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新会区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八大关键词带你读懂全会报告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3 年 2 月 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快“一园三中心”建设不动摇,策马扬鞭率先迈入千亿GDP强区
八大关键词带你读懂全会报告

新会区将持续推进大交通建设,巩固江门站珠西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2月8日,中国共产党江门市新会区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顺利召开。

    会议总结2022年新会区各项工作,新会区勇担“首善之责”,建设“首善之区”,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过去一年,新会区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学习宣传贯彻走深走实,切实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于心、铸于魂、践于行;过去一年,新会万众一心、敢于斗争,沉着应对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过去一年,新会真抓实干、稳扎稳打,坚定不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过去一年,新会以侨为桥、扩大交流,力促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过去一年,新会统筹全域、提升品质,城乡融合发展开创新局面;过去一年,新会心系群众、念兹在兹,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会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会议听取了中共新会区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报告,审议通过了《新会区关于聚焦“一园三中心”建设 全力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快落地见效的实施方案》,研究讨论了《新会区推动区镇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方案(暂行)》。全会报告内容丰富,求真务实,为接下来新会区加快“一园三中心”建设,率先迈入千亿GDP强区,全力打造江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综合实践区的先行示范区,奋力当好江门高质量发展标杆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明确了关键和重点,坚定了目标和信心。

    逾1.5万字的全会报告指出了怎样的新会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八大关键词带你划重点,读懂全会报告。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钟珍玲 任晓盈

    关键词一:党建引领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承上启下之年。全会报告指出,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全面深入审视新会、认清新会、思考新会,找准出发点、着力点、突破点,以坚定的步伐朝着现代化目标迈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实现“一园三中心”目标,关键在党。全会报告提出,要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彻底的自我革命,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必须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抓政治。全面、系统、整体落实党的领导,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认真落实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必须做到严管厚爱淬炼过硬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扎实做好干部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工作,完善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实施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提升计划,加强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三大本领”;开展干部队伍创先争优“赛马”比拼,树牢“发展退位、干部让位”的用人导向,探索构建立体式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必须做到强基固本筑牢基层堡垒。统筹推进各层级各领域党组织建设,建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以示范县创建为抓手推进党建促乡村振兴,以提升治理效能为重点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全面提升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党建质量,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抓实“两新”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深入推进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书记工程”,打造升级智慧网格。

    必须做到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

    关键词二:园区再造

    示范打造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一流园区

    筑巢引凤,想要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园区建设是“必争之地”。近年来,新会区深入推进“园区再造”工程,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新会片区成为全市工业发展主战场,为新会发展增添动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全会报告中,“立足要素集聚、产城融合,示范打造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一流园区”被放在了重要位置。新会区将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增活力,集聚产业发展资源要素,打造符合产业生态要求的升级版园区。

    新会区以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新会片区与属地融合发展为目标,出台区镇经济一体化实施意见,实现产城融合、园镇共赢。在园区管理方面,优化完善体制机制、运营模式,实施“管委会+开发公司”模式,推动园区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同时,将开展园区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对标先进,打造一批具有引领力的重大产业平台。将聚焦园区“五个一”标准,聚焦产业空间建设运营,着力打造现代化的园区生态,全面提升园区的金融、物流、人才等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投入使用新会智造产业园、珠西新材料集聚区的人才公寓、共享食堂,支持园区公司开发5.0产业新空间,不断满足进驻企业现代化生产和员工高品质生活需求。

    将打造六大特色产业园,力争每个特色园区引入亿元产业链项目不少于10个。抓好2个先行启动区建设,江睦新能源双碳产业园紧盯深圳、长三角“专精特新”企业,精准招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能源装备、储能等头部企业;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园向西扩容,与硅能源产业园联动发展,协同鹤山共建产业发展格局。硅能源产业园加快推进控规和产规编制,积极打造广东硅能源产业发展主战场。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要延链发展,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传感器产业链。珠西新材料集聚区加快向南北扩容,推动新材料和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推进区域环评,引入半导体、电子元器件等产业,打造国际节能环保产业主战场。继续做大做强银洲湖纸业基地,推进新会智造产业园罗坑园区建设。加快建设七堡健康食品岛,推动李锦记等龙头食品企业进军预制菜行业,打造国内一流的食品工业基地。

