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对话”梁任公——纪念梁启超先生21/2023-03-10/A04/31371678390021804.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拒绝“躺平”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3 年 3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拒绝“躺平”
——梁启超家教家风的现代启示
启超先生家乡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涌现出众多爱岗敬业的劳动模范。
笃学,是梁启超做人的一种态度。江门举行“开笔礼”,潜移默化让孩子们知书学礼。

    “他们兄弟姐妹之间,一生都是相互热爱,相互支持,他们深厚的感情和幽默的情趣,让我们晚辈倍感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与欢乐。”

    “我们这些梁家后辈也都以祖辈父辈为榜样,以静朴之心在各自岗位上努力拼搏,为国家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月23日,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纪念日当天,无论是梁再冰(梁启超孙女,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女儿)专门为在国家图书馆举行的纪念座谈活动准备的致辞稿,还是梁旋(梁启超孙女,梁思礼女儿)写下的文章《与祖父对话》,都是从心灵世界中流淌出来的文字,它们感人肺腑,体现了梁氏家教家风的代代相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梁启超先生现存于世的650多封家书中,有400多封是写给在海外求学的孩子们的。情真意切的书信往来当中,一个活泼、慈祥,循循善诱和言传身教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观其一生,他就像一个辛勤的园丁,耕耘劳作,心血浇灌,创出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家教传奇。其为父之道和家教家风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对话”梁任公系列前两期,分别聚焦了梁启超先生家教家风中的爱国主义、趣味主义。事实上,梁氏家教家风的内涵远不止这些。本期报道,我们跨时空“对话”梁任公,继续挖掘任公先生家教家风的主要特点和现代启示。

    1 关键词:敬业 “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 不二法门”

    江门日报:先生一生敬业,做学问一丝不苟。1928年秋天,您病情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仍未放弃写作。住院期间,为了撰写《辛稼轩年谱》,还在托人寻找有关材料,1400多万字的著述是您敬业的最好证明。当今社会,“躺平”一词蹿红社交网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嘲深感心累,只想躺平在地,不再热血沸腾、渴求成功了。请问您从始至终热爱工作的源泉是什么?

    梁启超:我认为,凡欲成就一事业者,必然责任心与兴味心两者俱备。“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所谓“敬业”便是责任心,全力以赴、专心致志、实实在在,把事情做得圆满。“乐业”即有趣、在劳作中找出快乐,自己的职业乐于做下去。志向高远,而又能够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而又能不避繁冗琐碎,在事业上磨炼自己,发扬一种韧性而低调的理想主义,这才是我所激赏的人格与精神。

    江门日报:您这种职业伦理和岗位精神,对今天的中国社会不乏启示意义。近一两年,研究生毕业去当保姆的事件在现代互联网传得沸沸扬扬。更久之前,某地本科生应征环卫工,只因有编制,也曾引起热议。前几年,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学生街头卖猪肉,也让人们议论纷纷。对于这种现象,您怎么看?

    梁启超:俗语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天底下各行各业,总得有人去做。这个时候,就业和择业,也许有高下之分,但从事理来看,是没有高下的。当总统和拉黄包车从性质而言,是没有高下的。无论是当总统,还是拉黄包车,能实实在在地把当总统和拉黄包车当作一件正经事去做,那就是可敬的。

    江门日报:世俗的观点深入人心,形成刻板印象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时代在发展在变化,现今的保姆和以往大家所认为的保姆,在工作内容上已截然不同。现在的保姆所做的事,包含了管理家务、儿童早教、作业辅导、均衡搭配膳食营养等。这样的工作性质,绝非以往保姆可比。

    梁启超:所以,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己的才华和能力,选定一件事去做。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正因如此,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对于家长而言,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努力成为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对于孩子而言,要从家务劳动、学校劳动做起,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不断提高劳动技能。

    江门日报:历史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乐章,在不懈奋斗中奏响。过去五年,您的家乡江门推评全国、省、市劳模和先进集体228人(个);组织劳模宣传宣讲活动240场次,吸引近6万名职工参与。刚闭幕的江门市工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提出,未来五年,江门要开展职工建功立业行动,进一步团结动员全市广大职工主动投身侨都高质量发展主战场。

    梁启超:幸甚至哉!如果以至诚之心去发现、培育、尽情施展天赋良能,将终身受用不尽。特别是当一个人将自己之所长淋漓发挥并与他人所长合并共生,共同强固国家、补助社会时,个人就可以感到更圆满的生存意义。期待后人在建设家乡江门的过程中,能够有机地把“敬业、乐业、勤业、精业”结合起来,专心致志以敬其业,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薪火相传中华优秀传统,把我们共同的家园建设得更好!

