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中国之新民等,广东新会人。梁任公乃近代中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家、学者,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思想成就对当代之中国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
作为梁启超先生家乡,江门市高度重视启超文化挖掘与弘扬工作,不遗余力地挖掘、宣传、发扬其家风家教和爱国精神,以启发后人学习其爱国精神、教育精神、实践精神、求真精神和改革精神,为新时期精神文明提供丰厚滋养。
2023年2月23日是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百年来,海内外关于梁启超研究的成果不可谓不多,而对其学术思想进行归类总结、关照当下、指导实践,则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即日起,江门日报推出《“对话”梁任公——纪念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系列报道,旨在以史为镜,经世致用,砥砺奋进。
对话前贤,堪论古今!本系列报道将创新使用跨时空对话的虚拟形式,“邀请”梁启超先生作为江门日报特约嘉宾,从家风家教、教育制度、新闻事业、传统文化、经济科技、法治社会、侨务工作、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切入,深入介绍其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心怀“国之大者”,结合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解读当今江门市、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发展亮点和特色,体现启超思想体系对应当下的情况,为我市奋力打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综合实践区提供强大思想支撑。
新会区茶坑村,凤山脚下,池塘之前,坐落着新会梁启超故居纪念馆,从中可追溯“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家风文运。
值此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故居纪念馆正在内部修葺升级,只见纪念广场耸立着两米多高的梁启超铜像。铜像中的梁启超一手叉腰,一手紧握书卷,目光坚毅执着,微微低头,像是陷入沉思,再现了其忧国忧民、坚毅探索、奋斗不息的爱国情怀。
梁启超的一生,短短56年,却留下了少年苦读、参与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反袁护国,以及晚年著书立说、成为一代文化巨擘等一座座震慑人心的岁月丰碑。几乎每一个人生阶段,他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
时过境迁,梁启超的维新思想不同程度地被时代超越了,但其梁氏家教仍具有现代意义,爱国情怀仍激荡着人心。一篇《少年中国说》,更是写出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给万马齐喑的时代带来了春雷,胜却无数的大炮火枪。
本期报道聚焦“家风家教、爱国主义”,跨时空“对话”梁任公,讲述先生的爱国家风传承和中国式现代化故事。
策划/刘运华 谢敏 统筹/曹乃付 王鼎强 黎禹君 采写/曹乃付 黎禹君 摄影/黎禹君 郭永乐 文史与学术顾问/李翠叶 李丹 庞光华 邓文华
1 “一生无论其他变化,始终不变家国情怀”
江门日报:您养育了九个子女,人人成才,又各有所长,被誉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其中,长子梁思成是著名建筑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次子梁思永是著名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五子梁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们后人称梁家是“中国最精英的家庭”,更尊您或许还是近代史上的“最强老爸”!您这位“金牌老爹”是怎样教育出这一家子精英的呢?
梁启超:和别的大家族不同,我们没有成文的家规家训。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在我心中,国家占有非比寻常的分量;希望用言传身教,将自己的赤子之心和家国情怀,融入梁氏后人的血脉。
江门日报:可以说,您不仅是近代著名爱国者,而且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与忠君相联系的传统爱国思想在向现代意义的爱国主义转换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由于您最早举起现代意义的爱国主义旗帜,故也是近代系统阐发爱国论的第一人。您强烈爱国情感的产生,有怎样的渊源?
梁启超: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国难当头。也惟其如此,志士继起,爱国主义空前高涨。从家庭环境来讲,这固是祖父给我留下的一份很珍贵的遗产。
江门日报:您是如何将这份遗产传给子女的?
梁启超:我的祖父把这份遗产留给了我,我自然不能辜负他老人家。但是,我也不能原封不动转手交给我的儿女们。因为时代变了,我们不能不跟着变。我反对蔑弃吾数千年之道德学术风俗,以求伍于他人;我也不认为仅抱此数千年之道德学术风俗,遂足以立于大地。我相信,旧的道德学术风俗可以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我也愿意去探讨如何而能应用吾先哲最优美之人生观使实现于今日。由此还引出社会之义务,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我就是这样告诫孩子们的。
江门日报:您的九个子女中,有七个曾到国外留学,而且都颇有成就,有条件留在国外,但他们无一例外都选择了回到父亲所说的可忧又可爱的中国。相信这与您家庭教育中的爱国主义熏陶和教育是分不开的。
梁启超:是的,我与九个子女亦师亦友、亦尊亦亲。我经常与孩子们谈心或写信,诉说自己对时局的担忧与无奈,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景仰,希望他们长大后“爱国如家”,这也是我最希望看到的。
江门日报:在当代社会,名气高的明星就好比是行走的热搜,话题性非常强,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我们称之为“顶流”。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顶流”,您曾经那样激荡着清末民初的中国大地,您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声疾呼、每一次行走,都成为当时万众瞩目的事。
梁启超:总结我自己奔走呼吁的一生,其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要贯彻我爱国救国的思想和主张……我是一个热烈的爱国主义者。
江门日报:李任夫是先生的学生,于1926年就读于北师大。有一回他和同学楚中元登门请教,楚中元提问:“梁先生过去保皇,后来又拥护共和;前头拥袁,以后又反对他。一般人都以为先生前后矛盾,同学们也有怀疑。不知对此有何解释?”
