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谋一域者不足以谋全局,新会区坚持全局思维,以行动作答,奋楫争先,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当好示范。
新会区深刻认识到,省委提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是江门和新会的重大战略机遇,必须牢牢抓紧,谋深做实。目前,《中共新会区委关于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已经全面印发。根据《方案》,全区各环节都行动起来,凝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铆足劲、下足力,推动“百千万工程”进入规范化制度化成熟运转阶段,力争新会区做强县域经济出实招、有实效。
迅速行动勇担当,主动作为抓落实。近日,新会区“百千万工程”指挥部连续召开两次工作会议,进一步细化、完善《方案》,找准全区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支撑点、突破点,摸清制约全区高质量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加快建立实名化推进、实体化运作机制。
锚定“一年开局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十年根本改变”的目标要求,新会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市委“1+6+3”工作部署,扛起“首善”之责,聚焦“一园三中心”建设,构建“1+3+N”工作体系,以“十大行动、十大建设”为牵引,以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为目标,大力实施区镇经济一体化改革,统筹县的优势、镇的特色和村的资源,把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新会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新会率先迈入千亿GDP强区,全力打造江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综合实践区的先行示范区。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钟珍玲 通讯员 新会宣
细化目标描绘蓝图 坚持县镇村整体发力全线突围
要在新起点上推动城乡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跃上新水平,努力走出一条共同富裕的新会路子,当好江门高质量发展标杆,“合”字是新会区的制胜法宝。
坐拥银湖湾滨海新区、大型产业集聚区、江门双碳实验室等重大载体,迎来“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的国家战略机遇,可以说,新会正处于跨越赶超的窗口期、优势潜能的释放期,未来可期,大有可为。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新会明确,唯有抱团取暖、群狼作战,形成“合”的力量,方能在新一轮发展浪潮中抢占先机、拔得头筹。
做强县域经济,新会区有明确的方向,也有清晰的规划和稳健的行动节奏。《方案》指出,2023年,新会区要建立健全适应本地实际的“百千万工程”工作机制和配套方案,凝聚“抱团取暖”“群狼作战”共识,稳步推进区镇经济一体化并取得明显成效,率先迈入千亿GDP强区;到2025年,区镇一体、园镇融合明显加强,争当广东县域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全区GDP达到1300亿元,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新会片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2000亿元,争取培育新材料、新能源2个千亿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一批全年集体经营性收入超1000万元的行政村;到2027年,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县域、镇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一批经济强镇、和美乡村脱颖而出,农房建设质量和乡村风貌显著提升,城乡区域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更加均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江门实践在新会取得突破性进展,跻身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40强以内,力争50%以上镇街实现财政收入超5亿元的目标,重点打造一批全年集体经营性收入超2000万元的行政村。
坚持“县镇村整体发力、全线突围”的行动指南,经过10年左右接续奋斗,全面实现区镇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更加协调更加平衡,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与全国、全省一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区GDP经过10年平均增速8%以上的持续发展,力争2033年达到3300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三分之一,不负“首善”之名。
为强化落实,《方案》强调,全区各级各部门要构建起上下贯通的执行体系,落实好“百千万工程”各项重点任务。目前,新会区“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已按照省、市的分类办法将全区镇村划分为不同类型,科学把握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以差异化发展助推高质量发展。同时,根据省、市支持政策和配套政策,结合实际制定产业、改革、商贸、农业农村、人才、科技、土地、基础设施、生态保护、财政、金融、民生保障等政策举措。各镇(街)在区的统筹指导下,按照“一镇一策”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构建全区“百千万工程”“1+2+11+N”政策体系。另外,加快推进“区镇一体,园镇融合”高质量发展,新会区强化区的纵向支持,建立区属机关事业单位、区属国有企业等组团帮扶经济相对薄弱、公共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镇村的机制;形成四个发展区内的镇与镇之间、镇与园区之间的协作机制,建立镇、村一级横向结对协作关系。
“十大行动”攻坚克难
加快推进“区镇一体,园镇融合”
向改革要动力,县域高质量发展才能有活力。基于此,新会区将推进区镇经济一体化改革,以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作为落实“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区镇一体,园镇融合”。《方案》列出了十大攻坚行动,以实事求是之手段、以高效之行动力、以持之以恒之决心,全面开启“区镇一体,园镇融合”跨越发展,重点壮大特色产业,强化科技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打造现代化产业集聚区以及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会样板。
