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白沙
上一版3  
难忘当年马龙塘
街上人来车往
乡愁
忠于生活,还原人性
无标题
漫山红叶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3 年 2 月 1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难忘当年马龙塘
冯创志

    他叫武可迁,86岁,苏北人。

    50年前,他离开恩平市牛江镇马龙塘村,后来成为全国知名的橡胶专家。50年来,武老心心念念马龙塘,每每说到马龙塘,都会说那是他的第二故乡。武老说,1969年至1973年,他在马龙塘村生活了5年。

    年过七旬的我,也是马龙塘村人,与武老有共同语言。武老前不久辗转找到我后,给我发微信说:“难忘的马龙塘,令我老泪纵横。”

    2023年新年期间,我专赴广州拜访武老。尽管历经50年春秋,两人早已两鬓斑白,但一见如故。武老说:“你们马龙塘人心好,从不当我这个讲普通话的人是外人,有吃的,乡亲们都送我一份。逢年过节,村中男女老少一大帮乡亲来我住的小屋嘘寒问暖,这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想当年,马龙塘赚工分最多的是我,全牛江公社第一。因为我不趁圩,每天出工,分粮食最多的也是我了。”说到此,武老哈哈大笑。

    当年马龙塘村记分员冯牡骥曾告诉我,青岛大学橡胶工艺专业毕业的武可迁,多才多艺、思想向上、性格乐观、热情助人,那时他还用自己的铜号为生产队开工吹号呢。

    “吹什么调?”我很好奇地问武老。

    武老说,那时喜欢吹《我是一个兵》和《下定决心》。

    冯牡骥说,每当铜号响起,村民们就自觉从家里往田里出勤了,这是马龙塘独有的一景。

    武老在马龙塘还有诸多至今仍被村民津津乐道的事。如:1970年冬的一个夜晚,一位放牛的村民急切地向生产队长报告,一头耕牛不慎掉进一个十多米深的山坑,若不及时抢救,生产队将遭受很大损失。社员们一时束手无策,而自信体力过人、头脑灵活的武可迁则握着电筒,带着村民直奔山坑。他用绳牵着牛鼻,再用劲托着牛腿,半小时不到就成功地救起了这头耕牛。村民看在眼里,乐在心中,对这位能干的小伙子更是刮目相看。武可迁在村中便有了“英雄救牛”的美誉,受到大队党支部和全村村民的赞扬。

    在马龙塘,武可迁专拣那些人们不愿做的事去做。村中老人去世了,他自告奋勇帮抬棺材;每次公社分派各大队外出干活的任务,他都是一马当先,勇挑重担。春种秋收,武可迁不但最早吹起铜号,最早开工,还学会开手扶拖拉机,劳动起来十分勤快。田间小休,他会教大家唱革命歌曲解乏。

    村干部告诉我,武可迁1973年离开马龙塘时,还把所得的几百斤粮食分给了村民。

    这一幕幕在马龙塘的生活场景,看似平常,却深深地注入到马龙塘村村民和武老的脑海中,以致说起武可迁,马龙塘的村民都说,他是个大好人。

    见面的那天,我带来了恩平特产粽子,与武老一起品尝。武老说:“这个恩平粽子好多年没吃过了,吃着恩平粽子,就想起马龙塘的乡亲们呢!”

    武老表示,春节过后想回马龙塘见乡亲。他要设宴请马龙塘全体村民喝一杯,赠送当年的铜号给马龙塘村史馆,还要看看他当年为生产队种植的600棵树。

    50年过去了,在武老心中,永远有马龙塘的一席之地。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