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高质量发展开江“门”
上一版3  4下一版  
起跳·狂飙的珠西枢纽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3 年 4 月 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起跳·狂飙的珠西枢纽

江门坐拥全省第四大轨道交通枢纽——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填补了珠西缺乏大型交通枢纽的空白,撑起大湾区的“珠西脊梁”。
中创新航江门基地项目是江门“狂飙”发展的生动实践。
富华重工奏响高质量发展进行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地,新时期下的广东,沿着高质量发展的命题,发出了“再造一个新广东”的豪言。

    1月28日,省委书记黄坤明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拿出走在前列的精气神、强化作出示范的历史主动,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一条新路来,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

    一个A字形的入海口,将珠江口东西两岸分隔开来。A字顶端是广州、佛山、肇庆,西岸是中山、珠海、江门等城市,东岸则是深圳、东莞、惠州等城市。这里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集结着广东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

    江门,是沟通珠三角与粤西南的关键节点,位于“承东启西”的关键位置,是全省第四大轨道交通枢纽——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所在地。如今,江门这座珠西枢纽,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朝着经济枢纽转变:2022年,江门地区生产总值3773.41亿元,同比增长3.3%,增速居全省第二,创下建市以来最好名次。

    江门经济的增速既体现了其内生动力和发展韧性,其背后折射出的,更是产业要素选择的积极信号,“西岸时代”正在悄然到来。

    今天的江门,正阔步前行,朝着地区生产总值5000亿元的目标迈进。

    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江门正“狂飙”。

    文/皇智尧

    图/皇智尧 郭永乐

    谋发展谋未来 以实干播下“春天第一粒种子”

    2022年江门GDP增速全省第二,怎么干出来的?在这背后,是江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把握大局大势、坚定信心决心,全力谋发展、谋未来。

    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当天,江门率先举办RCEP启航合作发展系列活动,成立全国首个RCEP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发出全球首份华商对接RCEP经贸合作“江门倡议”;

    2022年1月26日,江门市人民政府与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总投资200亿元的项目投资合作协议,中创新航生产基地正式落户江门,这不仅是江门近年来投资额最大的实体项目,更是江门新能源电池产业板块崛起的象征,短短一年多时间,54万平方米的大型厂区拔地而起。

    从争创RCEP广东经贸合作示范区,打造广东参与RCEP合作的重要门户和桥头堡,到携手新能源电池产业巨头抢抓开局,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江门坚持以大视野谋发展、以大格局抓工作,使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更足、势能更强、步伐更快。

    一年多来,江门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在港澳设立跨境通办政务服务专区,在全省率先开展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在全省率先启用中小微企业诉求快速响应平台,在全省首推微信智能办照;

    一年多来,江门加快建设大广海湾RCEP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谋划建设RCEP国际冷链物流中心,“江门号”中老、中欧国际货运班列相继开通运行;

    一年多来,江门作为全省硅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布局城市,全球光伏巨头隆基绿能签约落户,广东(江门)硅能源产业基地加快建设,江门高新区以全国最高分入选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单位,“五维一体”安全应急产业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联通粤西乃至大西南地区的“桥头堡”,江门拿出了走在前列的精气神、强化作出示范的历史主动,这份“狂飙”之势,在当前踏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之路上,依旧强劲。

    1月28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后,江门立即召开全市高质量发展第一次推进会,强调要锚定目标、乘势而为,充分发挥江门特色资源、比较优势,加快高质量发展。拿出“拼”“抢”的劲头精神,以抓紧抓细抓实的作风,全力开好局起好步,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江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当天,江门组织召开重大项目对接视频招商会议。江门市投促中心、市国资委、各有关县(市、区)与相关项目投资方“云上”洽谈,合力研究解决影响项目落户的问题。在企业开年复工第一天,全市40支招商小分队奔赴广深、长三角、京津冀等重点招商区域,15个市外招商驻点全员到位,开展新一轮重大招商项目攻坚;

    2月初,江门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第二次)现场会暨2023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活动,200个重点项目开工、投产,计划投资额1445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数量占总数83.5%,以实干播下“春天第一粒种子”;2月下旬,召开全市企业高质量发展大会,表彰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邀请数十位优秀企业代表和优秀企业家代表共商发展、共谋未来,并现场许下“四个承诺”……

