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政务
上一版3  4下一版  
筑梦三十年 辉煌新开平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3 年 3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撤县设市30年来,开平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0.2%,3次入选“全国百强县(市)”
筑梦三十年 辉煌新开平

江门中微子实验室。
开平市第一中学。

    30年,之于浩荡历史,只是短短一瞬间;30年,之于一座城市,却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沧桑巨变。

    今天是开平撤县设市30周年的日子。199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开平县,设立开平市(县级)。1993年3月28日,开平市隆重举行庆祝撤县设市暨38项工程庆典大会。由此,地处江门五邑的中心位置,濒临南海、毗邻港澳的这颗南国明珠,拉开了经济社会事业腾飞的序幕。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从1993年到2023年,30年发展变迁,开平市在探索、奋进中凝聚了太多的过往与回忆、光荣与梦想。

    30年砥砺前行,开平总人口75万人,旅居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103万人,分布在90个国家和地区,他们敢闯敢干、接续奋进,为建设家乡凝聚了排山倒海的发展合力。

    30年扬帆奋进,开平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建筑之乡、文化艺术之乡、碉楼之乡、世界名厨之乡,在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开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30年春华秋实,从量变累积到质变飞跃,开平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民生保障坚实有力,医疗服务持续优化,文教旅体多点开花,各项事业成效显著。

    携30年之积淀,沐新时代之春风,新一届开平市委、市政府立足打造“先进制造强市、文化旅游名城、山水生态家园”三大城市愿景,吹响了新征程的号角,全力争创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示范县,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续写社会主义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华彩乐章。

    文/江门日报记者 胡涛

    图/开平市博物馆提供

    (署名除外)

    看发展 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数据,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温度计”——

    1993年,开平地区生产总值40.15亿元,2022年,数据增至456.07亿元,年均增长10.2%;财政收入从1993年的2.31亿元增至2022年的30.77亿元,经济发展实现大飞跃。

    1993年,开平撤县设市后,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当年,开平在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中国明星市”。1995年、1996年,开平市连续两年进入“全国财政收入百强县(市)”行列,分别排名全国第17位和第26位。1995年、2003年、2005年,开平市3次入选“全国百强县(市)”。

    数字的背后是沉甸甸的成绩单,它凝结着开平市历任领导班子对侨乡大地和人民深深的爱,见证着他们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务实作风。

    30年来,开平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持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培育发展现代新兴产业,升级转型传统优势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工业经济蓬勃发展——嘉士利、味事达、广合腐乳、罗赛洛明胶等食品品牌享誉全国,开平涤纶化纤产量全国第一,春晖股份在深圳挂牌上市,华士达、奔达、润成、富琳、兴时年等纺织服装产品畅销国内外,以华艺、力蒲、希恩、伟祥为代表的水暖卫浴企业产品占据全国市场份额半壁江山,依利安达、彼迪药业等外资企业发展迅速;建筑业闻名全国——万宝冰箱厂、广州天河城、白云机场候机楼等鲁班奖工程分别出自开平三建、二建、建安之手,耀南、金辉华、建邦兴业、聚源等龙头企业快速崛起、屡创精品。

    开平市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深入推进“产业振兴”,强化“大产业”引领、“大平台”驱动、“大项目”支撑、“大企业”带动、“大环境”保障,积极构建具有开平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翠山湖省级高新区实现扩容提质,面积增至1502公顷,生物医药产业园、国际卫浴创新基地、水暖卫浴共性工厂、马冈鹅预制菜产业园等产业平台动工建设。2022年,开平全市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5%,同比提高9.4个百分点;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轻工纺织、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材料5大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实现产值409亿元,同比增长6.7%;设立古建筑与世界文化遗产研究院,成立建筑产业联盟,重振“中国建筑之乡”雄风,建筑业实现产值241亿元,同比增长14.5%;开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7%,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开平始终坚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30年来,伴随着改革发展历程,开平农业经济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基础不断加强,特色产业发展强劲,农业供给能力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画卷正在侨乡大地悄然展开。2022年,开平农业总产值为110.13亿元,全年增速7.4%,农业机械化水平处于全省前列。2022年3月,开平市启动行政区品牌“开平优品”培育建设工作,通过行政区品牌建设探索区域品牌创新发展新路径,引领带动乡村振兴,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力促实现共同富裕。当年12月12日,第一届中国区域品牌博览会正式落户开平,将于2023年5月举办。

