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美一片景 兴一带业 富一方人
打卡《狂飙》拍摄地 赢取“智慧工会”福利
“金融智审系统”使审判周期缩减2/3
159名选手同场“论剑”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3 年 2 月 2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市加快赤坎华侨古镇周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美一片景 兴一带业 富一方人

    □江门日报记者 张浩洋

    1月10日,赤坎华侨古镇正式试运营。作为我市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平台的重要载体之一,该项目是唤醒广大海外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有形载体。

    赤坎华侨古镇附近的35条自然村,是众多游客进景区前的必经之路,是他们对赤坎华侨古镇的第一印象,更是世界华侨华人了解中国乡村振兴成效的窗口,因此赤坎华侨古镇周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一道“必选题”。

    为此,江门市委农办联合开平市委农办和赤坎镇,紧紧围绕“美一片景、兴一带业、富一方人”目标,加快提升赤坎华侨古镇周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截至目前,12.5公里乡村振兴示范带赤坎华侨古镇先行段已基本建成,外立面整治完成360间,“四小园”建设完成174个,雨污分流和巷道建设完成7.9公里,水塘护栏整治8.5公里。

    各结对单位尽最大努力支持乡村建设

    想要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江门市出台《赤坎华侨古镇周边及相邻区域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工作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市县镇村四级会同规划设计团队设立临时指挥部。同时,江门市采取“市直单位+金融保险银行+自然村”结对挂点模式,协调市直61个部门联动,与赤坎镇相关负责人和机关干部一对一狠抓落实。

    各结对单位尽最大努力支持乡村建设,市、县两级水利部门联合开平市供水集团有限公司,共筹集180万元,专项帮扶赤坎华侨古镇周边乡村示范区域内16条自然村开展农村供水管网改造提升工程,切实解决农村供水饮水安全问题;江门供电局、三大通信公司迅速开展专项整治,共出动110人次、投入1680万元,实现“三线”规整有序。

    大刀阔斧的乡村建设,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我们通过整合涉农资金、申请政府专项债券、开展‘万企兴万村’活动和发动华侨乡贤捐款等渠道,多方筹措资金开展赤坎华侨古镇周边乡村示范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6.25亿元,目前已投入1.2亿元。”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介绍。

    用“绣花精神”谋划一村一策

    乡村建设不应千村一面,而要各有千秋。

    我市召集赤坎华侨古镇周边4个村委会的党支部书记、村民代表反复调研和商议,并经党政班子会议集体研究确定,古镇大道两侧、古镇景区周边等区域内35条自然村为重点建设自然村;组织华南理工大学和五邑大学等高校及专业规划设计公司深入35条自然村,研究村庄定位、风格、功能、资源、特色,按照“文化一脉相承,乡愁有处安放”原则,分类打造5条特色精品村、10条美丽宜居村和20条干净整洁村。

    “我们发现,永坚村委会深塘村诞生了一批如司徒赞、司徒眉生等有国际影响力的爱国华侨,村内汇集了国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所以以保护性开发利用为主。红溪村委会英村区位交通便利、村落环境清幽、特色民居错落,可引入有经验、有资质的餐饮投资商,打造侨乡特色综合体。而其他村可立足岭南、农耕、华侨、红色、建筑文化于一体的特色精品侨村发力。”江门市委农办相关负责人说。

    江门市充分发挥赤坎华侨古镇周边区位优势,积极构建以华侨文化展示、非遗工坊、演艺剧场、民宿、乡村小馆特色餐饮等组成的复合业态体系,不搞脱离实际的“高大上”,不提实现不了的虚目标。如树溪雁西村成功引进由香港青年回乡投资1000万元的国家级获奖农业项目“鱼菜共生”循环农业供港蔬菜种植基地项目,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开展农业科普教育,提供港澳青年交流空间。

    发动村民积极参与

    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才是理想中的新农村。

    在赤坎华侨古镇周边自然村建设过程中,我市积极动员村民参与规划编制,确保规划设计接地气、能落地、可操作。“单单在永坚村,工作专班和赤坎镇党政领导进村入户近百次,先后组织召开村民会议30余次,充分了解村民实际需求,对设计方案修改16处。”江门市委农办相关负责人透露,35条自然村的设计方案经及时公示,听取村民意见,对村民提出来的问题逐一回复,得到了一致好评。

    同时,江门市向村民发出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倡议,组织相关村委会开展乡村建设评比竞赛,把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工程质量安全、项目推进速度、发动群众参与、建设信息报送纳入评比范围,引导和组织干部群众积极参与乡村建设。

    “在我们的发动下,红溪村委会7条自然村在修建鱼塘护壁中,通过主动补偿或减免鱼塘租金的方式,弥补养鱼户损失。石溪村委会沙地村村民在得知要重新修整公共厕所后,主动将公厕附近的三棵大榕树移植到其他地方,防止榕树根系堵塞公厕化粪池。”江门市委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激发农民主人翁意识,做到“乡村建设为民而建、乡村振兴为民而兴”才是乡村振兴的捷径。“我们先后3次组织镇村干部、村民群众到外地参观学习,进一步统一思想,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梳理和谋划乡村建设领域以工代赈项目,优先吸纳监测户、搬迁户等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项目建设,尽可能让当地群众就地就近创收。协调解决农村生活污水、自来水管网老化、巷道硬底化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深刻理解乡村发展变化最大受益者是自己。”江门市委农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