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百年老校行——探寻江门教育高质量21/2023-05-10/A06/47561683654187347.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台山一中:“侨”动文脉 百年流芳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3 年 5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台山一中:“侨”动文脉 百年流芳

教学楼由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题字。
红砖绿瓦的校史馆。
台山一中旧貌。
扫描二维码 看相关视频
一走进校史馆,周总理对学校的高度评价就映入眼帘。

    开栏语

    作为“中国第一侨乡”,江门众多热心家乡教育的华侨华人在一百多年的时间内持续捐资回乡建校。新中国成立前,五邑地区由华侨华人捐资兴办的各类学校就有数百所。

    目前,侨乡大地上依然有40多所百年老校薪火相传。每所百年老校都有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每所百年老校都如同一棵百年参天大树,扎根故土,守望家园,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和梦想;

    每所百年老校的历史都是一座富矿:人才培养的成就,薪火相传的精神,沉淀已久的办学方略,历经百年的文脉传承……

    百年老校是江门基础教育的明珠,也是侨乡教育人的勋章,被时代打磨抛光得更加莹润。历经岁月流转,始终表述着造福桑梓、润泽侨乡的一往情深。

    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去探究侨乡百年老校的“前世今生”,从历史回眸中追溯文化和精神的根脉,从求索展望中寻找新的荣光和梦想!

    “广东省有个台山县,台山县有所台山一中,校舍宏伟漂亮,可以与集美中学媲美,到广东去的同志,争取机会到台山一中看看。”这是周恩来总理曾经在一次国务会议休会时对在场干部说的话。

    台山一中,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会让周总理如此称道,愿意为她“代言”?

    走进台山一中,看到这里中西合璧、古朴典雅的建筑,身处清幽雅致、书香氤氲的校园环境,走近这里的亭台楼阁、草木砖瓦,特别是到校史馆逛上一圈后,你会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和庄重,进而感叹一声:难怪周总理也极力推荐台山一中!

    教学楼由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题字,校门校名由无产阶级革命家廖承志所书,林森、雷洁琼、刘田夫、任仲夷等各界著名人士都曾为校舍题匾。周恩来、陶铸、谷牧、谢非、叶选平、吴学谦、汪道涵、黄华、雷洁琼等曾亲临指导。广东省首批七所重点中学之一,江门五邑首招女生的中学……

    台山一中退休校长朱伟申曾为台中百年校庆写了《台山一中之“最”》系列文章,罗列完八大系列之“最”后,他表示,好像意犹未尽,“百年台中,百年辉煌,写之不完,赞之不绝。”

    这些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以及写不尽的“最”,就是历史,就是底蕴,就是文脉,就是精神的富矿和源源不竭的动力,激励着一代代台中人矢志不渝,奋发图强,接力书写新时代的台中辉煌。

    策划:赵兰萼 谷江民

    统筹:傅学超 娄丹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娄丹 张翠玲

    A 办校之初:

    厚载“侨”情 容颜初现

    大洋彼岸9323名华侨捐资筹建

    台山一中诞生于1909年。如果把台山一中的发展史浓缩成一幅长卷,你会发现,最浓墨重彩的地方都与华侨有关。

    20世纪初,西学东渐,1909年,当地政府在县城文庙创办了“新宁县立中学堂”,发展画卷由此徐徐铺展。

    而后,旅居加拿大的台山乡亲首议筹集资金,回乡兴学育才。时任加拿大华侨学校校长的黄笏南不辞艰辛,奔走呼吁,旅加乡亲踊跃义捐。短短几个月,便筹得加币24.9万元,认捐的台山籍华侨达9323人。有捐一万元的,也有捐一元的,不论富贵还是贫贱,都闻风响应,“其爱乡土爱国家之观念,何其深且挚哉。”在新校落成典礼上,大会主席赵宗坛这样感叹。

    1921年,黄笏南回乡筹建台山一中,他亲力亲为,从测绘,到设计,到施工……历时6年,直到学校交付使用。1926年,位于纱帽山麓的台山一中落成,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欣然题写校名。教学大楼可以容纳44个教学班级,20个教师办公室,至今仍在使用。

    在台山一中校史馆可以看到校舍落成开幕典礼的照片,当时省、县政府以及江门军政人员,和本邑工农商各界人士3万多人,云集主楼门前,可谓盛况空前。

    这是台山一中第一次建校高潮,根据校史记载,新落成的台山一中成为当时中国县立中学中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中学,也是华侨捐款人数最多、捐款数额最大的公益事业。

    1930年至1936年,台山一中掀起了第二次建校高潮。

    时任校长黄铁铮自筹旅费,只身前往美国募捐,历时两年,共筹得美元24万多元,扩建了一批高中部校舍,包括图书馆、宿舍楼等。“当时的台山一中成了当时全省最大的县立中学,美加邑侨的捐款,使当时的台中在设备设施上远远领先于国内许多中学。”台山一中校史馆负责人梅振兴介绍,与此同时,学校也由以前的初中四年一贯制,改为增加了高中以后的三三制,招生也从只招男生到男女兼收。值得一提的是,从1932年起,还办起了商科班、农科班、高级土木工程班等职业教育。