区镇一体融合发展攻坚行动。打破镇域行政界限,坚持统筹区镇发展资源、产城高度融合等原则,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实施区镇经济一体化改革。全力服务圭峰会城、潭江、银洲湖西岸、银洲湖东岸等四个一体化发展区,推进园镇、规划、招商、“工改”、服务、交通等六个一体化工作,实现区镇一体、园镇融合。创新建立发展区运行机制,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使资源配置更加高效、招商引资更加精准、政务服务更加优质。
搭建平台服务发展攻坚行动。开展园区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提供专业化的生产配套服务,支持园区公司开发定制式智能制造产业空间。构建“6+1”产业平台,打造珠西新材料集聚区、凤山湖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园等六大特色产业园。
开放共享合作共赢攻坚行动。对接港澳、RCEP国家和地区,将银湖湾滨海新区建设成为江门大广海湾粤港澳合作高质量发展实践区,打造国际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地,以及面向港澳居民和世界华侨华人的引资引智创业创新平台。全力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主动对接横琴、前海、南沙三个重大平台,支持银洲湖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滨海新区加大园区建设力度,高水平谋划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联合港澳规划建设大湾区国际职教城。加快融入“广深港澳”1小时经济生活圈,深化与港澳在跨境政务服务、产学研、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合作,用情打造大湾区侨文化交流合作中心。
工业振兴产业强区攻坚行动。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支柱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集群,同时巩固提升现代轻工纺织、现代农业与食品两大优势产业集群。
招商选资企业培育攻坚行动。实施“全员全产业链招商”行动,力争2023-2025年,每年引入项目落地总投资超500亿元。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620家,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存量达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存量达到10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突破40家。支持企业增资扩产、技改升级,每年推动100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打造一批技术改造标杆项目。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市场主体培育计划。
科技人才创新赋能攻坚行动。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创建省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公共实验室平台和产业科研核心区。全力支持江门双碳实验室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省实验室,培育新动能,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高标准推动南湖科创走廊建设,完成圭峰创新谷规划,创建成省级高新区。深入开展产教融合试点工作,全方位培养教育、科技、乡村振兴等13支人才队伍。
要素保障优化提质攻坚行动。深化数字政府建设,完善招商项目全链条管理,搭建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平台,推动项目快建设、快投产、快达效。全力推动特色产业要素集约、产业集聚,强化重点企业、项目、平台等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扎实开展“服务企业提质年”行动,常态化纠治“庸懒散慢推乱浮”等作风问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新台合作共同富裕攻坚行动。聚焦新会、台山两地园区共建、特色农业、海洋经济等领域,共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助力江门打造省区域平衡发展综合试验区。尤其是,积极对接省、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工作,建立“海洋牧场+海工装备产业基地”联动发展模式,积极发展深远海养殖,加快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升级,进一步开发“海上观光+休闲娱乐”模式,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壮大全区海洋经济产业。
以产促城以城兴产攻坚行动。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中心城区发展能级,充分发挥江门站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枢纽新城、江会片区建设一体化,将枢纽新城建设成为连接珠三角、辐射粤西的新城市。特别是,打造枢纽新城金融CBD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完善周边生产、生活、商业等便民服务设施,实现集聚人流、扩大消费、壮大市场、带动产业就业的良性循环。
绿美新会生态建设攻坚行动。深入开展碧水、蓝天、净土行动,抓好环境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建设“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生态宜居城市。大力推进绿美新会生态建设“六大行动”,高标准推进小鸟天堂国家湿地保护区周边水系及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打造践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新会典范。
“十大建设”夯实基础
激活“镇”能量 提升“村”活力
新会区全面实施“百千万工程”,当以全区全域、11个镇(街)、236个行政村(社区)为主体,产业升级、平台赋能、城乡提质、和美乡村则是凝心聚力谋发展的关键词。《方案》围绕“打造乡村的经济中心、治理中心、服务中心”“兴旺产业、建治双修,厚实美丽乡村成色”等目标,提出十大建设内容,以激活“镇”能量,提升“村”活力,为推进“百千万工程”、实施区镇经济一体化改革,实现新会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全面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珠肇、深江等铁路建设,推动广佛江珠城际轨道动工,巩固江门站珠西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全面铺开国道G240建设,完善“四纵四横”高快速骨架路网。同时,加快构建与园区衔接的快速干道网,打造园区组团环线公路。
