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战争故事为主的章回小说,通过一个个性格特征饱满的人物故事,集中反映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作为我国文化宝库的重要部分,《三国演义》已经走出了国门,成为世界人民共同喜爱的经典著作之一。
从小学阶段开始引导学生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可以帮助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那么该如何让小学生能对《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产生兴趣,并真正做到看得完、能读懂?以下我将浅谈个人的看法与经验。
新会区司前镇白庙小学 汤月银
明确目标读
在通读全书的过程中,学生们应该做到对故事结构有大致了解,可以简单介绍书中主要人物,并且争取做到整理出各个章节和全书整体的故事梗概。总体来说,《三国演义》全书可以分为五大部分,一到三十四回为群雄逐鹿,黄巾起义到曹操统一北方的故事;三十五到五十六回为赤壁鏖兵,孙刘联军联合破曹的故事,是全书的转折点;五十七到八十四回为天下三分,曹操、刘备、孙权三家争霸,刘备取后蜀,关羽丢荆州的故事;八十五到一百零五回为南征北战,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的故事;一百零六到一百二十回为三家归晋,姜维北伐,司马篡权,最终三家归晋的故事。教师可以按这样的划分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整理概括,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全书内容。
小学生在读《三国演义》时,可以先从书中主要人物入手,按照性格特点分别记住这些人物的姓名、绰号以及主要事迹等。书中有五大主要人物的形象及事迹需要有所了解:诸葛亮的智慧体现在大家熟悉的《草船借箭》《空城计》中;关羽的忠义体现在《千里走单骑》中,而他武功的高强则体现在《过五关斩六将》中;周瑜的气度体现在《赤壁之战》中,“东风不与周郎便”说的就是他;曹操的英雄观体现在《煮酒论英雄》中;刘备的善恶观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更是值得学生学习。通过对每个主要人物形成独特的印象,学生可以更好地根据每个故事的出场人物,品味故事情节和形成自己的阅读感悟。
抓住重点读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小说,包含的文本内容较多,小学生不容易做到每个章节都细读精读,部分章节也未必能引起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抓住重点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其中的关键内容。首先标出重点章节,比如说《火烧赤壁》《三顾茅庐》《官渡之战》等部分的故事情节性较强,可以让学生重点阅读。其次要理解作者的衬托手法,比如学生在读到《火烧赤壁》等与周瑜、诸葛亮两人相关的章节时,要重点剖析周瑜这一角色的特点,以及他在作者想要凸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厉害之处时所起到的作用,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感悟“既生瑜,何生亮?”所包含的情感和意义。最后要理清作者思路,梳理故事脉络,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在第一回“宴桃源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我们可以梳理出“黄巾起义-桃园结义-刘关张立功-曹操登场-刘关张遇董卓”的故事脉络,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理解东汉末年的局势,以及几位关键角色在当时的情况和表现。
跳出作品读
除了作品故事本身,《三国演义》还有大量相关内容值得小学生了解。例如作者罗贯中的生平,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其代表作《三国演义》则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社会矛盾尖锐、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也曾参与其中。“有志图王”的他在苏州结识施耐庵,以师徒相称,两人一同加入过位于平江(即苏州)的张士诚反元起义政权,做了一段时间幕僚后离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作者这一段不平凡的经历,让他们理解到罗贯中为什么能把战争和英雄人物的描写得如此细致入微,并引导他们理解罗贯中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在对当时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颇有感触的情况下,以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这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