    改革开放后,在政府和海外乡亲、校友、港澳同胞的支持下,台山一中掀起了第三次建校高潮。

    从1979年至今,以海外乡亲、校友、港澳同胞为主的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团体,为台山一中捐资超过1.5亿元人民币。“目前,台山一中海内外乡亲、校友捐资在校设立的奖助学基金有40多项,每学年向师生发放奖金近200万元,每学年受益学生超过600人。”台山一中副校长吴洪文介绍。

    也许当时在县城文庙办学的人未曾预料到,这所创校时只有四座小建筑的中学堂,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等不同历史阶段,114年来数易其名,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五邑地区乃至广东省办学历史最长的中学之一。

    B 流金岁月:

    初心如磐 群星璀璨

    逾千校友闪耀各领域行业

    百年台中,岁月流芳。

    114年的建校史,离不开华侨、港澳同胞的捐资,政府拨款,以及历届校友、毕业生的鼎力相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凝结着社会各方的心血和期待。为不负海内外台山乡亲的殷殷期盼,台中人将“爱国爱校,勤教勤学”作为校训,承袭百年,踏实坚定,培养出了大批名流巨匠。

    从奠基树到纪念石笔,从教学楼到图书馆,从宿舍到校史馆……台山一中校史馆负责人梅振兴每到一处,都有讲不完的话题,说不完的故事。特别是校史馆中的珍藏,每一幅照片,每一件物品,每一个名字背后的故事都感人至深,述说着百年台中的艰难曲折和灿烂辉煌。

    穿梭在台山一中校园,记者发现,教学楼走廊悬挂的名人榜样,并非是“牛顿、爱因斯坦”,也非“李白、杜甫”,而是台中人再熟悉不过的“自家人”——从这里走出的优秀校友。

    百年来,台山一中没有辜负广大海内外乡亲这一片深情,培养了7万多优秀毕业生,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输送5000多名毕业生,有上千校友成为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还有逾万名校友旅居92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成立校友会22个,经常为母校建设捐款捐物,为母校发展建言献策。

    在台山一中英才榜上,有不少各界精英,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蔡睿贤、法学家黄子毅、版画家黄新波、音乐家李凌、教育家李云扬、文学家刘荒田、经济学家赵元浩、航天工程师叶自强和朱自强、实业家慈善家马兰芳等等。年轻一代校友中,也有不少佼佼者。

    百年台中,且不说三次建设高潮的浓墨重彩,仅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其辉煌和亮色就足够闪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台山一中的教学成绩在江门市,甚至广东省都名列前茅。“那时候,我校几乎每年都通过高考或学科竞赛向清华、北大等名校输送一批优秀学生。”退休老教师王明略自豪地说。据统计,自1980年以来,台山一中有59位学子被清华北大录取。

    “经过百年风雨的洗礼,台山一中沉淀了深厚的底蕴和文脉,从这里走出的名人众多,把他们放在‘名人墙’更有意义也更贴近大家。”台山一中退休老校长李锦桃说。

    2004年毕业后就进入台山一中任教的甄洁述,对入职时学校组织新教师了解校史的印象非常深刻,她认为,历代优秀校友、热心捐资助学的海外侨胞,都是照亮台中人精神世界的耀眼灯塔,“从教18年,我从前辈身上学到很多,其中最多的便是坚持:坚持立德立行、坚持言传身教。”

    C  薪火相传:

    “爱”“勤”相映 文脉绵长

    百年老校芳华未歇

    “爱国爱校,勤教勤学”是台山一中的校训。这校训,经过百年沉淀和传承,已经融入台山一中的精神底色,内化在每一代台中人的思想和行动中。

    那些虽艰苦但干劲足收获大的流金岁月,退休老教师王明略至今提起来仍难掩激动和感怀。1986年,他进入台山一中教物理。“那时候资料贫乏、设备落后,但学术氛围很浓厚,老师们都能做到‘勤’‘爱’相映。”说起当年,他还记得不少故事和细节,“当时的校长曾在给我的信中说,勤管理、勤辅导、勤批改、勤联系学生是台中教师的好传统。只有勤教,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只有爱校,从我做起,才能谈得上爱国。爱校是勤教的源头活水,也是爱国实实在在的行动。”

    采访中,从老校长、现任校长,到历届校友、在读学生,都不约而同提到“爱国爱校,勤教勤学”的校训,表示这校训言简意赅,是台中精神、百年文脉的集中体现,也是所有台中人共同的骄傲和坚守。

    从学生到老师,再到副校长、校长,直到光荣退休,台山一中老校长朱伟申大半辈子与台山一中相伴,“台中就是我的家,当我有资格、有能力的时候,我一定要让学校散发她应有的光芒。”朱伟申说。在任校长的十余年时间里,他带领台中人,全力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带领学校走上“规范+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虽已退休多年,提起台中,他依然心中有爱,眼里有光。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步入千禧年,面对办学资源与发达地区相比不断加大的差距,求真务实的台中人直面现实,遵循“弘扬‘勤、爱’精神,践行人本教育,培养卓越新人”的办学理念,上下同心谋发展,潜心钻研求进步。

