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对话”梁任公——纪念梁启超先生21/2023-03-17/A05/36411678994561561.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广民智,振民气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3 年 3 月 1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广民智,振民气
——梁启超新闻思想对当代传播事业的启示
梁启超1900年在《清议报》上发表的《中国魂》系列文章之一。
江门以媒体融合为抓手,传播效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大提升。图为江门日报社在开展直播活动。

    互联网时代,各种自媒体人、网络大V叱咤风云。可是,你知道中国自媒体第一人是谁吗?这个人,就是新会人梁启超!遥想当年,他是名副其实的“新媒体”大咖。

    作为江门新会籍首屈一指的名报人、名记者,从1895年到1922年,梁启超办报活动时间长达27年,他亲自创办和主持报刊11份,支持和指导报刊6份,拟办而未办成的报刊有8份,跟他有关系的报刊多达30份。因此,他被公认为“近代中国报界之巨子”。

    他的成功绝非偶然。当时,尽管有几百家报纸模仿、学习梁启超,但始终没有人能超越作为原创首发的他。梁启超曾回忆说:“鄙人二十年来固以报馆为生涯,且自今以往,尤愿终身不离报馆之生涯者也。”追溯历史,“耳目喉舌论”“舆论观”“党报理论”“报刊使命”等重要的新闻理论和新闻思想源自梁启超先生,如今,依然是当代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指南。

    本期报道聚焦“新闻事业”,跨时空“对话”梁任公,讲述先生的新闻思想和中国式新闻传播故事。

    策划/黄创快 谢敏

    统筹/曹乃付 王鼎强 黎禹君

    文/江门日报记者 王鼎强 冯瑶君 宁园

    图/江门日报记者 赵焕明 资料图片

    文史与学术顾问/李丹

    1

    报刊的作用——有助耳目喉舌之用

    江门日报:先生以“舆论救国”为理想,把报刊宣传纳入政治活动轨道,以忘我精神娴熟地运用“浸润式”手法进行新民宣传,以如椽之笔发出时代最强音,引领救亡图存和思想启蒙的时代潮流。您的办报思想是我国党报理论的主要渊源之一。其中,“喉舌论”一直沿袭为我国的党报理论,能否说说您当时是如何提出“喉舌论”的?

    梁启超:从1895年创办《中外纪闻》到1922年《改造》停刊,我坚持参与办报活动27年,主要是看到了“舆论”的重要性。

    《中外纪闻》初时每期印3000份,其中1000份送朝士,不收报费。当时,“朝士乃日闻所不闻,识议一变焉”,我从中看到报纸的“耳目喉舌”作用,深感振奋!

    我明确提出“耳目喉舌”一说,是发表于1896年8月《时务报》的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我在其中提出:“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起天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时务报》“耳目喉舌”成效明显,发刊不到半年,迅即销行7000余份,最多时达到1.7万份,“举国趋之,如饮狂泉”,一跃而为全国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报刊。在《时务报》发行的两年里,我们宣传了废科举、办学校、开民智、育人才、设议院、伸民权以及进行商战、保护关税等救亡图存主张,受到百姓的欢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进一步推动了变法维新的开展。

    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饱受列强欺凌,如要走上富强民主的道路,我认为需发挥报纸的“耳目喉舌”作用,“去塞求通”,增加受众的知识、开阔百姓的眼界,提高国民整体的文化和思想素质。

    江门日报:您提出报刊的“耳目喉舌”作用,对全国尤其是您的家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载,从清末民初至今,您的家乡江门五邑曾出版报纸逾170种、设通讯社16间,报刊数量曾位居全省第二;中国第一份侨刊《新宁杂志》诞生于此,且历年来侨刊数量占全省总数的半数以上。这些报刊,在传播新思想、革命理论、抗日救援、解放战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梁启超:是的,这就是我坚持办报27年的原因。当年,我为协助康有为先生发动“公车上书”,主办《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宣传变法维新;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辛亥革命后回国,1912年在天津创办《庸言》,1915年主办上海的《大中华》杂志。

    在我办的众多报刊中,不同时期,宗旨不一。比如,《时务报》的宗旨是“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国风报》则以“忠告政府,指导国民,灌输世界之常识,造就健全之舆论”为宗旨;《改造》的宗旨是“从学术思想上谋根本之改造,以为将来新中国的基础”。总之,我办报的宗旨是广民智、振民气,争取中国的独立富强。

    2

    报馆的天职——在指导社会、矫正社会

    江门日报:您是活跃的报刊活动家、杰出的新闻理论集大成者,既继承了王韬、郑观应等人的论述,也借鉴了西方近代新闻理论,还总结了办报实践的经验。目前,新闻界依然认为,您的新闻理论是我国近代新闻史上相对系统、完整的。请问您办报的原则是什么呢?