    2 关键词:仁爱 “主动和孩子们做朋友”

    江门日报:从您给孩子的家书中,我们看到,您称呼大女儿思顺为“大宝贝”,二女儿思庄为“小宝贝”,思成与思永为“那两个不怎么宝贝的小乖乖”,称呼最小的儿子思礼为“老白鼻(老男孩)”。可见,您是一个非常有爱心、有童心、有激情的人,对子女的热爱溢于言表,表现得非常热烈。

    梁启超:我给儿女们的信,比他们给我的信多很多,我曾在信中对他们说:“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感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我在信中常常称呼他们为“baby”(宝贝),如同亲密朋友之间的谈心,还不时夹杂诙谐戏谑,就像孩子们之间开玩笑。这是因为,我主动将平等、自由等理念引入家庭。

    江门日报:先生的教育理念非常先进。作为父亲,您给孩子们写信,与他们谈学习、交友、恋爱、生活、政事等等,信中没有道德说教,只有循循善诱,每一封信都体现您的仁爱,很值得今天的家长学习借鉴。当今社会,不少家庭教育理念依然受传统因素影响而没能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和滞后性,家长和孩子存在不少代沟。对此,您怎么看?

    梁启超:作为家长要摆正自身的位置,要明确家长与子女之间是相互平等的。我教育孩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主动和孩子们做朋友。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要采用启发、引导式的教育,采用民主教育方式来培养子女独立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培养子女的独立进取精神。

    绝对的权威性,尊卑分明的家庭教育理念下,家长与子女之间完全是上下、从属关系,父母的想法就是绝对的命令,子女必须坚决地服从。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子女没有相应的自由、平等和人格可言,这不仅会影响子女的发展,更会对社会的未来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江门日报: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在中学阶段开始变得叛逆,难以管束。对此,您有哪些建议?

    梁启超:青春期的基本特征是摆脱控制,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权利。这个阶段父母能够做的,应由权威型转变成为民主型,由指导者逐步转型成为孩子成长的守望者,尽可能让孩子亲自决策、自食其力,成为具有独立思想的人。

    江门日报:您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面,最注重什么呢?

    梁启超:我们梁氏家族最大的教育特点莫过于言传身教。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子女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以润物无声的方式熏陶子女,感染子女。家庭教育中,父母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口头说教上,而应该将重点放在以身示教上,发挥家长的标榜作用。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于子女们的影响不在一时半刻,而是一个终身化的过程,其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3 关键词:勤俭

    “主张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调和”

    江门日报:梁家曾世居新会茶坑村,以农为业,直到您祖父梁维清这一代,才开始半耕半读,后获得秀才功名。您很敬重您的祖父,既得益于祖父的教诲和感化,又将这种言传身教的传统延续到下一代。您认为,祖父给予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梁启超:我常常对孩子们说,我们梁家是寒士家风出身,总不要坏了自己家门本色。这是从我的祖父梁维清那里传下来的。他以农耕为业,又肆志于学,过着“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农者半为儒”的贫寒生活,养成了勤俭、朴素、务实、好学的风气,并以此约束、教训后辈子孙。我祖父还是心学大师陈白沙的信奉者,把儒家的道德伦理“忠、孝、节、义”看得很重,以宋明儒义理名节之教贻后昆。此外,我一生以爱国、救国为立身之本,最初就来自祖父的教诲和熏陶。

    江门日报:可以说,您及子女在学业上、事业上的成就,都是你们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结果。民国初年,梁氏家族已经跻身于上层社会,但您却时刻以“寒士家风”要求子女,这其中的“寒士”并非穷苦之意,而是一种节俭、勤奋、上进的精神。不管家庭生活境况如何,您一直发扬“寒士家风”的原因是什么呢?

    梁启超:我向来主张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相互调和,其中以注重精神生活为主。我认为,人在不断的奋斗中,生活条件会越来越好,财富和地位也都会随之而有所提升。然而优越的生活环境和物质环境容易使人丧失斗志,得意忘形,此时距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因此,我得知女儿思顺抱怨国外的生活条件艰苦时,便告诫她说:“你和希哲都是寒士家风出身,总不要坏了自己家本色,才能给孩子们以磨炼人格的机会。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

    江门日报:从您子女的成就上不难看出,他们对您的人格、思想以及学术方面都有着相当的继承。梁思礼院士在美国留学正是这样做的,他经过自己的艰苦努力,获得全额奖学金和生活津贴;在课余时间还坚持到餐厅当洗碗工,到游泳池当救生员,到工厂当工人。

    梁启超:甚感欣慰!我以传统的“内圣外王”思想为基础,在家庭教育中将自身的人格修养放在首位,强调将人格修养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正是希望以此教育子女们使之不断成长。

    江门日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国许多家庭的物质条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走上“快车道”,孩子从小就有机会接触电子“红包”、网络“打赏”等,由此产生支配金钱的欲望和渴求,若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将带来许多不正当行为。对此,您有哪些建议?