梁启超:这些话不仅别人批评我,我也批评我自己。我自己常说:“不惜以今日之我去反对昔日之我”,政治上如此,学问上也是如此。但我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的,决不是望风转舵、随风而靡的投机者。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饮冰十年,难凉热血。我的一生无论其他变化,始终不变的便是家国情怀。
2 “建立一个民族民主的现代国家”
江门日报:“饮冰”二字取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从中,您的爱国报国之精神可见一斑。在当时内外交患的环境下,您怎么理解“爱国”?
梁启超:我认为,爱国是现代的理念。我曾在《爱国论》中写道,中国人并非缺乏爱国心,而是因为中国自古一统,称禹域,谓之天下,故无现代国家的概念。只能说国人爱国性质隐而未明,不能说缺少爱国的性质。1902年,我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一文中明确指出了近代“民族建国”的历史趋势与欧洲各国爱国思潮的关系。强调中国当务之急,就是“民族建国问题而已”,也就是建立一个民族民主的现代国家。
江门日报:实现现代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孜孜以求的目标,是近代以来无数中国人魂牵梦萦的心愿。您曾发表《新中国未来记》,在书中渴望自己的祖国“睡狮破浓梦,病国起沉疴”。
梁启超:是的。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实现这样的目标,十分不容易。我当年所著《新中国未来记》中就提出现代化中国,但始终只是笔端畅想、纸上蓝图……
江门日报:每个时代都会有每个时代需要面对的问题。于“漏舟之中”走向站起来,于“濒临崩溃边缘”走向富起来,于“滚石上山”走向强起来,在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下,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上升、发展、和平、富有的时代。从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到高度统一、民族团结,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繁荣富强,从被动挨打、饱受欺凌到独立自主、坚定自信。
梁启超:中国当下的景象,正是我们那一代人奋斗的愿景啊!对祖国的挚爱和救国的使命感,促使我精力旺盛、百折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虽然求索之路千辛万苦,失败过一次又一次,但这阻止不了我一生的追求、探索和奋斗。衷心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
江门日报:如今,我们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从“现代化的迟到国”跃升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梁启超:好!好!好!这也验证了我的预测,“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
江门日报:抚今追昔,盛世如愿。您看,中华大地山河展新颜,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回首过去,我们有自信告慰历史;展望未来,我们更有底气作出宣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一百多年了,我们当年寄予厚望的青少年和他们之后几代国人,前仆后继,百折不挠,实现了几代国人的强国理想。
江门日报:是的。您的《少年中国说》振聋发聩,曾激励万千青年,为中国之崛起而发愤自强。在您看来,新一代年轻人该如何承担起他们的责任?
梁启超:这是我尚为青年时所作,故有些自许的成分在,此后著文常自署“少年中国之少年”。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国家的强弱盛衰,青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青年能否尽到这份责任,关键在于有没有远大的志向。范仲淹做秀才时,便以天下为己任,故有后来的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恰如朱子所言,立志如下种子,未有播荑稗之种,而能收获粮食的。我从自身的经历中深切体会到这一点,祖父的教诲,父亲的教诲,都强调立志之重要。父亲常说:“汝自视乃如常儿乎。”故我很小就立下远大志向,我家对面山上,有座凌云塔,我曾为此作过一联,上联为“凌云塔下凌云想,海阔天空,迢迢路长”,就体现了那时我的心思。
江门日报:正如先生在《少年中国说》里所比喻的,少年之人如朝阳、如乳虎、如春前之草、如长江之初发源。青春是活力的代名词,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广大中国青少年,一定不负您的殷殷期盼!展望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3 “文明者,有形质焉,有精神焉”
梁启超:“爱国”是贯彻我一生的信念,不仅仅是某个时期。彻底退出政坛后,我也没有歇息,而是继续寻找救国之路,于是也有了后来的旅欧行程。
江门日报:您的家乡江门拥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530多万江门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遍布世界145个国家和地区。数百年来,一代代侨民漂洋过海、闯荡世界,海内海外“两个江门”交流互鉴、海纳百川,成就了胸怀天下的眼界、敢为人先的气魄。当下,他们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力量,江门以“侨”为桥的思路,相信会让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在您爱国精神的引领下,相信有更多海外华侨华人加入到大湾区建设中来。
梁启超:“粤港澳大湾区”?此一言尚未曾耳闻。
江门日报: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已回归祖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四年间,融通的是贸易,更是人员和民心。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很多人的生活已经悄然发生改变。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纵深推进,战略机遇叠加、重大利好凸显、乘数效应释放,江门市凝聚起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势能。市委、市政府心怀“国之大者”,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中勇立潮头,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国家层面有关实现“中国梦”的宏观决策,以及广东省提出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坚定不移全面实施、优化提升江门市“1+6+3”工作部署,以最大的自身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梁启超:我热爱我的祖国,也爱我的家乡。想必,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江门值得更远大的前程。
