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张茂盛
一场凝聚人心的侨界盛会——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计划于5月16日至18日在江门举行,大会以“汇聚侨力量 圆梦大湾区”为主题,在江门设主会场,在北美、东南亚等地设12个海外分会场,届时侨界精英将线上线下聚集一堂、共论湾区建设。
作为大会举办地江门,素有“海内外两个江门”“中国第一侨乡”“中国侨都”等美誉。侨,一直是流淌在这座城市血液里的基因,侨精神、侨文化、侨力量,是彰显这座城市特色的重要名片,也是助力这座城市奋进新时代的宝贵财富。
盛会到来之际,我们重梳城市“侨”脉,再现“中国侨都”一路走来的别样精彩。
海丝节点 勇敢出洋
五邑先民不断走向世界
在中国悠长而宏大的华侨华人史里,江门华侨华人史是重要组成部分和耀眼篇章。其侨史起点和足迹,始终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有研究指出,唐宋以来各个时期都有大量的江门人借助海上丝绸之路出洋谋生,可以说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孕育了今日的“中国侨都”。
江门,濒临南海,地处珠江口西岸。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展陈资料显示,早在唐朝时期,江门新会官冲窑生产的陶瓷器就沿着商路远销东南亚等地,当时已有不少本地人随商船出洋移居南洋。宋元时期,江门台山海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行经区域(“南海一号”宋代沉船遗址),台山上下川岛成为沿岸航线与深海航线的节汇点,不断有以商人为主体的江门人移居海外,并在当地形成相对固定的社区。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海上丝路发展到极盛时期。《郑和航海图》记载,江门台山的乌猪岛是重要的航行地标,现存的台山上川岛大洲湾遗址、方济各教堂等例证了这里曾是重要的民间贸易点,以景德镇为主的外销瓷器途经川岛海域远销世界各地。
近现代是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的高峰期。尤其是1848年后,随着东南亚大开发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掀起“淘金热”,大批中国人以“契约劳工”身份出国,形成向东南亚、美洲、大洋洲移民的潮流。这一阶段,江门五邑华侨先民也开启了穿梭太平洋的历史旅程,不断走向世界。江门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地区之一,清政府1872年至1875年间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留美幼童,其中江门籍11人(总人数全国排名第二)。
分布广泛 开放包容
江门名人群星璀璨
悠久的海外移民历史,积淀起江门深厚的侨文化底蕴。目前,我国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约6000万,其中约一半来自广东。五邑籍华侨华人超过530万,遍布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
中西方文化在此激荡交融,造就了开放、包容的浓厚社会氛围,因此,这片土地名人辈出,诞生或走出了很多大师巨匠、政要明星。
在政界,有维新先驱梁启超,他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有旅美华侨领袖司徒美堂,他是美洲洪门致公堂领袖、中国致公党创始人之一,美洲华侨抗日救国运动的领导者和旗帜,毛主席曾为其题词:“华侨楷模,光辉旗帜”;还有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的雷洁琼,近代革命先驱陈少白等。在工商业和科技界,有东南亚华侨巨富陆佑、“金山橙”培育者刘锦浓、美国罐头业开拓者刘兴、新西兰乳酪业奠基人周祥、中国首条民营铁路创办人陈宜禧、中国卫生防疫和检疫事业创始人伍连德、中国航空之父冯如、中国飞艇设计第一人谢缵泰、中国飞艇制造第一人余锟和;在文化艺术界,有“中国油画第一人”李铁夫、被鲁迅誉为“人民的艺术家”的司徒乔、中国新音乐运动开拓者李凌、“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以及中国电影之父黎民伟、世界最具影响力摄影师之一的黄宗沾等,可谓群星璀璨、数不胜数。这里还成就了“一门三院士”的传奇(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祖籍和出生在江门的两院院士达34名,是名副其实的“院士之乡”。
自强不息 爱国爱乡
江门侨胞贡献巨大
一代代海外侨胞自强不息、爱国爱乡,为住在国和祖(籍)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住在国,从北美太平洋铁路、巴拿马运河、南美甘蔗林,到大洋洲金矿、南洋锡矿场,都有江门侨胞拼搏奋斗的身影。