    梁启超: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要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引导孩子牢固树立勤俭节约理念。在不影响学习和身体的前提下,提倡勤工俭学,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可以增加收入补贴家用;家庭经济宽裕的学生也可以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增长见识、丰富阅历。

    4 关键词:笃学 “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循环交互”

    江门日报:您不仅自己专心好学,还不断鼓励指导孩子们战胜学业上的困难、继续前进。在为学方面,您曾告诫子女:“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循环交互着用。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猛火熬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

    梁启超:是的。笃学,是我们梁家最基础的一种做人的态度和追求,也是传统伦理道德的最基本原则之一。“人生百年,立于幼学”,着眼长远,我要求每个成员必须从幼教开始,至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乃至以后的职业,都要毫不放松地抓好学习。至于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则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我着重抓家教,除了亲自上课,还有外教上门讲授,在家里还设实验室学“数理化”;孩子们长大后到国外留学,仍指导他们选择学科、专业,接受西方教育,扩大学术境界,努力中西兼通。在教育实施中,既有整体要求,又有个别指导。

    江门日报:以前,人们主要通过书信交流信息、传递感情,如今已经研发出了手机。借助手机,两个相距千里的人可以对话,甚至“见面”。同时,人们只要轻轻按下手机上的按钮就可以访问世界各地的信息。孩子们也可以通过手机对外交流、玩耍以及获取碎片化的信息。因此,不少孩子产生了“手机依赖症”,家长担心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但是限制孩子对手机的使用,又担心会适得其反,孩子可能会展现出强烈的叛逆心理,同时也担心他们会因此出现和身边人“脱节”等情况。对于孩子手机的使用,您如何看待?

    梁启超:对于孩子的“问题行为”,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我相信,在未来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智商、情商几无差距,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最重要的因素则更多产生于自律。

    孩子最需要学会的自律应该是学会管理时间,特别要学会拒绝诱惑。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诱惑会无情地撕毁孩子们的时间、专注和坚持,最终偷走的是孩子的年华、目标和理想。建议每天给孩子规定一个固定的、可控的、不长的玩耍时间,其他时间引导他们到书香里去品味大千世界、对话全球伟人、徜徉历史长河。

    在嘈杂、“内卷”的功利场上无奈挣扎的年轻人,要从解救精神饥荒入手,多读些好书,借鉴、品味前人的经验,尝试去静心发现自己的天赋良能,尝试走一走“尽性之路”。一旦走上有益于身心的“尽性之路”,就一定会发现,“尽性”的人生要有趣、快乐、踏实得多。

    江门日报:先生是近现代历史的见证者,许多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都与您有过很深的交往。在古今政治家中,您最欣赏的人是谁?为什么?

    梁启超:算来应该是曾文正公吧。我很敬佩他的道德学问,常常读他的书,用以自省。我平生最欣赏他的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并以此作为我做事、做人、做学问的基本原则。我们做事,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多少有点贡献。

    【启超后人分享家风故事】

    “家风是在 潜移默化中形成的”

    梁红女士是梁启超先生的孙女,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思礼的女儿。她告诉记者,爷爷梁启超最重要的教育理论就是育人,做学问也好,做事情也好,首先是做人。细细品味梁启超先生给孩子的家书,没有疾言厉色的训斥,没有居高临下的口气,更没有顽固不化的面孔,反而处处渗透着炽热的情感,展露出深深的父爱。

    这种教育方式给予梁红女士最深刻的体会就是平等关爱、身教重于言教以及趣味学习。“爷爷给子女们营造了一个平等的家庭氛围,他不以家长自居,而是跟孩子们做朋友,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尊重孩子们事业上的选择,以朋友身份去引导孩子们。家里的传统就是身教重于言教,他一般不会很严肃地说教,而是自己先做好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子女就会自然地模仿,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学习,向榜样学习。他主张趣味学习、趣味工作,在学习和工作中寻找趣味,自然就会产生满足感。我认为家风都是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她说。

    梁忆冰女士是梁启超先生的孙女,著名经济学家梁思达的女儿。她回忆道,自己出生于抗战时期重庆郊区的一个防空洞。那时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梁氏大家庭里总是欢声笑语,氛围总是欢乐、和睦的。小时候她非常喜欢听父亲、祖母讲爷爷梁启超如何求学、爱国的故事。“我们从父辈的故事里,学习他们处理事情的方式,学习如何待人。长大了通过阅读梁启超爷爷的文章,了解他的一些活动,体会他对后辈的教诲与希望。我们也有责任为下一代作表率。”梁忆冰说。

    策划/黄创快 谢敏

    统筹/曹乃付 王鼎强 黎禹君

    采写/黎禹君

    摄影/黎禹君 资料图片

    文史与学术顾问/李翠叶 李丹 邓文华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