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理论专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高质量发展的江门担当与突破
为广东省高质量发展贡献江门力量
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开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3 月 1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广东省高质量发展贡献江门力量

    制造强,则经济强。江门市具备底蕴深厚的制造业实力,加之香港、澳门两大“世界超级联系人”,传统制造业正阔步迈向“工业4.0”时代。

    兔年首个工作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吹响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新一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战场之一,江门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为广东省高质量发展贡献江门力量。

    尽管面临全球疫情反复、逆全球化加剧、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等多重挑战和考验,2022年江门市实现了平稳发展,GDP增速排名全省第二,取得建市以来最好排位,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省平均水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国家于2月6日全面恢复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加上江门雄厚的制造业基础、较强的土地承载力,为江门携手推进横琴、前海、南沙三个平台产业适度多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港澳融合”工程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前所未有的机遇。

    制造强,则经济强。江门市具备底蕴深厚的制造业实力,加之香港、澳门两大“世界超级联系人”,传统制造业正阔步迈向“工业4.0”时代。新起点开启新征程,新征程推动江门在广东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担当。

    一、组建大湾区(珠西)先进装备制造技术转移中心

    第一,组建大湾区(珠西)先进装备制造技术转移中心,提升现有技术转移综合服务功能,强化功能整合与协作,扩展技术转移中心的服务链。围绕先进制造业科技成果项目,提供技术的权威鉴定评估、专利申请、谈判协助、合作研发、效果评估等一系列服务,加强对技术转化过程的实时跟踪和评价。第二,支持港澳或国际先进装备制造业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和创新创业专业服务机构落户江门,为引进国际创新企业、创业团队和人才等高端创新资源提供服务,加速江门市国际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把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引进来”。第三,加大对初创中介机构培训服务与经费支持力度,建议政府根据其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及质量给予运行补助。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与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延伸服务对象,拓展技术研究的创新链。

    二、打造先进装备制造“明星”经纪人

    第一,切实强化技术经纪人的利益保障,创新分配机制,制定技术转移收益分配向做出显著贡献的技术经纪人员倾斜的政策。第二,加大力度打造先进装备制造“明星”经纪人,发挥行业示范引领作用。重点面向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留学归国人才等群体,广纳优秀人才从事技术转移服务工作。第三,搭建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强化与港澳知名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机构的交流协作,形成由高水平外聘专家、资深行业顾问等组成的优秀队伍,并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推进国际技术转移和国际人才交流工作予以奖励。

    三、推进高校、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一,以权属改革为契机,推进高校、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构建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参照2020年颁布的《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方案》,明确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应按合同约定的转化义务、转化期限,以及后续按照产权比例承担专利维护费、收益分配、资源补偿等责任。争取国家支持尝试赋予科研人员长期使用权,赋权时间不低于10年,可由科研人员独占或者与其他单位共同实施转化。第二,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在江门建立中试基地,加强实体组织经营运作,完善资源配置,在推进中试研发进程中持续稳固资金、装备、人力、技术等资源供应,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四、开发去中心化的技术成果交易联盟链

    江门可开发去中心化的技术成果交易联盟链。当前,区块链在技术交易市场应用已有很多成功先例。譬如,美国国家技术转移中心(NTTC)等共建全球技术成果交易区块链平台。建议江门推动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香港技术交易所、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广东网上技术市场、科易网等单位组建联盟,共同搭建技术成果交易区块链孵化平台,倡导技术的共建共享。同时,江门可率先探索技术成果交易区块链平台运行的激励机制,降低联盟节点存储成本,推动技术成果区块链交易平台的高效运行。

    (李军,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后;林命彬,作者系高级工程师、博士,江门市发展改革局科长)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