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政务
上一版3  4下一版  
江海区将高质量发展“施工图”转化为“实景图”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3 年 3 月 2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江海路径”
江海区将高质量发展“施工图”转化为“实景图”

外海街道发挥制造业主阵地优势,培育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礼乐街道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更加协调。
江南街道加快推动“优二强三”,构建“总部+商贸”发展格局。
江海企业生产线一派繁忙景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对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战略部署。

    我省全面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印发了《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提出,大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高水平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绘蓝图、定目标、出考题、找答案。围绕“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江海区第一时间出台《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江海区街道竞标争先全力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街道争先实施方案》),在新起点上更好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赛龙夺锦,比学赶超。赛的是一往无前的决心、干劲,比的是勇挑大梁的胆识和能力。在全省、全市大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背景下,江海区如何将高质量发展“施工图”转化为“实景图”?今后怎么干?从江海区委、区政府重磅发布的两个实施方案中,我们找到了江海区探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江海路径”。

    文/何榕 李文俊

    图/邱昱 李雨溪 陈婵

    定下新目标

    高质量发展,蓝图绘就

    县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如今,江海区通过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实施方案》定下新目标,吹响冲锋号:到2025年,以制造业当家夯实实体经济,奋力打造千亿园区,国家高新区排名进入前50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完善,街道特色发展、错位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乡村振兴取得新的成效。

    新目标绘就新蓝图,引领新路径。

    打开江海地图,在约1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3个街道、26个社区、36个行政村星罗棋布。由于交通区位、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等差异,江海区各街道的发展基础不尽相同,各村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

    《街道争先实施方案》瞄准江海区经济的薄弱环节,精准把脉、对症施治,把区的优势、街道的特点、村的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县域振兴进一步分解至“区—街道—村”的层面。江海区坚持立足各街道发展基础,盘活资源,探索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谋划打造“外海制造”、礼乐“农业+工业”双擎驱动、江南“总部+商贸”的发展格局,打造多个有活力的区域经济发展小中心,推动街道高质量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谋在前,干在先。

    “我们成立了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指挥部,定期研究重大问题,同时建立常态化运作机制,任务清单化,明确部门责任,实行闭环管理。”江海区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指挥部指导下,各街道迅速成立工作专班,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协调推进重大事项。

    明确发展目标、拟定任务分解、细化考核指标……江海区细化制定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目标导向与过程管理相结合考核评价机制。横向到边,把村与村、街道与街道连成一体;纵向到底,把区、街道、村连成一体,构建出区、街道、村三级高质量协调发展的新平台。

    蓝图绘就千般景,奋楫扬帆万里程。以初心为笔、使命为墨,江海区正奋力将一幅城乡区域发展平衡、共同富裕的美好“施工图”转化为“实景图”。

    坚持制造业当家

    高质量发展,底气十足

    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是我市唯一国家高新区,坚持制造业当家是其底色,也是其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底气。

    多年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坚持工业立区、制造业强区战略不动摇,如今形成了“1+3+2”战略性产业集群,跻身安全应急产业“国家队”,取得了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全市第一、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全市第一等一系列傲人成绩。

    为稳固高质量发展根基,《实施方案》将目标具体细化到可量化的数据指标:力争至2025年,打造2个超300亿元产业集群、1个超200亿元产业集群、1个超150亿元产业集群;力争2023年至2025年,实现年均引进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55个、1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0个,在引进50亿元乃至100亿元项目上取得突破;力争2023年完成工业投资100亿元以上,至2025年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实施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综合类)示范基地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力争两年内完成……一个个目标和数字振奋人心,充分显示出江海区坚持制造业当家的底气、奋勇争先的信心。

    说干就干,江海区拿出诚意满满的补贴政策挺起制造业当家脊梁: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对购置生产、研发设备的工业企业,最高给予5000万元奖励;对重大科研成果和高端应用技术项目在该区转化落地的,给予最高3000万元的奖励;聚焦产业链招商,对新引进产业项目按照固定资产投资额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对总部经济企业和重大项目给予政策支持……

    以高质量服务促进企业高质量成长,从而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直以来,江海区坚持全区“一盘棋”,以最大的热情、最大的诚意、最大的能力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全过程优质服务保障,为企业发展“把脉问诊”“开方施策”。

    《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加强工业项目“招、落、投、服”全链条管理,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和监管机制;要加快推进中国(江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示范园区建设,推动江海跨境电商创新发展;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项目容缺制、承诺制管理,推进“拿地即动工”审批改革,提高行政效率;要持续优化实施“法+侨”“检+侨”“司+侨”“税+侨”等涉侨服务模式,深化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江门巡回审判法庭建设,推进涉侨纠纷远程在线化解,全力打造涉侨商事纠纷化解优选地。