    时间不等人,历史不等人,发展不等人,江门正全力拼发展。

    潜力逐渐释放 高标准建设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

    中央接连赋予广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重大机遇。江门,地处珠江口A字形格局关键位置、“一核”“一带”交汇点,承东启西的优越区位,使江门成为“双区”和三大平台辐射粤西、大西南的枢纽门户,在抢抓“双区”和三大平台建设重大历史机遇中优势明显。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内唯一具备可大规模连片开发土地的城市,江门的土地面积达9535平方公里,开发强度仅为12.7%,发展空间广阔。特别是,江门拥有珠三角难得的处女地——大广海湾经济区,是广东省最大的省级新区,规划面积约3240平方公里,相当于1.6个深圳,开发强度在5%左右,产业承载空间大,是承接大湾区产业溢出、转移的理想之地。

    大平台,意味着大未来。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明确提出“支持江门与港澳合作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加快江门银湖湾滨海地区开发”。

    如今,正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一条新路的江门,高标准建设全省新一轮布局面积最大、可连片大规模开发的产业集聚区——总面积1395平方公里的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勾勒出一幅北、东、南三大组团齐驱并进的宏伟蓝图,以全局谋一域,更以一域促全局。

    在大广海湾经济区,江门正加快谋划推动国家级LNG战略储备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依托台山核电、国能台电延引产业链,优先发展电力装备、新能源等“双碳”产业,打造清洁能源供应高地。同时,江门谋划与深圳合作,建设深江大型经济合作区,规划范围为银湖湾滨海新区全域340平方公里,重点合作范围为“一心三园”共80多平方公里,包括核心区50多平方公里和3个工业园区30多平方公里。

    今天的江门,成功争取省将台山、开平、鹤山、恩平四县(市)纳入省区域协调发展系列政策的实施范围内,并与中山建立产业协作关系,打造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2022年,在省统计的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指标中,江门多项指标位列全省第一,逐步闯出“江门路径”、创出“江门优势”。

    大江之门,通江达海。

    如今,江门坐拥全省第四大轨道交通枢纽——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填补了珠西缺乏大型交通枢纽的空白,撑起大湾区的“珠西脊梁”;港珠澳大桥西拓的重要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万里洋面出高塔,预计2024年全线建成通车,粤西沿海地区与湾区核心区域通道单一的现状即将被改写;全省航道系统建设项目中疏浚工程量最大项目、江门市有史以来最大的航道建设项目——崖门出海航道二期工程今年上半年即将完成主体工程施工,“大船时代”加速来临……

    从一座傲立珠西的枢纽站房——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到一架世界之最的跨海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再到一条全省前列的万吨航道——崖门出海航道,江门持续构建“大交通”格局,加速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夯实。

    “硬联通”加密成网之下,珠江口东西两岸加速“缝合”,将形成协同发展的“黄金内湾”,对于拥有广阔平台、区位优势日趋明显的江门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着力增强硬实力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当下,产业竞争已成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最关键的“胜负手”。

    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浪潮中,广东树立起制造业当家的鲜明导向,提出“全面提升当家产业优势,大力推进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江门,与广州、深圳、佛山等广东制造业强市并列成为广东全部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布局城市,更是承担发展其中8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任务的核心城市。

    当下的江门,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深入实施“工业振兴”工程,加快发展省布局的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开辟硅能源、新能源电池、新型储能、盾构机、传感器、安全应急等特色产业新赛道,担当广东新一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如今,在新会智造产业园凤山湖园区,全球新能源动力电池“巨头”——中创新航绿色智能工厂即将在此投产;数公里外,世界500强、全球领先的硅能源龙头企业——隆基绿能建设全国排名前列的光伏组件等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蓝图正在江门徐徐展开……

    与此同时,作为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形态,推动战略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绝非“眉毛胡子一把抓”,在此过程中,江门不断优化完善“链长制”,聚焦广东战略性产业集群细分领域,紧盯行业风口、技术前沿,重点选取15条产业链作为主导产业,落实“一链一策、一企一策”,促进战略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2021年以来,江门重点产业链新增规上工业企业达560多家,富华重工被认定为国家“单项冠军”企业,凯特精机等15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业链企业培育成效显著,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

    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而创新则是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当下的江门,深入推进“科技引领”工程,全力提升区域战略科技力量,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凝心聚力实现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明显跃升。

    如今,江门在全省率先推进建设“双碳实验室+双碳产业园”,致力于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攻关,力争在清洁能源、新型电池及储能系统、制氢装备、节能降耗增效等领域取得突破,助推新会新能源汽车双碳产业园、台山广海湾能源双碳产业园发展,打开绿色低碳战略性产业发展新局面。