    梁启超:我认为,办好报刊的原则主要有四:一是“宗旨定而高”,意即办报必须要有明确宗旨,“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二是“思想新而正”,要将以往错误旧思想“摧陷廓清”,进而改变人们认知。因为“报馆之著述,贵在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若所讲都是些尽人皆知的东西,则与其阅报,不如坐禅;若只是拾取前人的牙慧,则与其阅报,不如看戏”;三是“材料富而当”,就是一份好报刊要对全世界各方面知识无一不载的同时,做到“既使读者省去无谓之目力,阅一字得一字之益,又不至有所遗漏和缺陷”;四是“报事确而速”,就是说报刊“知今”最是要紧,所报导的消息须确有其事,且“是新闻而非旧闻”。此外,报馆的天职“在指导社会、矫正社会,而万不容玩弄社会、逢迎社会”。

    江门日报: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关于确定“记者节”具体日期的请示》,同意将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的成立日11月8日定为记者节。很多学者认为,“记者”一词最早出现在您创办的《清议报》中。

    世界第一份中文日报创始人司徒源,近代中国人自办中文日报创始人伍廷芳,早期全美最大的中文报纸创始人伍盘照,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报业第一人陈少白,人民军队第一个专职新闻摄影记者沙飞,无产阶级革命家、文坛名家吴有恒,曾任中共中央三大媒体“第一把手”的媒体泰斗吴冷西,以及广东媒体楷模许实、谭文瑞、黄景仁、陈锡添,都是出自江门,江门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名记者、名报人之乡。

    请问,您认为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梁启超:关于记者的职业道德,我在《国风报叙例》中,阐述了办报的“五本”“八德”。

    “五本”:“一曰常识”,应当具备丰富的知识;“二曰真诚”,要以真诚的态度发表意见;“三曰直道”,必须不畏强权;“四曰公心”,不能怀有党派偏见;“五曰节制”,不要狂热炒作。

    “八德”:“一曰忠告”,无论对政府还是国民,都不能偏袒;“二曰向导”,政府、国民兼而俱之;“三曰浸润”,以和风细雨的方式宣传;“四曰强聒”,不能因为对象一时不能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放弃;“五曰见大”,新闻舆论的对象要有所选择,分清先后主次;“六曰主一”,形式可多样,但要围绕一大主旨;“七曰旁通”,广泛收集各种资料,帮助民众形成正确的判断;“八曰下逮”,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便于受众接受。

    我认为,新闻工作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努力营造健全的舆论氛围。报刊是国民的“响导”,所以“为响导者,必先自识途至熟,择途至精,然后有以导人”。此外,报刊代表民意,若舆论稍有不当,便会影响国家、影响政府。舆论可贵,但健全的舆论更加可贵。何谓健全的舆论?是指“多数人之意思结合,而有统一性继续性”的舆论,“非多数意思结合”。

    江门日报:您把社会调查和专题评论紧密结合,做了大量文章,以唤起民族觉醒。新时代背景下,宣传思想战线也有了新要求: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可以说,您的新闻思想对我们有着启蒙意义。

    梁启超:倍感欣慰!从救亡图存的时代思潮出发,我于1902年初提出“调查为当务之急”,把社会调查看作实现国家发展的基本途径。《新民丛报》在五年间刊登了《本邦铁路之调查》《中国历史上人口之统计》《中国各省物产调查录》《本邦电信之调查》《调查贵州苗族之情形》等社会调查文章,内容涉及交通、商业、殖民、物产、矿产、人口、民族等诸多方面,希望促进和加深国民对国家的了解,同时也为国家振兴实业、人口普查、发展教育奠定基础。

    希望新闻记者练就新闻工作中的“十八般武艺”,做好人民信赖的知音,更好地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讲述感人肺腑的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自觉担负起新闻记者的光荣使命。

    3

    报刊使命——不同时期肩负的使命不同

    江门日报:后辈必将不负您的嘱托,为新闻理想、新闻事业而努力奋斗。说到使命,您认为报刊肩负着怎样的使命?