扎实推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加强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江海堤围达标改造、中小河流治理、“智慧水利”、应急避难场所、城市消防站、镇(街)专职消防队等项目建设,完善县域防洪排涝体系、应急救援体系。推进水旱灾害防御标准化体系建设,打造江河安澜的水安全保障网。
着力提升中心城区城市品质建设。圭峰会城划片区管理,整片推进、提升旅游开发、经济一体化开发、行政事务管理、优质社区服务、乡村振兴等职能作用。聚焦文化历史保护与现代城市共生共融,加快枢纽新城建设与落实千年古郡文脉保护同步发力,打造具有历史底蕴和人文气息的中心城区。
提质加速全力推进中心镇建设。在银洲湖西岸一体发展区,双水镇与滨海新区共谋协同发展,全力打造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高端纸及纸制品产业集聚区,加快推进城乡提质,全面塑造“城市双水”新面貌;崖门镇协同银洲湖东岸一体发展区的古井镇、沙堆镇,发挥毗邻珠海机场、高栏港口岸等交通节点,以及作为珠江八大出海口门之一的优势,重点打造江门沿江出海、深度对接大湾区的新一代电子信息、海工装备制造和滨海旅游中心镇。在潭江一体发展区,司前协同罗坑、大泽,以国道G240为主轴线,重点发展新能源、硅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巩固和扩大教育、医疗等配套优势,打造园镇融合示范标杆。在银洲湖东岸发展区,古井镇要加快实现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金属制品三大产业集聚发展,全力推进珠西园区配套建设,打造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
统筹谋划专业镇特色镇创强培优建设。具体来说,大泽镇依托热电联产项目,全力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与绿色健康食品专业镇,推动红木家具行业提质发展,打造古典家具与木材特色镇。司前镇实施集群数字化转型省级试点项目和技术改造,打造自主品牌和开拓市场,做大做强五金不锈钢专业镇。罗坑镇全力打造现代轻工纺织专业镇,加快培育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与食品两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集群集约发展。双水镇全力建设循环经济造纸专业镇,着力打造大湾区西翼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转型发展先行区。崖门镇发挥产业园基础配套优势,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和高端海工装备专业镇发展,推进全域精品乡村建设,建设全域旅游特色镇,打造成为珠三角生态文旅示范镇。沙堆镇提档升级传统纺织印染业,打造先进装备专业镇,规划建设游艇专业镇;构建水产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打造水产养殖专业镇。古井镇推动金属制品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有机融合,建设超万亩产业集聚区,结合华侨文化和皇族文化等资源,打造乡村文旅特色镇。三江镇推动江睦新能源双碳产业园打造成为深江产业合作桥头堡,着力建设“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工业专业镇。睦洲镇探索打造储能专业镇,聚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乡村振兴文体旅游走廊建设,打造水产科学养殖专业镇和乡村振兴文旅特色镇。大鳌发挥集装箱制造专业镇优势,延伸“集装箱+”和水产养殖加工销售产业链,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
全面提升就地就近城镇化建设。打造完善的服务圈、兴旺的商业圈、便捷的生活圈,优化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配置,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到城市公共服务。激活住房、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等大宗消费,培育网红景点,促进节庆消费。
全面推进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构建符合新会实际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政策扶持、盘活集体资产、推进产业升级、丰富经营项目等方式,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开展农业“上山下海”培育行动,有序发展林下农业。扶持新会柑25度坡以下园地山坡地发展种植,保障10000公顷(15万亩)新会柑种植面积。加强新会陈皮地理标志保护,建设集产品展示、展销、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中国陈皮交易中心,建成“中国陈皮之都”。
加快宜业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力争2025年所有村居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到2027年底建成1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10年内建成2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一村一策”整治“空心村”,解决建设用地保障问题,巩固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污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农村公路交通运输体系,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发展机制,建立农污设施运行日常维护管理机制,健全完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管护机制。
聚焦聚力推进特色示范村建设。聚焦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在全区稳步推进示范村建设。2023-2027年,在11个镇(街)优选22个村推进特色示范村建设。
有效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在全区236个村(社区)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书记工程”,着力打造基层治理2.0版本。打造面向现代化的乡村治理共同体,升级智慧网格,推广“10分钟服务圈”,实现共建共治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