    作为江门市政府与省属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的第一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省科学院在地市布局的第三个成果转化载体,江门产研院已帮助江门企业解决100多个技术难题,建设运营孵化器3个,孵化面积达2.25万平方米,入孵企业超60家,同时在全市6个县(市、区)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助力县域经济创新发展。

    站在未来看现在,站在全省看江门,这座珠西枢纽城,必将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来。

    相关链接

    全省最“大”—— 总面积1395平方公里的 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

    江门,在粤港澳大湾区中不仅拥有承东启西的优越区位,更拥有9535平方公里陆地、4880平方公里海域,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具备可大规模连片开发土地后发优势的城市,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总面积1395平方公里,是全省新一轮布局面积最大、可连片大规模开发的产业集聚区。

    2021年12月,江门提出坚持产城深度融合,深入推进“园区再造”工程,打造绿色低碳、智慧高效、产业协同、宜业宜居的国际一流现代化产业集聚区,绘制了一幅北、东、南三大组团齐驱并进的壮阔蓝图。

    其中,北组团主攻中欧合作,建设国家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近年来已引进17个欧洲国家131个欧资企业;

    东组团主攻深江合作,建设“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深度分工合作示范区,近年来从深圳引进了德昌电机、麦克韦尔等近200个优质制造业项目;

    南组团主攻与港澳、RCEP成员国合作,共建大湾区宜业宜居宜游的产业示范区,已引进港澳企业及RCEP成员国企业31家。

    如今,三大组团驱动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快步前行的动能逐渐显露。2022年,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3301.72亿元,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824.37亿元,对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57%,是江门制造业发展名副其实的主战场。

    一线实践—— 中创新航江门基地项目 不断刷新“江门速度”

    当前,江门已成为广东省新能源电池核心原材料的生产基地,正极材料的研发及生产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聚集了一大批包括中创新航在内的实力雄厚的企业。

    2022年,总投资200亿元的中创新航动力电池项目落户新会智造产业园凤山湖园区,这是江门近年来投资额最大的实体项目,规划总产能50GWh,分两期建设,采用中创新航最新的、全球独创的One—Stop电池技术,致力建成行业领先的绿色智能标杆工厂。

    近期,中创新航江门基地项目将迎来首线试生产。经过短短一年时间的推进,该项目创造了从签约到动工再到即将试产的奇迹,回看这一年,项目推进背后的“江门速度”令人瞩目。

    2022年1月26日江门市人民政府与中创新航签约,1月30日土地挂牌出让,3月7日土地摘牌,3月18日项目一期正式动工,从签约到动工仅用时50天;6月30日完成全部桩基工程施工,7月25日R1综合楼主体结构封顶,7月30日M1主厂房主体结构封顶,主体结构施工用时88天;8月31日M3主厂房主体结构封顶;9月5日M2主厂房主体结构封顶,主体结构施工仅用时78天,连续刷新中创新航主厂房主体结构施工速度。

    一年前还是一片荒地的地方,崛起了建筑面积达54万平方米的大型厂区。

    过去一年来,江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创新航江门基地项目建设,围绕项目推进,创新大项目落地机制,江门市、新会区两级成立了工作专班,各部门齐心协力,每周研判和及时解决问题,有力有效保障了整个项目的落地速度。

    作为“链主”企业,中创新航江门基地项目的快速建设,也大大加快了产业集聚,带动了投资额合计达100亿元的多个新能源电池产业关联项目落户。

    数读

    •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力争7%以上,奋力实现全市GDP突破4000亿元目标;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产值超500亿元、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产值超300亿元,重点打造新能源、新一代电子信息两个产业集群;

    •大力实施“园区再造”工程,高标准建设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新征土地1000公顷,集中资源支持3个先行启动区建设“万亩千亿”大平台;

    •争取全年引进项目投资额超2000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投资额占比超80%,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超45个,完成工业投资超1000亿元;

    •争取新增3家以上产值超50亿元企业、5家以上产值超10亿元企业;

    •争取新增10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企存量达2800家;

    •实施科技赋能产业“十百千万”行动,今年组建5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80家高企“创新标兵”遴选,引入500名科技特派员、新增5000名科技人才;

    •2023年1—2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比全省高5.3个百分点;

    •2023年1—2月硅能源产业链增长66.2%;

    •2023年1—2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5%,高于全省同期1.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8.7%,比全省同期高3.8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为50.0%,为近5年最高水平。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