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季是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季,患儿一旦“中招”,常常高烧不退,令家长十分揪心,担心并发肺炎、肾炎或败血症等。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儿科主任邓丽群表示,治疗小儿发热,中医有妙招。只要充分了解小儿体质要素及发热的病邪特质,采用合理的治疗手段,便可使发热迎刃而解。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通讯员 黄玉妍 刘森
A 小月龄患儿发热要谨慎使用退烧药
发热,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征,包括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临床上发热原因以外感风寒、风热以及外感时疫之邪多见,现在大家所熟知的新冠病毒即为时疫之邪。
“婴幼儿也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感染后的症状跟大多数病毒感染所致呼吸道感染的症状相似。”邓丽群介绍,在去年12月的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期,一岁以下的婴儿所表现的临床症状较为突出,包含脱水、喉头梗阻、因发热引起的抽搐等。
针对儿童年龄小、自身抵抗力弱、吃药难、打针难等特点,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该科开展药浴、敷贴、推拿、放血、刮痧等多项中医外治法,帮助宝宝安全退烧。
出生45天的宝宝甜甜,因“高热2天”入院,其间,哭闹不安,吃奶少,尿偏少。根据患儿的症状,医护人员诊断其为发热伴脱水,立即进行补液、退热等对症处理。随后,患儿脱水基本纠正,但又出现了低体温现象,体温降至35℃—36℃,四肢末端冰凉。
输温液体、减少散热、提高热卡、补足能量、加强保暖……医护人员及时采取对症措施,并采用中药热奄包热敷、艾灸等中医外治法以升阳温煦。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甜甜的体温很快就恢复了。
“因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小月龄患儿调节功能差,体温易受内外环境因素影响。”邓丽群解释,小月龄患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薄,血管多,肌肉不发达,活动力小,因而易于散热,保暖能力和产热能力差。此外,生病期间,奶量摄入不足,导致热量不足,容易导致低体温。
在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期,此类患儿并不少见。邓丽群提醒,当小月龄患儿发热时,家长们要谨慎使用退烧药,注意吃奶情况,保证热卡的摄入,注意保暖,及时就医。若不能及时复温,身体可能会进一步出现缺氧、酸中毒等症状,甚至会引起多脏器损害。
B 中西医结合治疗加快患儿康复
在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期,不论在该科住院部还是发热门诊,医护人员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发热患儿,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病程,加快了患儿康复,且副作用少、费用低,减少了症状反复或迁延难愈的情况。
12岁的军军因“发热3天并伴呼吸困难”入院。当时,军军高热难退、咽痛、犬吠样咳嗽伴呼吸困难。
根据患儿症状及体征,医护人员诊断其发热伴喉头梗阻,立刻制定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西医方面,给予吸氧、雾化以及合理补液等;中医方面,进行口服中药汤剂、中药沐足、推拿等。两天后,军军病愈出院,带中药回家继续调理。一周后回访,军军完全恢复健康。
“对于发热患儿的治疗,除了使用西医治疗手段外,我们还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将中药协定方、医院抗疫专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在实际运用中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充分辨证论治,实现一人一方,疗效显著。”邓丽群表示,除了内服中药外,他们还充分运用中药沐足、穴位贴敷、小儿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改善患儿不适症状。
C 宝宝发热如何正确处理?
冬春时节,一觉醒来,不少家长发现宝宝发热了。面对小儿发热,慌了手脚的家长大有人在。邓丽群表示,发热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症状。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体温因探测部位而导致不同,又或因运动、饮食等导致不同。通常早上刚起床时体温最低,午后时间段体温最高,运动时体温短时间内会上升,但体温波动常不超过1℃。以水银温度计腋下探查为例,37℃—37.9℃为低热,38℃—38.9℃为中度热,大于39℃则为高热。
值得提醒的是,发热是许多疾病的初起症状,在没有明确发热原因前,先不要急于为孩子退热。否则,容易损伤机体的自热防御功能,使病程延长,或掩盖了症状,造成诊断困难。
那么,宝宝发热怎样处理才正确?邓丽群表示,退热方法主要有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如果孩子的体温在38.5℃以下,可以采用冰敷、多喝温水、洗温水澡等物理降温的方法。一般情况下,体温超过38.5℃,才考虑药物降温,如果孩子感觉很不舒适或伴有热性惊厥史、癫痫等病史,可适当提前服用退烧药。
护理方面,当孩子发热时,不要穿衣过多,除非发冷或低体温。出汗时要及时更换衣服。注意观察尿量,如果尿量少、次数少,说明可能脱水,要及时补充水分,进食牛奶、果汁、汤水、粥品等水分多的食物。清淡饮食为主,选择口感好、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
邓丽群提醒,如果新生儿体温大于39℃,发热时间持续3天,高热难退,或发热时伴有异常症状(如抽搐、精神差、进食差、尿少、犬吠样咳嗽等),需及时就诊,避免延误病情,危及生命。
医学指导
邓丽群: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从事儿科临床工作近20年。任广东省医学会儿童危重病医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中医重症学组成员、江门市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江门市医学会围产医学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江门市医学会妇幼保健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曾在广东省南方医院、珠江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进修,对小儿自闭症、多动症,以及新生儿疾病、儿童重症、小儿呼吸疾病等有丰富的治疗经验。
★延伸阅读
春季注意祛湿
及时疏肝理气
春天来临,气温多变,降雨变多。与此同时,新学期已开始。面对季节的交替,返校的孩子们,尤其平素体质偏弱的孩子,身心健康面临“挑战”。为预防春季呼吸道系统等高发疾病,邓丽群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1、注意卫生,尤其是做好手卫生。
2、避免到人流密集的场所活动,必要时戴好口罩。
3、注意祛湿,饮食上少吃生冷寒凉之品,可适当用陈皮煮水或煮粥食用以祛湿。杜绝穿不干衣物。居住环境湿度高时应及时开空调抽湿。切忌淋雨,或淋雨后及时使用紫苏叶、广藿香、艾叶等煲水沐足、熏洗以驱寒祛湿。
4、注意健脾消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一旦孩子有积食的情况,家长应及时调整饮食结构,尽量素食3—5天,同时配合使用健胃消食的中药药膳(如山楂、麦芽、莱菔子等)煲汤食用。
中医认为,“肝主情志”,孩子常“肝有余”,肝气本就旺盛,因此容易发脾气、哭闹。邓丽群提醒,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情志,及时帮助孩子疏肝理气,饮食上多进食如陈皮、菊花、佛手、猪肝等疏肝的食物,多在天气适宜的情况下外出踏青、爬山等,既能舒缓身心,又能增进亲子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