    为加强初高中衔接有效教学,优化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成立台山一中教育集团创新部,着力造就创新人才;面对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的挑战,该校积极“破题”,先后荣获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示范校称号、广东省“新课程新教材应用省级示范校”、入选广东省首批省级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等。同时,克服生源流失带来的困境,全校师生共同努力,每年保持近400名学生达到特控线。

    因为底蕴深厚且持续探索创新,台山一中一系列的办学经验,特别是校园校舍建设、学校管理、学法改革、培养青年教师、体育工作及勤工俭学等都曾在全省推广,学校也多次获评广东省乃至全国先进。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114年来,这所凝聚无数人心血的学校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

    “我们都盼着,台山一中能成为五邑侨乡,乃至广东省的教育明珠。”朱伟申说。老校长李锦桃也说:“我们应该有信心让台山一中这所百年老校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D  继往开来:

    满载期望 重新出发

    高质量发展再铸辉煌

    回溯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向前。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并行而至,高质量发展的春风鼓满了前行的风帆,带着新的历史使命,台山一中也锁定了航行目标和方向。在今年召开的江门市教育工作会议暨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明确提出“县中振兴”计划,提高高中教育质量。这无疑提振了台山一中的信心。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师资、生源、教学设施、学校管理,这些都需要政府积极研究,并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朱伟申说,而学校本身,则需要制定发展目标,找准定位,精准发力。

    百年历史积淀,赋予台山一中从容起步、继往开来的强大底气,激励师生奋力创造业绩。台山一中从开办之初的只有几十名在校生,发展到今天在校生已超过3200人,教职工250多人,其中不乏名师。

    “台山一中最大的优势在于:先辈们创造了丰厚的文化和精神,还有海内外乡亲和校友的支持。”提起百年台中好的办学经验,校长容晓文表示,“爱国爱校,勤教勤学”的校训是最宝贵、最值得传承的财富。“校友和乡亲的关注支持使我们感动并深受鼓舞,台中师生的勤教勤学,是我们发展的动力和底气。”容晓文说,在做好传承的基础上,台中人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在困境中寻求突围的路径,以实干实绩推动台中教育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校长容晓文带领大家着眼于构建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办好创新部,2023年高考尖子生实现由点到面的突破;发挥教育集团优势,打通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与培养的‘绿色通道’,构建小初高贯通式培养机制,培育更多拔尖人才。”对今后的发展,容晓文充满信心。

    秉承优良传统,台山一中排球运动享誉全省乃至国内外。该校学生曾多次获得全国赛冠军,还获得过世界中学生排球赛亚军,去年5月代表国家出征世界中学生运动会获得沙滩排球第六名。容晓文表示,目前学校正在全力创建国家沙排后备人才重点培养基地。

    百年台中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近年来,该校构建思政教育新高地,红色革命教育走深走实。立足校史,以“台山一中红色历史展厅”为切入,提炼学校文化精神内涵,精心设计党史校史课程,将学生的思政教育与党史相融合,“一班一精神谱系”思政活动,得到师生广泛参与和好评。

    “我们要继续努力,教导学生成为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的‘黄笏南’‘黄铁铮’‘伍舜德’ ……让‘爱国爱乡爱校’的精神、情怀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台中老师这样说。

    “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将以‘全国优秀县中’为目标,重振台中,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优秀拔尖人才。”容晓文说。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浓。从前辈手中接过接力棒的“新台中人”,在百年底蕴和未来发展的交汇之时,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大步向前,不骄不躁,目光坚定。

    校园掠影

    中西合璧 古朴清幽

    名人题字随处可见

    台山一中坐落于台山市中心,纱帽山麓,石花路旁。步入校门,仿佛一脚踏入了另外一个时空,对“百年”这一概念瞬间有了实感——大到气派典雅的教学大楼,小到一块玻璃、一张木桌,就连与校址同龄的百年古木,亦有20余棵;还有青砖绿瓦、亭台楼阁……葱郁树木掩映下的中西合璧、不同风格的建筑,勾勒出台山一中独有的历史风韵,诉说着其百年来的岁月变迁。活力四射的少年穿梭在教室和运动场,恣意的青春在笔尖和汗水中自由张扬……

    入校门行至操场,如变画中人,操场为纸,旗杆为笔,人若画中像,上课时若静美的风景图,课间则成了欢腾的写生画。转向左侧的教学大楼,蔡元培所题的“台山县立中学校”映入眼帘。教学大楼为中西庭院布局,希腊式廊柱,端庄典雅,南北两院以明黄为主色调,清幽宁静,书香氤氲,颇有古代书院遗风。绿瓦红墙的校舍和红花绿树相互映衬,各式各样的亭台阁楼隐于密林之中。菁菁校园,书声琅琅,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见证着这所百年老校的初心与坚守、追求与荣光。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