    梁启超:我办报27年,“固以报馆为生涯”,办报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救国,报刊就是我的斗争工具。毋庸讳言,报刊有其“党性”。

    我的办报思想并非一成不变,我认为,报刊在不同的时期,肩负的使命应有不同。

    江门日报:先生所言极是。当今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当下,全省广大新闻工作者正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引导干部群众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同时,认真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把握方向、守正创新,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生动鲜活地讲好新时代新征程中国故事、广东故事。

    梁启超:妙哉!不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怎样的期许?我的家乡江门在讲好中国故事、广东故事、江门故事方面,有哪些思路和举措?

    江门日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近年来,江门以媒体打造策划、制作、分发之“厂”,依托侨务资源打造宣传、推广、传播之“店”,以“前店后厂”模式打造具有侨都特色的海外传播体系,宣传格局实现从瞩目湾区到远播海外。

    “前店后厂”的国际传播机制是指依托江门特有的华侨基因与人文资源,与前端海外媒体、华侨华人合作,激活面向海外受众对外传播渠道,打造宣传、推广、传播之“店”,于后端设立优化提升各级媒体信息产能,打造策划、制作、分发之“厂”,以“前店后厂”模式构建一体化信息传播平台,形成战略团队谋划、对外传播工作室统筹并制作分发、海外媒体联盟分级采用、公域私域空间平台同频共振的传播格局,以侨乡之力呈现并传播中国倡议、中国主张、中国智慧。2021年以来,江门市委宣传部大力实施“前店后厂”的国际传播机制,新闻报道量质齐升,海外传播声势浩大,主题宣传爆款频出,取得显著成效。

    如今,“前店后厂”的国际传播机制荣获第九届“粤治——治理现代化”优秀案例。

    4

    办报最终目的——广民智,振民气

    梁启超:回顾我的办报历程,做“新民”文章实属不易。我旁征博引,把新的政治思想、近代世界知识引入报章,还推出“学说”专栏,再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真实情景,将中外时局变化及时传递给民众,旨在为国民建立一个可以随时随地开阔视野、汲取精神养料、了解国家时政动态的社会大学堂,解决社会上无力就学却又渴求新知的贫民的求学难题。

    时代所向,大势所趋,现在的宣传手段想必已经多样化了。

    江门日报:先生对办报孜孜以求,报国之心矢志不渝,实在令我们敬佩。是的,我们的新闻事业已进入“融媒体”时代,依据媒介属性进行信息传播。简单说,就是以多种媒体形态,如视频、音频、文字、图片在报纸、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不同媒介传播。通过资源整合互补,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任何人能在任何时间、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

    近两年,江门以媒体融合为抓手,传播效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大提升。2021年,江门挂牌设立“江门市新闻发布厅”,建立“线上+线下”新闻发布模式,江门新闻发布工作连续两年获评全省优秀;“‘侨批中的党史’融媒体产品助推党史学习教育”项目荣获“粤治—治理现代化”2020—2021年度优秀案例,江门发布微信公众号荣获“2021政务新媒体年度影响力微信订阅号(地市级)”称号,位居10强中第4名。

    梁启超:这真令人神往。想当年,《中外纪闻》每期印3000份,已令“朝士乃日闻所不闻,识议一变”。若当年有“融媒体”,影响必将更大。

    江门日报:前段时间,您的家乡江门召开每年一度的人民政治生活大事——江门两会,包括本报在内的省、市媒体聚焦江门,充分发挥融媒体传播优势,创新理念、创新手段、创新技术,综合运用直播、图解、海报、微视频、H5等多种形式,对大会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现场直播、深入报道。

    海内外关心家乡江门发展的读者,通过电视、电脑和手机端第一间收看、收听了大会全过程,对江门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奋力打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综合实践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侨都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的目标要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

    梁启超:幸甚至哉!我一生办报,最终目的就是“广民智,振民气”,争取中国的独立富强。诚盼众多媒体能“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作为报刊的最高宗旨,增强媒体担当,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凝聚共识、鼓舞斗志,为我的家乡江门高质量发展鼓与呼。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