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百年老校行——探寻江门教育高质量21/2023-05-24/A07/98801684853589386.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巍巍红楼 传奇百年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3 年 5 月 2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平一中
巍巍红楼 传奇百年

开平一中建筑风格中西结合,富有文化气息。
学校举办高考百日誓师活动。
开平一中非常注重特色教育,善于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扫描二维码 看相关视频
红楼旧貌。

    1919年,追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运动”爆发。也在这一年,县立开平中学(开平一中前身)创建。

    百年一中,百年辉煌。这里培养出了开平市第一个广东省状元、第一个清华大学生;这里向全国高等学府输送出大批优秀学生,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百年耕耘,百年收获。新世纪伊始,开平一中确定了“以名校长、名教师带动名学校”的发展战略,在一代又一代一中人的奋斗下,在一任又一任校长的赓续担当下,向第二个百年发展的新征程迈进。

    “第一中学永远争第一,方不辜负‘第一’的称号。”开平一中校长王瑞宏表示,学校将发扬“爱国爱乡、志存高远、拼搏进取、勇争第一”的“红楼精神”,努力把学校办成“学生成才、家长放心、校友骄傲、社会满意”的一流名校,再创开平一中新的百年辉煌。

    策划:赵兰萼 谷江民

    统筹:傅学超 娄丹

    文/图 胡涛 欧阳铁树 伍小勤

    学校简介

    开平一中创办于1919年10月23日,1993年成为首批广东省一级学校,2008年成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开平一中以“厚德博学,高质育人”为办学理念,以“砺志、进取、博学、笃行”为校训,以“一中学子,斗志昂扬,为我理想,坚持到底,为我人生,永不放弃”为励志口号,以人为本,以德立校,以质强校,以法治校,形成了以“红楼精神”为底蕴的校园文化。建校百余年来,英才辈出,桃李满天下,声名播四海。走出了方创杰、周谦益、司徒梅芳、谭广生、劳锦汉、刘国熙等杰出人才。

    开平一中坐落在著名的侨乡赤坎古镇东郊,踏进校园,优雅与庄重、学术与文明的校园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学校建筑风格中西结合,既有古典的江南园林式的亭台楼阁,又有浪漫的欧式建筑的殿宇回廊,红墙碧瓦、绿树鲜花将这座承载了历史传统、也寄托了未来希望的国家级示范高中掩映其间。

    A 建校之初

    海内外乡亲热心捐资办学

    步入开平一中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老的中国红碉楼,这就是开平一中红楼。她见证了无数学子追逐梦想的青春岁月,也见证着开平一中的发展历史。

    站在红楼下,王瑞宏告诉记者,红楼是开平一中的象征,“爱国爱乡、志存高远、拼搏进取、勇争第一”正是她所承载的精神。回望百年,开平一中的建设发展史,是“红楼精神”的传承史,更是一首海内外乡亲爱国爱乡的颂歌。

    1919年9月1日,时任开平县县长李介丞认为,新、台、恩等中学早已成立,开平不容落后,就带头捐毫银300多元为建校经费,然后约同士绅吴鼎新、劝学所长关隽等人赴香港等地募捐,筹办县立中学。学校原址在赤坎镇关鼎信祠,于1920年4月1日正式招生开学,校名为县立开平中学。

    “县立开平中学建立后,也曾历经风波,但无论是司徒氏、关氏等众多县内外各姓族人,还是远在海外的华侨们,他们兴办教育、热爱祖国、眷恋乡情的激情从来都没有消减,他们成为支持开平一中发展的强大力量。”王瑞宏表示。

    在开平一中校史馆,一张老照片被挂在了突出位置,那是拍摄于1935年的红楼照片。1932年,县立开平中学为加速完成新校舍的建设,于12月25日成立了新校舍建设委员会。热心兴学的司徒氏教伦堂捐出土地6万多平方米,供学校扩大办学规模之用,并捐建教学大楼红楼。继后,关光裕堂捐建学校宿舍大楼。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大力支持教育,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和社团、群众捐资办学热情空前高涨。漫步校园,各界爱心人士、校友捐建的大楼矗立——司徒仕柱纪念堂和游泳池、方创杰谢洁霞教学大楼、伟伦电化教学大楼、周瑞澜纪念大楼、厚德自强亭(司徒度纪念亭)……此外,还有八十周年纪念大楼(高三楼)、九十周年纪念运动场、九十周年纪念运动场观礼台等。

