2001年11月,地方区域再次调整,恩侨镇与大槐镇合并为大槐镇,同时,保留大槐华侨农场牌子,专设农场办公室管理农场日常工作。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