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以“绣花功夫”绣出城市品质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3 年 3 月 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平从市民生活需求出发
以“绣花功夫”绣出城市品质

开平市人民公园。开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供图
开平实施城市公园品质提升行动。
开平市大力推进城市垃圾处理工作。开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供图。
开平引入体育、文化、创文等元素,全方位多层次打造公园城市。

    道路街巷愈发干净整洁,城乡环境面貌持续改善,绿色生态画卷徐徐展开,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探索解决城市“顽疾”……开平城市环境面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变得更加宜居宜业宜商宜游,而这些变化也实实在在地记录了开平市不断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

    一座令人向往的现代化城市,一定是细微处特别见精神、特别有韵味的城市。近年来,开平市处处以市民生活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打造多层次立体公园城市、探索精细化管理新路子、推进城乡生活垃圾管理水平提档升级等举措,不断打造环境升级版,持续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核心竞争力,为开平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注入更加强劲的发展动力,费尽“绣花心思”,下足“绣花功夫”,一针一线从细微处塑造侨乡开平靓丽的城市容颜,绣出城市品质品位、绣出市民“会心一笑”。2月28日,记者进行实地探访,看开平是如何用“绣花功夫”绣出城市品质的。

    文/图 敖转优(署名除外)

    见缝插绿

    打造多层次立体公园城市

    初春,从高处俯瞰,开平市一片青翠。梁金山公园健康步道穿山入林,带你纵览绿色林海;各个景色优美的口袋公园星罗棋布,为城市增绿添彩,实现“由绿变美”的风格转换。推窗望绿、行路见荫、移步异景。“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这句对开平的盛赞之词,既是鼓励也是鞭策,鼓舞开平打造更加美好的“多层次立体公园城市”。日前,记者走访城区多个口袋公园,感受全城的一抹绿色,市民乐享其中。

    近年来,开平市不少街头巷尾陆续“改头换面”,以成片绿地建设与见缝插绿相结合,见缝插针改善城市环境,努力实现城园相融、人城和谐。打造可为居民在“家门口”提供休闲、健身、散步、娱乐的绿色场所,让居民在‘小而美’中感受‘微幸福’。

    “家附近有个小公园特别好,给老年人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出来散散步,早晚活动活动筋骨,挺好的。”家住在侨园路的刘阿姨说道,“也给孩子们一个玩耍的场地,晚上也能来跑跑跳跳的”。

    “如今不少社区都建设了很多口袋公园,市政设施越来越完善,居民多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生活的环境也越来越好了,大家看到这些年来开平城区的变化都很开心。”黄先生点赞道。

    “小口袋”承载“大幸福”。近年来,开平市城管部门扎实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并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进行总体规划,“借地”道路周边、城市“边角地”“零碎地”等小区域见缝插绿,城区潭江凤凰、侨园路、光华路、人民东口袋公园、富和口袋公园和义祠社区公园等一大批精致美丽口袋公园相继建成,进一步拓展城市绿色空间,提升城市品质,唤醒城市新活力。口袋公园借助植绿、铺装、彩绘以及增添功能设施等手段,引入体育、文化、文明城市创建等元素,增加服务功能,打造“10分钟绿色生活圈”,让市民“转角遇到美”“出门见到绿”,居民“家门口的幸福感”持续提升,也为开平全方位多层次打造公园城市提供了有益补充。

    “我们不断深入实施城市公园品质提升行动,完成人民公园、叠翠公园、金山公园一期景观改造工程,精心建设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开平市市政园林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红梅介绍说,近年来,开平市相继新建或改建港口公园、祥龙公园、长沙公园等31个社区公园;管养公共绿地面积达82万多平方米、乔木42000多棵、山体69多万平方米,极大提升城市空间绿化水平;全力打造“开平市梁金山国家级森林保护区、风景名胜古迹旅游区项目”;纵横结合打造“一路一品”道路绿化景观廊带,实施市区苍江、潭江两岸行道树的景观提升改造,美化苍江大桥、彩虹桥,铺就“空中花廊”风景线,通过见缝插绿、处处布景,打造绿意盎然的生态景观。

    在记者走访期间,不少居民表达了对城市绿化进一步提升的憧憬和期待。他们希望,家门口能有越来越多口袋公园,还希望有关部门“重建设也要重管理”,对部分口袋公园存在的夜间照明不足、游乐设施不足等进行优化,做好日常清扫和维护管理。

    口袋公园不仅要建好更要管好。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口袋公园不能一建了之,建设之初就要考虑好养护问题。要建立长效机制,让群众用得舒心。为此,业内人士建议,对于口袋公园的管理应加强相关标准规范研究,因地制宜进行建设,根据实际需求完善相关服务功能,加强园内植被养护和设施维护,保障公园安全有序运行,更好地满足群众就近游园的需求。

