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教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来,看看耕耘教坛的母女“姐妹花”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3 年 3 月 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来,看看耕耘教坛的母女“姐妹花”
——“三八”妇女节,致敬闪闪发光的她们
区秀云 区晓晴
梁惠群 林素雯
滕朝英 班滕凌波
冯新莲 冯晓莹

    淑气芝兰茂,春风桃李香。

    在江门教坛,女性无疑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她们心怀梦想,奋力拼搏;她们巾帼不让须眉,细致坚强;她们努力工作,认真生活,修己达人育桃李无数,顶起了江门教坛“半边天”。

    在她们中间,有一群平凡又特殊的人,她们,是母女,或姐妹,在江门教坛,两代人或三代人接力耕耘,种桃育李,成了同期或不同期的母女“姐妹花”。她们在各自岗位上演绎着不同的精彩,带给我们平凡的感动和温暖。

    她们当中,有曾经差点成为师生,现在终于成为同事的母女;有曾做过女儿班主任,现在携手并进的母女;有小时候觉得学生“抢”了妈妈的爱,长大后也和妈妈一样把学生放在首位的母女;有坚守乡镇教育,接力为乡村孩子点亮明灯的母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分享她们的故事,去感受温柔和坚强叠加迸发的“她力量”。

    统筹:娄丹 文/图 娄丹 张翠玲 吕中言 罗双双 陈慕欢 李彤

    冯新莲 冯晓莹

    同心“同行” 教育路上携手并进

    母女档案

    妈妈冯新莲:一位拥有27年教龄的资深语文教师,江门市范罗冈小学滨江校区年级组长。上学期开始到棠下镇周郡小学交流,为期一学年。

    女儿冯晓莹:毕业于五邑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一名教龄为3年的优秀青年教师,任教信息科技。目前为江门市范罗冈小学华盛校区综合科科组长。

    从差点成为师生到真正成为同事

    从小在教师圈子里“浸泡”长大的冯晓莹,对选择教师这份职业,与妈妈有着不可切割的联系。

    冯新莲当时毕业后就在范罗冈小学任教,而冯晓莹也是范罗冈小学的学生。“当时我差点要接手女儿所在的班,但是我觉得这不太合适,所以这事也就没成,我们差点成为师生。”冯新莲说。

    虽然母女俩没能成为师生,但是冯晓莹在读书的时候听到妈妈的评价,都是“有赞无弹”的。冯新莲是很多学生、同事口中的“冯妈妈”。“我经常邀请学生到我家里做客,曾经有一次就请了30多个孩子。成为一名老师,虽然辛苦,但是看到这群‘小天使们’快乐,我也感到很快乐。”冯新莲笑着说。这份爱生如子的情怀,在小时候的冯晓莹眼里,妈妈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的身上,不免让她有点“吃醋”。

    直到自己真正成为教师,并且刚好分配到和妈妈同一所学校,冯晓莹大呼“奇妙”。“看着妈妈成为自己的同事,以前的老师也成了自己的同事,这种感觉真的很神奇。”冯晓莹说。

    今年是冯晓莹投身教育行业的第三年,她表示:“选择成为一位教师,妈妈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这颗“也想成为一名教师”的种子,在冯晓莹小学时便种下,在大学毕业才生根发芽。这期间,冯新莲在三尺讲台上以身作则、无私奉献的形象就是最佳的“养料”。也正是成为老师后,冯晓莹才更加感同身受地理解了妈妈,她坦言,因为自己也常常会对学生“操碎了心”。

    文理科不是鸿沟

    她们成为彼此的老师

    冯新莲和冯晓莹一个教语文,一个教信息科技,但是对她们来说,文理科不是鸿沟,在教学上其实有非常多共通之处。

    冯新莲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总结为三点:兴趣主导,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教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团队协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回首三年的任教经历,冯晓莹将妈妈的这套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上。而冯新莲也会向女儿学习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技能。她们是母女、是同事,也是彼此的老师。

    在冯晓莹眼里,妈妈一直是她的一面镜子。刚成为教师,妈妈就是领路人。“讲课应该如何让学生听得进、听得懂、愿意听,妈妈在教学方法上给了我很多建议;在时间紧、任务重的讲课比赛里,也是母亲给了我很多鼓励,让我更加自信、放松地完成比赛。”冯晓莹说。

    同样的职业让两个人跨越时间,成了最亲密的朋友。在学校里加班修改学生作业、忙于教案编写的每一个夜晚,冯新莲和冯晓莹总有彼此的陪伴。在工作、生活上,她们同心同行,更在三年前成为同行。“我们一起上班、一起开会、一起加班、一起教研,所以对我们来说,只彼此相伴,哪里都是我们的家。”冯晓莹说。

    ★母女寄语

    妈妈的话:对待学生,要俯下身、沉下心,与学生平等交流,用心去教学。

    女儿的话:从前我因为有一位教师母亲而感到很自豪,在未来,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您也能因为有一位教师女儿而感到骄傲。