    将积极建设江门大广海湾粤港澳合作高质量发展实践区,银湖湾滨海新区积极对接港澳、RCEP国家和地区,深化便利华侨华人投资现代服务业试点工作,引入培育生物医药与健康、科创教育、康养旅游等产业链,形成国际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地以及面向港澳居民和世界华侨华人的引资引智创业创新平台。谋划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积极与深圳对接,探索与深圳国资合作,共同开展园区投资、建设及营运,形成“总部+基地”“研发+生产”跨市战略布局。

    关键词三:产城融合

    坚持产业兴区增强内生动力

    “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产城联动”,是实现产城融合的关键。新会区聚力加快推进“一园三中心”建设,正是要突出产城融合,大力打造产业链条完整、配套体系完善、内生动力强劲、综合效益突出的湾区重大产业平台,为率先迈入千亿GDP强区赋能。

    在产业布局方面,新会将大力推动重点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巩固提升现代农业与食品、现代轻工纺织两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电子信息和新能源三大产业集群。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前沿领域,结合江门双碳实验室建设,加快培育硅能源产业。培育新能源动力电池千亿产业链,推动中创新航一期一季度试产,加快项目二期上马,再招引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引进培育储能电池项目,从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同时发力开拓应用场景,抓紧抢占产业制高点。同时,马不停蹄推进大招商,持续高频度对接深圳,不断拓展对深产业协同合作交流渠道;出台“全员全产业链招商”行动方案,加强以商引商、以链引商、以侨引商、联合招商,完善招商项目“招、落、投、服”全链条管理,建立工业项目开工投产纳统履约工作机制,搭建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平台,推动项目快建设、快投产、快达效。

    路通则财通,实现产城融合,交通要先行。接下来,新会区将持续推进大交通建设。落实“三年工程瞄准两年干”,全力推进143个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超300亿元。全面铺开产业生命线——国道G240建设,加快银洲湖高速进度,启动省道S272南镇大桥、S532司前至址山公路建设,推进银鹭大道东延线、胜利路南延线、沙古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促江门大道南(西)线双水段通车,争取早日实现“镇镇通高速”。开展高速出入口环境提升、景观跃升行动,展示城市靓丽名片。巩固江门站珠西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加快推进深江铁路、珠肇高铁建设,力促广佛江珠城际动工。大力发展“水经济”,融入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建设。

    另外,在人才引育方面,深化“双碳实验室+双碳产业园”政产学研融通发展新模式,大力支持重大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启动南湖科创走廊和圭峰创新谷规划编制,推动中集智库、扬航电商等孵化器提质增效;实施“葵乡人才十条”,深化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合作,全年新增企业经营管理人才500人、医疗卫生人才350人、科技人才1150人,新增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4家;加快大湾区国际职教城规划建设,重点推动新会技师学院新院、广州软件学院、华立学院二期以及广州华商学院二期动工建设,支持南方职院、华立技师学院招生,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

    关键词四:工业强区

    笃定打造大湾区西翼制造中心

    此前召开的广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推动制造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回溯历史,新会因制造业起家,现在更必须坚持制造业当家,不负市委寄予的“江门高质量发展标杆”厚望。新会区将落实“工业振兴”工程,认认真真把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做大做强,笃定打造大湾区西翼制造中心。

    要做到用心用情培育大企业,为高质量发展添势能。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持续完善产业链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倍增计划企业、金种子企业、社零高成长企业等六大培育库,分级分层分类、动态跟踪管理,推动优质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产业链韧性不断增强。同时,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市场主体培育计划,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引进和培育力度,专人专班跟进落实企业增资扩产、技改升级需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推动李锦记、中车、维达、ABB等5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建设。