江门日报:如今,江门和全国各地一样,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进。我们可以自豪地告慰先辈:今日之中国,如您所愿。今天,流淌着敢为人先精神的江门,重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江门造”动车组飞驰在神州大地,“大国重器”中微子实验室崛起在开平的岩层地底,全国首个双碳实验室在新会扬帆启航。
梁启超:每每提到新会,我心中都会备感亲切,因为这是我的祖籍,是我的家乡。新会如今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
江门日报:新会区正以“一园三中心”建设为抓手,奋力冲刺千亿GDP强区、江门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综合实践区的先行示范区。新会创新构建“双碳实验室+双碳产业园”政产学研融通发展新模式,与港科大(广州)共建江门双碳实验室,朝着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坚定迈进。总投资200亿元的中创新航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江门基地项目,不仅是江门近年来投资额最大的实体项目,更刷新了江门制造业项目建设速度。
梁启超:“文明者,有形质焉,有精神焉。求形质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难。精神既具,则形质自生。精神不存,则形质无附。然则真文明者,只有精神而已”。关于民族新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我曾提出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认为两者都不可忽视。当代如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江门日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月28日,农历新春开工第一天,广东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向全社会释放了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信号。先后召开高质量发展推进会、现场会以及全市企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活动……今年开年以来,江门市仰观大局、迎难而上、力争上游,以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奋进姿态推动高质量发展。
刚刚结束的江门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号召全市人民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同心同德、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打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综合实践区,为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江门新的更大贡献。
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新格局下,侨乡江门,未来可期!
梁启超:我前面所讲的形质、精神,大抵即是当代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我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积贫积弱的时代,彼时“求形质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难”;而今的中国实现了吾辈所希冀的富强,有条件追求文明的形质与精神相协调,是“文明”的好时代。
【梁启超谈爱国】
思报社会之恩
我今日若还不理会政治,实在对不起国家,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国家生命民族生命总是永久的(比个人长的),我们总是做我们责任内的事,成效如何,自己能否看见,都不必管。
——1927年1月27日给孩子们书
毕业后回来替祖国服务,是人人共有的道德责任。
——1927年5月26日给孩子们书
【梁氏爱国家风传承】
爱国课不落下半节
1913年,梁启超在给子女的信中谈及被列强侵占的中国时说,“要之,生为今日之中国人,安得有泰适之望,如我者则更无所逃避矣”,并在总结自己奔走呼吁的一生时说,“其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要贯彻我爱国救国的思想和主张……我是一个热烈的爱国主义者”。
百年后,经过几代人的传承,这种爱国情怀在梁氏后人中仍未泯灭。
梁启超之子梁思礼是导弹控制专家、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49年,梁思礼学成回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他主持和参与了我国近程、中近程和远程战略导弹及运载火箭的研制试验工作。曾担任长征三号火箭控制系统技术负责人、长征二号火箭型号副总设计师,为我国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技术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梁思礼曾多次对子女说,梁启超对他的直接影响较少,但几个哥哥姐姐都受过父亲言传身教,所以“爱国这一课,我不曾落下半节”。梁思礼生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有人曾问我:‘你从父亲那里继承下来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我回答:‘爱国!’‘爱国’也是我们全体兄弟姐妹们所继承下来的宝贵遗产。我们九人中有七人在海外学习,个个学业优秀,但个个都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热爱国家、热爱航天事业的赤子之心。”梁启超孙女梁旋说,父亲梁思礼去世前一天还牵挂着我国首个“航天日”活动,“想着要出一分力”,“父亲生前说,祖父梁启超遗传给他的基因,就是‘爱国’两个字”。
梁启超孙女、梁思达之女梁忆冰也对父辈们身上展现出的各种品质印象深刻,“他们热爱祖国,始终为国家的富强不懈奋斗着”,“他们始终充满激情、从不畏惧困难也不怨天尤人、乐观向上、实干苦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