    区秀云 区晓晴

    薪火相传 用心浇灌守望花开

    母女档案

    妈妈区秀云:教龄30年,多年来投身教育一线担任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现任教于江海区礼乐街道中心小学,是一名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女儿区晓晴:毕业于广州大学师范专业。2022年9月,正式成为一名教师,现在江门市紫茶小学南校区任教二年级数学兼任科学,是一名满怀教育热忱的教坛新人。

    小时候觉得学生“抢”了妈妈的爱

    1993年,高中毕业后正忙于找工作的区秀云,在机缘巧合之下站上讲台成了一名代课老师。这一站,让她成功找到人生理想:决心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这一站,就是30年。

    去年9月,女儿区晓晴也成了教育路上一起追梦的同路人,让区秀云倍感欣慰。其实,小时候的区晓晴对“当老师”这件事,是抗拒的。生长在父母都是教师的家庭里,旁人对她说得最多的就是“你爸妈都是老师,你长大了也要当老师”,这种理所当然的期待给她带来了无形的压力。

    “小时候觉得妈妈的学生分薄了妈妈的爱。现在回想起来,只觉得妈妈一直在默默耕耘,奉献自己,很辛苦也很伟大。”区晓晴说,从记事起,听到妈妈的声音就是沙哑的。后来才知道,妈妈因为用声过度,导致声带受损,原本清丽的嗓音也变得嘶哑。“妈妈对自己的声音是有些不自信的,但是当她面对学生时,这些顾虑就会全部消失。只要有需要,她依然会和孩子们一起放声歌唱。”就这样,区晓晴在成长历程中被妈妈爱生如子的质朴初心所打动,被妈妈和学生相处时发自内心的开心所感染。渐渐地,“成为像妈妈那样,站在讲台上闪闪发光的好老师”的想法便一路引领着她追寻自己的教育梦想。

    长大后也把关爱学生放在首位

    作为教坛新人,区晓晴时常担心自己经验不足,在学生和家长面前缺乏信服力。所以她经常向妈妈请教,如何更好地和学生及家长沟通相处。从青涩懵懂到经验丰富,她正在走妈妈走过的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区秀云常常用叶圣陶先生说过的话和女儿共勉。

    “作为老师,要把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放在首位。”区秀云告诉女儿,做老师也要及时“查缺补漏”,对班上每一个孩子的情况都要了然于心,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多年来,她也正是这样要求自我的。“曾经有孩子因父母疏于管教,沉迷游戏,不愿回校上课。我前后去他家家访了20多次,直至带他回归校园。很多孩子毕业后遇到问题,也总是第一时间向我倾诉。但始终不在身边,很多时候我也有心无力……”提及学生,区秀云眼里满是牵挂,红了眼眶。

    一路走来,区秀云坚守育人初心,把教书育人当成毕生的事业,甘之如饴,无怨无悔。教书育人,永无止境。教育路上母女二人矢志不渝,接续奋斗,只为不辜负每一个孩子,延续爱的教育,用爱浇灌守望花开。

    ★母女寄语

    妈妈的话:女儿,既然你选择了这份神圣的职业,就要不负使命,挑起重担,勇毅前行,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新时代好老师。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进步!

    女儿的话:妈妈,当了老师,才体会到您的不容易,也真切感受到教书育人的快乐和成就感。我会努力成为像您一样的好老师,您是我永远的榜样!

    梁惠群 林素雯

    母女接力 为镇街孩子点亮明灯

    母女档案

    妈妈梁惠群:教龄30年,曾在镇街学校任教18年,现在是新会区会城北园小学的一名数学老师。

    女儿林素雯:教龄4年,现在是蓬江区杜阮镇龙榜小学四(1)班的班主任、语文老师。

    妈妈在我心中种下一颗种子

    在林素雯的记忆中,妈妈梁惠群长期扎根在新会区的镇街学校,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

    “读幼儿园时,很渴望妈妈来接我放学,但是妈妈每天都要忙到六七点,很少能来接我。”林素雯说,后来她跟着妈妈上小学后,才发现她经常利用放学后的时间为学生无偿辅导作业,离开校园的时候已经满天星辉。

    “有一个男孩,因为早产导致发育迟缓,他的妈妈基本上对他的学习不抱希望,但是我妈妈没有放弃他,经常放学后给他辅导,还把他带回家吃饭,给他格外多的疼爱和鼓励。渐渐地,这个男孩越来越喜欢学习,人也越来越自信。后来,他的妈妈感激地打电话来报喜,说他考上了大学本科,真正改变了命运。”林素雯真情流露,一下子眼眶濡湿,“这件事对我的触动特别大,妈妈在我心中种下了当一名人民教师的种子。”

    梁惠群笑着点点头:“是的,老师的付出和努力可能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一想到这,心头就有满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用爱与智慧守护每一朵花开

    当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并不容易,但是母女俩都甘之如饴。林素雯说:“有时候的确会被孩子气到,遇到个别家长不理解时,也会觉得委屈,但是每当孩子们给我一点‘甜头’,我依然会为他们‘奋不顾身’!”林素雯爽朗地笑起来。

    她兴致勃勃地展示了她的“朋友圈”,满满的都是和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学生画的稚嫩的画、几句真诚的表白,都被她珍藏着。