    新会区把2023年确定为“为企服务提质年”,要求各级各部门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开展“助企暖企”春风行动和“企业家活动日”,弘扬企业家精神,促进民营经济健康蓬勃发展。将积极实施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全面推动工作力量向制造业倾斜。在政务服务方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完善“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模式,优化投资项目“模拟审批”平台,让“交地即动工”成为常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落实各级惠企政策,用好中小微企业诉求快速响应平台,破解企业办事、用工、融资等难题,做到“有事必应、无事不扰”,打造国企敢干、民企敢创、外企敢投的一流营商环境。

    另外,结合现实情况,新会区切实落实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重要部署要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打好打赢“订单保卫战”,积极发动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等,助力企业出境参展。激活新会港,用好大广海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促使更多“新会制造”走出家门。进一步丰富“吃穿住行用、游购文娱健”消费内涵,不断创新消费场景,重点精心打造枢纽新城环南湖现代化新商圈,提档升级老城区传统商圈,打造夜经济街区,催生休闲经济新业态。创新“造节+带货”新模式,继续举办新会陈皮文化节、古典家具和小冈香文化博览会等品牌活动,宣传推广“新会好物”,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打响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品牌,丰富提升圭峰山、小鸟天堂、古兜温泉等景区经营业态,全力开拓石板沙乡村游、李锦记工业游、南坦葵林生态游等新版图。

    关键词五:城乡融合

    全力打造大湾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中心

    小鸟天堂周边水系及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启动、江门农商行总部大楼顺利封顶,华侨实验小学动、62个城市提质项目完成投资超90亿元、新会柑园地山坡地产业化种植新增2000公顷(3万亩)、圭峰山获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小鸟天堂获首批“广东省林长绿美园”……过去一年,新会区统筹全域、提升品质,城乡融合发展开创新局面,在持续推进枢纽新城建设、老城改造提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出实效见实绩。

    新的一年,新会将立足区域协调、强富绿美,全力打造大湾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中心。认真落实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快建设强富绿美新县域,一手抓好城市提质更新,一手抓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力促“老城新生、新城添彩”。加强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用“绣花精神”管好城市每个角落,高品质建设现代化美丽新城,大手笔打造“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生态宜居环境,构建“山水相融、城景一体”的城市空间格局。

    力促强镇带村、村村和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根植本地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镇域经济。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加大向乡镇放权赋能,把乡镇打造成为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制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高标准打造4条区级乡村振兴示范带,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加强与台山对接合作,深化新会—宁明粤桂协作,持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力促龙头带动、三产融合。坚决遏制基本农田“非粮化”,推广新会柑套(间)种旱粮。出台新会陈皮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谋划建设新会陈皮交易中心和中国陈皮集散中心,完成九成以上的新会陈皮种植面积纳入新会陈皮数字化溯源管理系统,新增一批新会陈皮“公共监管仓”及一批具有侨乡特色的陈皮庄园,做大做强广东新供销新会陈皮公司,出版陈皮专业知识读本,力争全产业链营收超230亿元。全链条发展崖门富硒产业,培育壮大南美白对虾、甜水萝卜等特色农产品,打响养生陈皮、古井烧鹅等预制菜品牌,建成现代农业冷链物流中心。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争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力争每个村组集体年总收入均超50万元。

    力促天蓝土净、山青水绿。开展林相改造提升建设绿美新会工程,守护好“海上长城”,推动圭峰山景观全面提质。持续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着力推进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加快建设固废综合处理中心。深入开展国家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试点,建设枢纽新城低碳社区,优化充电基础设施布局,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动江门双碳实验室降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打造绿色循环发展的新会样板。

    关键词六:民生福祉

   力促民生改善、增进百姓福祉

    过去一年,新会区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书写了不俗成绩单——认真落实就业优先,新增城镇就业7411人,“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培训8629人次。高标准推进青年创业计划,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400万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召开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实施方案。高考勇夺文理全市第一,本科上线人数和特优尖子培养取得“双突破”;扎实做好社会保障,创新出台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全覆盖保障措施,民生底线进一步兜牢。妇幼保健院新院投入使用,儿童气象公园建成开放,儿童友好县区启动建设;成功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新增省级非遗项目2个,仁寿路获评省示范特色步行街。梁启超故居等历史建筑启动修缮升级,建成12间“景堂图书室”和198个图书角。