    精益求精

    城市提颜值 市民更幸福

    检验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最终尺度是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开平市在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中,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努力探索符合发展规律、切合本地实际的精细化管理新路子,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台阶变坡道、加设盲道,让行动不便的人放心走出家门……这些细节体现了对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权益保障,这不仅能够更好地为盲人引导道路,也为特殊群体带来更多的关怀,从而让文明新风在开平传递出“心”温度。近年来,开平市进一步推进城市主要道路、公园等重要区域分类实施无障碍设施升级改造工程,以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让特殊群体出行暖心无“碍”,生活畅通无“阻”。据统计,2022年,开平市共完成三江大道、光明东路、祥龙北路、曙光路、人民路、人和路、海伦堡小区周边道路、新昌路、新海西路等路段加设盲道,包括增设盲人道导向砖7200平方米、止步砖1060平方米、防撞柱816支、人行道上落口370个、砌筑树池202个。

    走进幕沙社区,随处可见的是醒目的文明宣传标语和整齐有序的“三线”,曾经的老旧小区面貌焕然一新,让住在这里几十年的老街坊感受到了居住环境改善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我觉得改造之后比以前美观了,看起来更舒服了,治安也比以前好了。以前各种线路架设得非常混乱,现在都整齐了,卫生也整洁了,环境变好了。”家住在幕沙社区的谭女士说,“我觉得很满意,看到环境每天都在变化,很开心。”

    老旧小区改造既是惠民工程,也是助力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抓手。开平市紧盯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通过改造,全面解决老旧小区建筑物和配套设施破损老化、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使老旧小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提高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近年来,开平市坚持民生优先原则,突出城市管理的精细化,不断细化城市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致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魅力侨乡,持续刷新城市颜值,提升市民幸福感。例如,紧盯老旧小区改造、道路提升、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改善提升项目建设;加强对道路、路灯等市政基础设施的维修管护力度,维修破损路面,补立照明路灯;不断完善小区配套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

    “城区基础设施从入城主干道到大街小巷两旁的步行道、绿化带,再到公路、河道等多处地方的美化亮化,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家住三埠街道的陈先生说,城区的颜值更高了,内涵更足了。

    据统计,去年以来,开平市改造科技路、天玺湾、金汛豪庭等路段排水管网,解决道路积水问题;关注城市道路健康,2022年全年完成维修及市政道路沥青改造面积约38043平方米;持续提升公共卫生条件,完成了金山公园、人民公园等4个老旧公厕的升级改造;改善居民夜间出行条件,完成G325百合中荣村至蒲桥路灯安装工程;实施市区主要路段路灯光源更换一期工程,维修路灯共17169盏次,安装小区灯264盏,保持城区亮灯率99%以上。此外,开平市三江片区新建道路工程还荣获2022年广东省市政优良样板工程称号。

    提档升级

    完善垃圾处理 建设低碳城市

    每天早上7时,一辆辆绿色餐厨垃圾收运车从开平市固废综合处理中心准时出发,开往开平各个餐厨垃圾签约单位收集厨余垃圾。截至目前,开平市共有20多个党政机关、近50所学校、约120家餐饮单位签订了餐厨收运协议,确保餐厨垃圾日产日清,实现餐厨垃圾规范收运。

    开平市固废综合处理中心一期二阶段项目作为江门市西部餐厨垃圾处理项目,负责江门西部四市(台山、开平、鹤山、恩平)的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总投资2.73亿元,于2021年7月正式投入运营,餐厨垃圾总处理规模为300吨/天,近期规模为150吨/天。餐厨垃圾均采取上门直运收集的方式,每天由专业收集队伍上门收取并作信息录入管理,产废可溯源。

    近年来,开平市扎实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提档升级,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改造升级,助力开平市实现“双碳”目标。目前,开平市固废综合处理中心一期一阶段改扩建项目(3#炉)已完成点火试运营,扩建后垃圾焚烧处理规模从600吨/天提高到1000吨/天,大大提高协同处理恩平市生活垃圾的能力。同时,开平市将携手恩平在江门地区率先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值得一提的是,开平市还建成城区大型垃圾中转站“八一站”,显著提升区域垃圾中转能力;深入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切实提高垃圾收运处理、卫生死角清理等效率;积极推动开平市垃圾分类现场教育基地(市固废综合处理中心)申报认定开平市党员教育基地,深化“进社区、进学校、进医院、进机关、进企业、进公园”专题宣传活动;加快实施梁金山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整治工程,大幅提升了垃圾场颜值。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