    30年来,开平市坚持以文铸魂、以文塑形、以文惠民、以文兴业,文旅设施不断完善,文旅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优质文化产品和文旅活动日趋丰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快速构建,擦亮世界文化遗产金字招牌,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成为我国第35处世界遗产、广东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广东旅游看碉楼”声名鹊起。2023年1月10日,赤坎华侨古镇项目启动试运营,预计2023年5月正式全面开放。开平市积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培育出多个高等级文旅品牌,连续9年被评为广东旅游综合竞争力十强县(市),连续3年被评为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被评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2020年成功入选第二批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目前,开平全市共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3A级旅游景区3个。开平市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摄影之乡”“中国碉楼之乡”等称号。

    我们坚信,三十而立的开平,凭借30年的发展积淀,必将登得更高、行得更远。

    说城市 品质能级实现跃升

    开平人脚下的路,记录着这座城市品质提升的足迹。

    来到开平市翠山湖大道与杜澄大道交接口,一座大桥凌空飞渡镇海水,这是正在建设中的国道G325线鹤山址山至开平塘口段改建工程项目的镇海水大桥。该工程路线长约34.4公里,其中开平段长约30.3公里,经月山镇、翠山湖高新区、沙塘镇和塘口镇,总建设工期为3年,计划于2024年底建成通车。

    该项目建设后,将有利于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通向粤西地区交通运输通道的服务水平,推进江门珠西枢纽城市建设,在珠三角与粤西互动发展新格局中充分发挥门户和纽带作用。

    如今,再看开平的路,沧海桑田——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开平开始大规模实施水泥路建设,到1994年全市通车里程为612公里,2022年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645.013公里。

    目前,开平市已基本构筑形成以“五高一铁”等高速公路、铁路为主骨架,以主要国省道、环城公路等为大动脉,以县乡公路、通自然村道路为分支网络的外联内通、快进快出的综合交通网络,实现城区半小时、市域及江门周边地区“1小时生活圈”的目标,与广佛、深莞、珠中等大湾区核心城市圈的时空距离进一步缩短。一个四通八达、包容开放的开平正走向世界。

    精雕细琢一座城,十年“绣花”展新颜。城市越来越美,市民生活越来越幸福。近年来,市民发现身边除了大公园,越来越多的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在“家门口”出现,它们配备健身器材,极大满足了市民的休闲锻炼需求。“现在各社区建设了很多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大家多了休闲的好去处。周围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市政设施越来越完善,道路也多了,大家看到这些变化都很开心。”市民李先生点赞道。

    为不断提升市民的生态幸福感、获得感,开平市积极推动绿色家园建设,全方位多层次打造公园城市。“深入实施城市公园品质提升行动,完成人民公园、叠翠公园、金山公园一期景观改造工程,精心建设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近十年,开平市相继新建或改建港口公园、祥龙公园、长沙公园等31个社区公园,以及潭江凤凰、侨园、富和、人民东等5个‘口袋公园’,同步实施沿江补绿提升行动,见缝插绿、处处布景,打造绿意盎然的生态景观。”开平市市政园林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红梅介绍说。

    出行便利,游玩舒心,居住生活更舒适。1993年以来,开平人民从乡村走入城镇、从老城区迈向新城区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30年来,开平房地产业经历了起步、成长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房地产企业发展从小到大,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持续增长,市场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房地产业日益发展繁荣壮大,在持续稳定推动开平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有力推动了城镇化建设。

    截至目前,开平市共建成小区140个,其中物业管理小区96个。小区环境变得更加优美、整洁,居住生活更舒适、便利、安全,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开平市自2021年开展老旧小区改造以来,累计完成投资约1.495亿元,改造面积达105.5万平方米,改造楼栋821栋,惠及居民11546户,群众生活质量大大提升。

    立体路网内通外联,幢幢高楼鳞次栉比,公园绿地花团锦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服务功能逐步提升……30年来,聚焦衣食住行,开平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力开展城市路网体系建设、城市绿化和公园建设等工作,不断提升城市品质,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更提升了城市品质。

    话民生 幸福生活成色更足

    潭江之滨,江水缓缓流淌,两岸烟火不断。

    一座城市的发展,关乎着一城人的幸福。开平三十载沧桑巨变,与城市发展紧紧相关的,是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

