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要体现“新、活”的特点,使课程具有一定的游戏性质,尤其是在中低年级的课程中编排了更多游戏内容。游戏可以成为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有意识地把握学生在课堂游戏中的心理变化,运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正确引导和调动学生情绪,能帮助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学习之中。
江门市新会圭峰小学 张朝峰
把握心理特点
合理设计课堂游戏
利用小学生喜爱游戏活动的特点,将有趣的游戏引入美术课堂教学,使教学效果事半功。
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会表现出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喜欢游戏等性格特点,其中低年级学生不能长时间持续集中精神,注意力更容易分散。因此在本次课改教材的编排中我们就可以发现,美术课有许多的课程内容围绕着游戏进行设计,以此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如一年级教材当中的《大家都来做》《办年货》等课题,本身就是一个游戏活动。游戏可以应用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应根据在不同环节中学生的心理情况来设计游戏。
充分利用好奇心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不同的课堂时间段安排游戏可以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为课程开始阶段设计游戏时,应着重在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课程的开展产生期待。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登山游戏》时,我在备课过程中准备了一张登山观日游戏图,分支路线多样、画面色彩丰富,精美的设计一下就把学生吸引住。正式上课时,学生都积极举手想要玩这个游戏,我也对游戏的设计要素进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游戏背景、道具用途、游戏规则等。此外,我还把游戏奖励设置为悬念点,让学生们表达自己的设想,共同商定游戏奖励。通过这样的设计和引导,游戏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快地投入到课堂之中。
游戏中正确引导
调控好学生情绪
在游戏当中,学生在游戏的趣味性和竞争性的共同刺激下,时常处于过度兴奋的状态,容易出现大声喧哗等情况,如果不予控制,在影响游戏的进行之余,还会导致学生过于关注游戏活动,而忽略了课程学习本身。如在《登山游戏》中,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时而惋惜叹息,时而开心欢呼,时而慌乱紧张,甚至会出现遗忘游戏规则、无视游戏目标等问题,导致游戏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随时掌控好课堂秩序,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波动,适当以讲解知识点等方式打断游戏节奏,在学生平息情绪后再继续进行游戏。
巧妙转移专注情绪
更好发挥课堂游戏作用
在游戏结束后,学生往往还会保持一段时间的兴奋状态,此时宜用合适的方式对游戏进行总结,将学生的关注重点重新引导到学习上。结合游戏过程,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就一些课程知识点进行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还可以让学生作自我总结并在小组中相互评价,更好地将学生在游戏中的认真和专注转移到课程学习中。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上学生的心理千变万化,需要教师迅速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因势利导及时调整游戏的方法和过程,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美术课堂成为学生挥洒七彩灵感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