    比学赶超

    高质量发展,奋楫争先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中流击水,勇进者胜。

    对于江海区产业发展而言,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实现产业空间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匹配。对此,《实施方案》拓展思路,提出深化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完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攻坚拓展连片产业空间、推进低效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四大举措,突破性地进行了通盘考量,统筹性地拿出了覆盖江海区各类产业空间利用形式的解决方案,让空间匹配更合理高效,让有限的产业空间发挥最大效能。

    县域振兴不能仅限于县域本身。江海区以更大的视野进行谋划,主动深化与广州、深圳的产业协作、园区共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需求,突出县域经济个性和异质性,奋力打造“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深度分工合作示范区。

    同时,《实施方案》提出要实施打造产业空间三年行动计划,用活用好“工改工”政策,推进工业用地和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鼓励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对符合政策的“工改工”和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项目,实施提升开发强度、调整使用年限、产业分割转让等系列工作措施。针对如何推动村与村的高质量发展,江海区大力支持村级工业用地升级改造和开发,对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项目建设期间予以3元/平方米/月的租金补助,制定村级自留用地和升级改造用地开发规范,创新开发模式,提升村级用地产业承载力和质量效益。

    园区规划为发展腾出空间,科技创新为发展点燃引擎。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等六大国家级创新平台,近年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创新主体不断壮大。2022年,江门国家高新区在全国综合排名跃升2位,排在第53位。当下,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正积极推动做实“一区多园”管理机制,集聚高端优质创新资源。

    如何在创新驱动的赛道上实现比学赶超?《实施方案》分解任务、细化目标,为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动力,以科技引领加快推进高新区争先进位,深入实施江门高新区争创全国50强三年行动计划。

    “我们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购买科技成果在江海区转化,最高给予100万元补助,实施‘揭榜挂帅’推动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江海区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还不断强化科创平台支撑,加强与国创中心、航天科工等对接合作,持续推进社会智慧治理孵化器、加速器建设,遴选一批优质生态企业构建产业化联盟,对进驻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平台的项目,在项目落户、研发投入、项目建设、增资扩产、生产经营、融资发展等方面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错位发展

    高质量发展,时不我待

    产业兴县、强县富民,让县域进一步强起来、富起来、旺起来。江海区各街道时不我待,在不同赛道上争先进位,实现错位发展。

    县域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是关键,也就是要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近年来,江海区各街道在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方面做出了成绩,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外海街道发挥制造业发展主阵地的优势,培育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把“外海制造”打造成为全市标杆,在推动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的过程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力争到2025年,工业投资年均增速达20%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达700亿元,专精特新企业数达110家。

    ——礼乐街道聚焦“农业+工业”双擎驱动,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打造农业文旅品牌,拓展产业空间,全力推进土地征收,优化产业布局,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更加协调。力争到202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1%以上,农林牧渔总产值年均增速达8%。

    ——江南街道加快推动“优二强三”,构建“总部+商贸”发展格局,加快三旧改造,提升城市品质,发展城市经济,壮大商贸物流、餐饮娱乐、文旅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力争到2025年,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限额以上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以上。

    从《街道争先实施方案》来看,县域振兴进一步分解至“区—街道—村”的层面,将大大提升乡村振兴的规模和效率。各街道、村(社区)聚焦高质量发展,明确目标,相继行动:外海街道重点招引安全应急、前沿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项目;礼乐街道重点招引高端装备制造、健康食品产业和农业生态文旅项目;江南街道重点招引现代服务业项目,推动生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

    此外,聚焦高质量发展,江海区各街道发挥各自特色,立下“军令状”。

    外海街道发挥制造业发展主阵地的优势,力争2025年研发经费投入21亿元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110家。推动村级留用地盘活和工业园升级改造,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强化村级园区规范管理,深入实施城中村治理,优化园区服务功能,培育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升高质量发展辐射带动力。至2025年底全面完成17号地村级留用地开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3.8亿元以上。

    礼乐街道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抢抓礼乐主灌河“羽林春秋”风貌带、都市农业生态公园建设契机,开发更多精品农业文旅品牌,支持特色餐饮业发展,建设绿美礼乐。强化产业空间拓展,优化工业项目布局,争当产业发展生力军。力争到2025年土地征收整备面积超533万平方米。

    江南街道建设城市品质提升示范区,加快引入服务业企业,推动滘头工业园升级改造,提升企业质量和效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推动油湾片区“三旧”改造,提升城市品质,提高人口聚集能力,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壮大商贸物流、餐饮娱乐、文旅休闲等现代服务业,促进老城区焕发新活力。力争到2025年油湾片区“三旧”改造启动率达30%。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