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毕松杰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共同富裕。
从计划投资66亿元的赤坎华侨古镇项目开门营业,成为发展乡村文旅的辉煌一笔,到袁隆平院士亲自题字的台山中国农业公园享誉“广东第一田”,引领粤字号粮食主产地生产,再到全省率先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试点,实现薄弱村100%“摘帽”……迈进新时代,江门“三农”事业踏上新征程。
展望未来,江门将以建设农业强市为中心,充分发挥特色资源、比较优势,加快高质量发展,统筹抓好“三农”各项工作任务,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三农”事业再上新台阶,为广东乡村振兴迈入全国第一方阵作出江门贡献。
“炒”热侨都预制菜产业
2022年,我市抢抓预制菜产业风口机遇,出台《江门预制菜十二条政策措施》,成立全省首个地级市预制菜产业联盟,在蓬江、台山、开平布局建设“一园四区”预制菜产业园,开发“江门农业产业招商地图”微信小程序,同步启动园区招商。2022年6月,蓬江区预制菜产业园成功纳入全省首批预制菜题材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共15个投资项目和战略合作项目集中签约、动工,计划总投资超120亿元。
预制菜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配套服务体系的推进建设。一方面,我市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编制并发布《江门市预制菜产业标准体系规划和路线图》以及江门市首个预制菜团体标准《江门特色预制菜储运品质保障技术规范》。江门丽宫申报创建广东省预制菜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加快推进陈皮虾制品、预制菜陈皮广式糖水团体标准制定;另一方面,我市加快推动金融服务保障,推动太平洋、平安、人保等6家保险公司推出“太享预”预制菜定制保险、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预制菜综合保险等预制菜专属保险产品7款。2022年,我市共有14家预制菜企业获得融资服务,贷款超1.7亿元。
“我们重点对美心、得宝、中洋、江帆、益膳、丽宫等企业实施专项培育,在技术、人才、市场对接等方面给予资源链接和扶持。去年以来,先后组织上述企业参加省级预制菜发展论坛、峰会,以及亚食展、东盟展、首届中国国际(佛山)预制菜产业大会等展会。先后为益膳食品、江帆水产制品对接马冈鹅、麻黄鸡、青蟹、鹧鸪等农产品产地直采,做好马冈鹅系列等冷冻类预制菜产品跨境冷链政策及出口贸易服务的指导辅导。”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全市共有预制菜产业链关联(含净菜)加工企业588家,冷链物流及配送服务企业36家,拥有李锦记、江户泉、东古等知名预制菜调味包、酱汁包研发生产配套企业。2022年,全市即烹、即配类预制菜生产加工产值超21亿元,其中,向全球输出“侨都预制菜”近6300吨,销售额超3000万美元。台山得宝食品、广东远宏水产分别上榜胡润中国预制菜生产企业百强榜。
做强特色产业和特色文旅
去年12月,“2022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TOP100”公布,我市新会陈皮力压五常大米、长白山人参等知名农业品牌,首次登上榜首,彰显出我市区域农业产业品牌持续做大做强的强劲势头。
做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2021年以来,我市着力构建“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乡村产业体系,出台三年行动方案加快陈皮、大米、鳗鱼、茶叶、马冈鹅、禽蛋六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累计创建11个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示范带动我市乡村产业全面迈向现代化。
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经验面向全国推广,新会陈皮成为全国农产品的“明星”,2022年全链条总产值达190亿元;台山市鳗鱼省级产业园让台山鳗鱼“遨游”国际,活鳗出口量约占全国出口量的80%;开平市家禽省级现代农业园小小鸭蛋“孵”化出过亿产值;国家级广东丝苗米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筑牢大湾区粮仓……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我市着力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取得不俗成效:202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近600亿元,增长7.7%,增速全省第一;六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全链条总产值达533.9亿元。
乡村文化旅游是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新模式,是游客需要、农民受益、前景广阔、地方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和环保绿色产业。3月23日,2023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春季)推介活动在福建省上杭县举行,现场面向全国推介旅游精品景点。其中,我市开平赤坎华侨古镇、台山市芦荟庄园、新会石涧公园、丽宫陈皮庄园、新会陈皮村等一批景点获推介。
近年来,江门立足好山、好水、好风光,充分发挥温泉、田野、森林等自然资源,以及红色资源、侨资源、名人名村等文化底蕴和名特优新农产品众多优势,高标准建设100条红色美丽侨村和7条集“产、文、旅、人”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了一批备受游客青睐的休闲农业网红点、新地标、旅游线,乡村休闲农业焕发新活力,累计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条、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1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和示范点30个。
此外,我市还利用地域特色资源,在时间维度上推出乡村休闲季节性旅游,在空间布局上发挥海边、温泉、广东第一田、碉楼、古镇古村落等众多元素,推动乡村休闲示范带建设;挖掘乡土文化特色,开展新会陈皮文化节、开平碉楼文化节、蓬江凉瓜节、鹤山红茶节等众多地方文化和特色农产品主题活动,推出一批乡村本土特色游、特色菜式、特色宴,打造一系列美食名街、美食名品、美食名厨、美食名店,拓宽加深农业功能开发,发掘乡村多元价值,培育乡村休闲农业品牌。
多种模式发展壮大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2021年,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明确把我市列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试点,成为全省2个地级市试点之一,开展先行探索。在此背景下,我市率先实施提升薄弱村行动,探索建立“三结对”挂钩帮扶薄弱村机制,创新开展土地流转示范片和薄弱村土地流转试点,在全省率先实现薄弱村100%“摘帽”,经营性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走进新会区田边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村口主干道路旁边干净舒适的公交车站。车站地块属于村小组建设用地,此前闲置了很多年。公交车站建成后,由新会公汽公司租赁使用,年租金2万元。如今,不到1000平方米的地块,有公交车站及商铺两套物业出租,年租金合计7.6万元,成为田边村集体收入的新增来源。
“先是盘活闲置地资源,提高村集体收入;其次,将公交车始发车站设为田边市场,并以周边商铺带动消费;然后,改善村民出行条件。现在村民进城,在‘家门口’就可以坐车。”田边村党总支书记梁国贤高兴地说,闲置地的盘活,取得了“一举三得”的效果。
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旧田边市场,是田边村委会的集体用地,面积大,但因市场档口不多,一直以来利用率较低。对此,田边村把握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契机,将田边市场一部分面积进行升级改造,改善了周边环境,租金从每年18万元提升到45万元。旧田边市场剩余的1000多平方米建设用地,也动工建成商铺招标出租,增加村集体收入。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小丽表示,每个村环境不同、基础不同,如何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对此,我市积极强化示范创建机制,结合不同村级集体基础和资源优势,以示范创建和示范项目建设等,积极打造一批村党组织战斗力强、经济项目可持续发展、社会效益凸显的示范村,营造你追我赶的良好工作氛围,调动村集体主动发力的积极性。
如今,我市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村,探索出5种实践模式:股份合作型、公司化运作型、村组联营型、合作社服务型和产业赋能型。针对经济较薄弱的农村,我市则探索“联村”抱团发展新模式。
同时,我市整合各级资金7165万元,带动总投资1.7亿元,通过物业投资、入股经营等方式,统筹推进发展集体产业项目19个。比如,恩平市统筹各级薄弱村发展资金2000万元投入江海区电子信息产业港资产收益项目,每年按照投资额的7%(140万元)保底分红到恩平市29个薄弱村,实现村民变“股东”,致富有门道。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琴近两年来实地调查了江门20多个村,她认为江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涌现出了很多创新思维和实践,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