    从百业待兴到各业兴旺,从华侨之乡到现代新城,百姓生活走向全面小康……翻开开平30年的发展变化,可以发现,历届党委和政府用一项项具体举措,推动社会财富公平共享、公共服务普惠优质、城市全龄友好,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2022年9月1日,开平市风采实验学校落成启用,迎来了首批小学、初中共928名学生。作为一所按照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建设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该校由开平旅港著名实业家、慈善家余卓儿捐资1.1亿港元,开平市政府划拨土地并筹资完善运动场等配套设施建设而成。“学校环境优美,宿舍宽敞舒适。同学亲切友善,老师和蔼可亲,在这里学习生活很开心。”该校学生罗耀文表示,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

    2012年以来,开平市投入7.16亿元开展各类公办学校基础建设41项,新增公办学校教育用地29.038公顷,新建校舍建筑面积22.54万平方米,新增运动场地面积8.98万平方米。开平教育事业的发展得到华侨、港澳同胞、企业家、社会热心人士等的大力支持,2016-2022年,开平全市各学校累计收到捐资约1.40亿元。其中,捐助学校建设资金1.14亿元,捐助奖教奖学助学资金2410.3万元。目前,开平市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所、普通中学32所、小学57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103所,不断优化设施条件,满足各年龄段教育需要。

    医疗服务不断健全。30年来,开平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建设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全面提高健康医疗服务质量。截至2022年,开平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健康机构330间,其中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5间、私立医疗卫生机构74间。近年来,公立医院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医疗技术水平持续提升,私立医院服务管理逐渐规范,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开平市深入实施“民生攻坚”行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政策落实,提升服务效能,增进百姓福祉。不断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全力稳定扩大居民就业,多措并举吸引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坚决维护好军人军属和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让城市更加温暖、更有归属感。近年来,开平海内外乡亲、热心人士、企业等积极支持参与慈善事业,奉献爱心。开平市慈善会自2005年成立以来,累计接受捐赠收入约3.64亿元,累计投入支出约3.32亿元;149家爱心企业及个人荣获江门市杜鹃花慈善捐赠相关荣誉、45家爱心企业及个人荣获“广东扶贫济困红棉杯”相关荣誉。

    社会治理安定有序。近年来,开平市加强公安司法队伍建设,全力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深入推进平安开平、法治开平建设,重拳出击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打击整治电信诈骗、养老诈骗等不法活动。筑牢“平安线”,刑事治安警情大幅下降。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打造“法官+驻村第一书记”定点驻村、“碉楼下的法治课堂”、“检+侨”工作模式、依法护侨惠侨暖侨等社会治理创新亮点品牌项目。自1994年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以来,开平市连续九轮荣获“广东省双拥模范城”称号。

    三十年风雨征程,三十载改革欢歌。撤县设市至今,历届开平市委、市政府坚持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不动摇。一项项重要战略,一个个创新举措,镌刻着时代的印记。30年来,开平市办成了诸多大事、要事,从容应对不少急事、难事,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重大考验,开平市委的领导坚强有力,开平市政府的推进从严从实,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厚重的“开平答卷”。

    三十而立,开平再出发。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江门市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吹响了集结号、冲锋号。站在撤县设市30年的新起点上,侨乡开平立足打造“先进制造强市、文化旅游名城、山水生态家园”三大城市愿景,以“六大行动”为举措,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县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争创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示范县,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续写社会主义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华彩乐章。

    “数”看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

    从1993年的40.15亿元到2022年的456.07亿元,年均增长10.2%

    人均可支配收入:

    从2014年的2.16万元到2022年的3.62万元

    开平全市共有工业企业2283家,实现营业收入533.42亿元,资产总计407.75亿元,营业利润22.74亿元,其中,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524.53亿元。

    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38.65亿元,比1993年55.63亿元增长8.7倍。

    建筑业是开平传统支柱产业之一,2018年12月,开平市被中国建筑业协会授予“中国建筑之乡”称号,成为广东省第3个“中国建筑之乡”。30年来,全市建筑企业荣获鲁班奖工程5项、地级市以上优良工程578项,总产值累计完成超2150亿元。

    2022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41.08亿元,产值约占全江门的56.2%,比1993年增长58.52倍,建筑业增加值69.28亿元,占开平市地区生产总值15.2%,远超全国平均占比6.9%,有力支撑了开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