    用爱与智慧,守护每一朵花开。“班上有个转学生,比较胆怯、自卑,我给了他较多的关注,比如经常请他站起来回答问题,并大力表扬他,慢慢地,他的眼睛有光了,人也自信了很多。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璞玉,经过打磨,可以散发独有的光芒。”林素雯娓娓道来。

    4年前参加教师招聘时,林素雯曾经经历过失利,但是她的意志没有动摇。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她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一名小学老师,为镇街教育奉献自己的青春。“我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为他们快乐成长点亮一盏明灯!”林素雯真诚地说。

    对于女儿选择在三尺讲台绽放美丽芳华,梁惠群无条件支持:“我能感觉到,女儿是真心热爱教师这份事业,每天很忙,但是她还是充满热情,充满干劲。这几年,她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教育教学比赛中获得了不少奖项。她能走我走过的路,延续我的教育理念,我很欣慰!”

    ★母女寄语

    妈妈的话:女儿,你是我的骄傲!希望你永远对教育保持热情,当一名有担当、有情怀、有温度的老师。

    女儿的话:妈妈,我永远以你为荣!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滕朝英 班滕凌波

    潜移默化 在三尺讲台上发光发热

    母女档案

    妈妈滕朝英:教龄37年,英语高级教师,江门一中退休教师,目前在广东省实验中学附属江门学校任教。

    女儿班滕凌波:现任棠下中学历史教师,2021年9月就职,是一位优秀的青年教师。

    从小被母亲的教育理念影响

    在班滕凌波眼中,从青丝到白发,母亲总是那个在教室里忙忙碌碌的背影。

    在滕朝英眼中,从幼童到成人,母女变“同行”,女儿一直都是那个让她骄傲的人。

    滕朝英和丈夫都是教师,在女儿的成长阶段,他们每天早出晚归,晚上回到家也经常要备课,陪伴女儿的时间并不多。“但女儿非常乖巧,我们在工作时,她总是坐在一旁拿起书本或报纸阅读,久而久之,培养出了良好的文学素养,这让我感到十分欣慰。”滕朝英回忆道。

    在班滕凌波的记忆里,母亲非常热爱教学工作,是很温和的人,很少严厉批评学生,主张通过多种方式开阔学生的眼界,让他们自己选择自己的方向。“每当成功引导一位学生实现进步,母亲都会无比兴奋,她总说,这就是作为教师的职业满足感,这种心态和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提及母亲对自己的影响,班滕凌波说道。

    班滕凌波特别提到:“在对我的教育上,母亲的教育理念同样起到十分正面的作用,我小学时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开窍得比较晚,但母亲从来没有表现出焦虑、着急,而是通过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引导,慢慢激发起我对数学的兴趣。”

    陪伴母亲回校工作、听母亲讲课,当母亲的小助手是班滕凌波童年记忆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女儿的成长轨迹几乎没有离开过校园,因此她对校园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大概是在初中时期,她就萌生了日后要留在校园,当一名教师的想法。”滕朝英说。

    母亲成了女儿的班主任

    2009年,班滕凌波考上江门一中,在校园里,她遇到了自己学习生涯中最特别的一位班主任——自己的母亲,滕朝英。

    在和母亲“同窗”的高中生涯里,班滕凌波有了更多的体会和感动。“在班上,母亲和同学们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为了让大家从生活实践中实现更全面、健康的成长,妈妈想尽各种办法把课堂从校内延伸至校外。”班滕凌波记得,母亲曾用两个月的时间,组织全班50多名同学分批到家里进行烹饪实践,每一次她都会亲自备菜,和大家一起烹饪,让大家在合作中敞开心扉交流,相互了解,自此以后,全班同学的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改变。

    2020年,已经研究生毕业的班滕凌波进入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任教,2021年,进入棠下中学任教至今,从女儿到“同行”身份的转换,让她更加意识到母亲的不易、教师工作的不易。平日里,班滕凌波工作上有什么疑惑,会习惯性打电话咨询妈妈。每次在家吃饭,母女俩总会不自觉地谈起学校工作,还把家庭聚会变成了教学讨论会。

    滕朝英已从江门一中退休两年多,由于热爱教学工作,她退休至今一直没有离开教育一线,目前在广东省实验中学附属江门学校任教。“虽然年龄不小了,但我仍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学校里的年轻教师相互取经,很有意义。”滕朝英说。

    “任教30多年,妈妈一直秉承‘活到老学到老’的准则投入工作,面对不同时期的教学改革,她从未退缩,总是干劲十足,敢于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革新。”受妈妈的影响,工作后的班滕凌波不论遇到任何挑战,都从未退缩。

    ★母女寄语

    妈妈的话:女儿,如今你如愿成为一名教师,这是我作为母亲感到最骄傲的事,只要坚守初心、全力以赴,相信你一定能在三尺讲台上拥有自己的一片天。

    女儿的话:妈妈,你是我人生的引路人,带我走上教师这个岗位,如今我真正体会到您过去的不易。您的工作精神,时刻鞭策着我严于律己,保持对教师职业的敬畏之心。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