    全会报告指出,新的一年,新会区将力促民生改善、增进福祉。一方面,稳就业扩就业,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异地务工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实施新会青年创业计划,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另一方面,着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13所中小学改扩建,增加优质学位供给,力促华侨实验小学、新会一中附属凤山湖中学、凤山湖实验小学9月开学。建立高中校长负责制,赋予其在绩效分配、教师招聘方面更多自主权。与清华大学等顶尖高校开展全方位合作,精准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名校长团队和银龄教育顾问等,打造“在编教师+特聘人才”师资团队,不断满足群众“上好学”需求。同时,突出抓好医疗卫生工作,建强区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选树一批新会名医、名中医,提升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夯实医疗卫生“网底”,建成区人民医院传染病防治大楼主体工程。完成疾控机构改革,深入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全力推进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全覆盖保障工作,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扎实抓好“一老一小”保障,加快补齐养老、托育短板。

    关键词七:侨都赋能

    用心用情打造大湾区

    侨文化交流合作中心

    新会的“侨”资源底蕴深厚,与港澳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拓展,近年来,在新会创新创业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为数众多。

    站在新起点,阔步新征程。新会区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将紧紧围绕“固根、铸魂、圆梦”建设主线,主动谋好一域助力全局,充分发挥华侨华人战略资源优势,用心用情打造大湾区侨文化交流合作中心,充分发挥“侨”资源优势,抓好“侨”文章提升,更好凝聚侨心侨力侨智,全力推进市委“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落地见效。

    一方面,全面推进江门“侨梦苑”新会园建设,建设侨贸商品交易中心。另一方面,打造一批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中心,联手港澳实施好“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和大湾区大学生就业实习双选会,为华侨华人和港澳台青年来新创新创业、学习生活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发挥检侨联络站作用,推进涉侨纠纷调解中心和华侨华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更好实现侨务法律帮扶“一站式”服务。另外,丰富“同心圆”乡情文化交流基地内涵,开展联谊、寻根、留学等多元文化交流。用好用活侨情数据库,拓展海外联谊和国际交流渠道。用好《新会侨刊》等11家侨刊乡讯,深化与海外华文媒体合作,共同讲好华侨故事、新会故事。

    关键词八:文化繁荣

    赓续新会千年文脉

    焕发时代光彩

    新会古称冈州,是一座有着近1800年历史的南粤历史文化名城,与广州、潮州并称“岭南三大古州”,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岭南千年古邑”“中国著名侨乡”“魅力葵乡”“中国陈皮之乡”“启超故里”“中国古典家具之都”……千年古郡,文化新会。以新会学宫为核心,聚集了建于隋唐时期的龙兴寺石塔、始建于北宋的新会学宫、明代的石戏台、民国时期建成的新会书院、上个世纪50年代建造的人民会堂……各类历史遗存保存完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新会陈皮、新会葵艺、小冈香、新会鱼灯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为“文化新会”画上了亮眼的注脚。

    新的一年,立足“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新会区将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以文化开放促对外开放,赓续新会千年文脉,让启超文化、冈州文化、华侨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接下来,新会区将重点培育文化产业,与清华大学共同办好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深化“少年中国说”文化交流品牌,继续举办“梁启超文化月”,持续扩大启超文化影响力。同时,进一步活化利用新会学宫、新会书院,强化文化宣传阵地建设,打造江门岭南书院品牌。推动蔡李佛拳进学校,加大新会葵艺、小冈香、白沙茅龙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宣介力度,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将新会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另外,还将加强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启超故里·小鸟天堂文化旅游区等文旅新地标,集中力量提升仁寿路、浐湾路、江会路、农械厂四个特色片区,做大做强新会陈皮、咖啡和茶饮等文化产业,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丰富新型文化旅游业态。

    同时,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各类阵地可管可控。活化利用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纪念馆、大鳌桃荫别墅、司前松山炮楼等红色资源,继续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阵地作用,健全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更好地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常态长效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持续擦亮新会文明底色。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