对祖(籍)国,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从新中国诞生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江门五邑籍侨胞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祖国强大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感人篇章。比如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广大江门华侨踊跃参加,捐款捐物。在抗战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国侨胞的捐款额,江门侨胞占了一半以上;同时还有1000余名飞虎战将、100多位南侨机工义无反顾回国参战。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以著名火箭系统控制专家梁思礼、著名微生物和免疫及遗传工程专家黄翠芬为代表的一大批江门五邑籍科学家毅然回国报效祖国;江门籍华商积极回国投资兴办企业,创办了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天津大成五金机械厂等一批工业企业;同时,由江门五邑籍侨胞大量汇入的侨汇,不仅支持了侨乡发展稳定,也为国家储备了外汇。改革开放以来,单就对家乡江门的贡献而言,投资兴业方面,侨港澳企业约占外资企业总数的70%,投资约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0%以上,涌现出李锦记、维达、亚太纸业、雅图仕、建滔化工、信义玻璃等一大批优秀华商企业;热心公益方面,支持建成五邑大学以及众多学校、医院,累计捐资赠物近80亿港元,为江门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进入新时代,江门五邑籍侨胞积极发挥作用,为服务国家外交大局作出积极贡献。
传播文化 促进交融
江门侨胞联通中外
促进内外交融方面,江门五邑籍侨胞“在海外建家乡,在家乡建世界”。
在海外,他们不忘文化根本、家国根本,身体力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扩散到全世界。曹亚志于1819年在新加坡创建世界第一个华侨宗亲组织“曹家馆”,司徒源创办了世界第一份华侨报纸《沙架免度新录》,陈金坚推动美国纽约衣联会在美洲大陆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以“冈州会馆”、美国中华总会馆等为代表,他们加强华侨会馆建设,目前,海外江门乡亲组建或担任主要负责人的社团达1000多个,其中同家乡保持经常联系的有574个,百年侨团、重点侨团超100个。在居住国谋生的同时,他们也把中国的国粹中医药(王老吉凉茶、黄道益活络油等)、武术(蔡李佛拳、咏春拳)、粤剧等文化推向世界。
在家乡,江门五邑籍侨胞带回移入国文化,开创了以融合中外文化为基本特征的侨乡文化。建筑方面,融汇西方建筑技术、建筑材料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碉楼、骑楼、“洋村”,催生了广东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以及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是全国少有、广东唯一的拥有2处华侨文化世界遗产的城市。同时,江门还是中国侨刊乡讯发源地,发行于1909年的《新宁杂志》是中国最早的侨刊之一。现仍有83种侨刊乡讯,约占广东2/3、全国1/3,是全国数量最多、覆盖国家地区最广的城市。
赋能侨都 建设湾区
江门奋力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侨是江门最大的特色。作为全国重点侨乡,江门一直以来珍惜侨资源,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多措并举,持续在为侨服务政策制定、利侨惠侨服务、涉侨立法实践等方面发力,凝侨心聚侨情。
进入新时代以来,江门更是心怀“国之大者”,坚持把自身发展放在全国全省大格局大坐标中谋划推进,结合自身侨务战略资源优势、与港澳相融相通等条件,创造性提出并深入实施“侨都赋能”“港澳融合”工程,奋力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经过实践,随着“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维护权益、侨务智库”四大功能稳步提升,“中国侨都”江门联系服务全球6000多万华侨华人的担当得以不断彰显,城市品牌影响力、华侨文化软实力、助推经济发展能力、服务国家战略能力、侨务工作实力全面提升,自身发展动能持续增强。与此同时,江门与港澳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携手建设合作发展平台、深化科创、产业、民生领域的融合也取得积极成效,大湾区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
侨历史悠长,侨底蕴深厚,侨文化独特,侨文章精彩,“中国侨都”名不虚传。我们坚信,即将到来的2023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必将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侨都”,也将让“中国侨都”进一步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