    “从开平一中走出去的社会栋梁,也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助力。”王瑞宏介绍,2019年学校大礼堂校友捐款达1000多万元,2023年劳锦汉先生捐建开平一中艺术楼。另外,学校有各类奖教奖学金超过10种,校友每年捐出助学金超50万元。

    “红楼精神”一直在传承。“我们应当接过时代的重任,艰苦奋斗,追逐梦想,为家乡、为祖国勾勒出伟大的发展蓝图,为中国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开平一中学生方子轩表示。

    作为开平市历史最悠久的中学,历经百年沧桑的开平一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成为学子潜心向学、实现梦想的优秀学府。

    B 流金岁月

    开平第二个党支部在这里成立

    1926年秋,在开平赤坎上埠三角市河面一只小艇上,中国共产党开平县第一个支部庄严诞生。1927年初,中共开平支部深入开平一中,进行建立党组织工作。1928年,县立开平中学党支部成立,成为当时开平地区第二个党支部。红色种子悄然在开平一中学子的心中扎下了根,侨乡进步思想的星火被点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此后的风雨激荡年代中,开平一中师生始终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时常虑及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历史华章。

    在党组织的积极引导下,“寻求真理,爱国爱乡”成为开平一中学生的追求。开平一中读书会和其他学生运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培养了许多有为革命青年。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党组织引领广大进步学生为祖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1933年4月10日,开平一中学生自治会与县内其他团体联合组成救国会,开展宣传救国运动;4月16日,开平一中童子军响应上级号召,开展“中国童子军捐购飞机”运动。1949年6月11日,平常受进步思想影响的开平一中学生自治会主席梁福松与徐丽娟、梁捷南、胡月贞、胡美屏等11人毅然投笔从戎,根据中共党组织的部署,奔赴恩平上凯岗村游击区,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第二支队,参加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平一中在跌宕中走向完善和成熟。当年,学校很多优秀学子响应祖国的号召,初中毕业后积极北上攻读物理、钢铁、化工、电力等当时国家急需的专业(如吴尊贤、关宗绍、关存钢等),也有不少学子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如谭安宗、梁志成、邝安祥等)攻读建筑、医学、物理、机械等。他们后来成为专家、学者和行业的精英。

    如今,开平一中情系五洲,校友遍布四海。开平一中校友发扬母校的“红楼精神”,在各地、各行业里默默地奉献着。这些优秀校友有的成为侨领,热心公益事业。如开平一中名誉校长周谦益,是旅美著名侨领和殷商,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捐资近千万港元,支持家乡建设。侨领方创杰谢洁霞伉俪,积极支持和促进中美文化交流,推动家乡的文化、教育、经济发展。有的校友在关键领域颇有建树,为祖国发展作出贡献。如1968届开平一中毕业生黄炳超是昆虫学家,在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应用分子生物技术研究水稻抗虫基因及水稻品种抗虫性研究等方面有卓越的造诣,是我国杰出的植保专家。

    C 蓬勃发展

    每年输送逾千名本科生

    百年老树结出累累硕果,并非运气和偶然。成绩的取得源自于开平一中百年来的深厚积淀,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一中人的初心和坚守。

    潘松玲是开平一中退休教师,虽然已退休5年,但每每回想起一中激情燃烧的岁月依旧难掩激动和感怀。“一中的历届领导都非常重视学术气氛的营造,科组建设、名师培养、队伍打造、设配设施都舍得投入,还有坦诚相见的听课评课,互通有无的备课交流,齐心协力的6人小组,凝聚合力的科组上下。”潘松玲表示,这些正能量在一中蔚然成风,得益于历史的传承,得益于“红楼精神”。

    “从黎明的认真晨读,到晚自习的努力拼搏,我看到了一中学子的求学风范;无论是台前还是幕后,我看到了老师们的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开平一中教师梁子艳在开平一中工作14年,经历了90周年和100周年校庆,她最大的感触是,开平一中师生永远秉持“红楼精神”,拼搏进取。

    百余年来,“厚德博学,高质育人”的办学理念,“砺志、进取、博学、笃行”的校训,已经形成了以“爱国爱乡、志存高远、拼搏进取、勇争第一”的“红楼精神”为底蕴的校园文化。正是这样的拼搏进取,使得开平一中在全国教改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抢抓机遇,勇迎挑战,乘势而上。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开平一中全体师生顺应时代要求,紧跟改革步伐,积极探索教法学法,在新课程改革的沃土上勤奋耕耘,形成了“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五环联通”高效课堂教学法、学生成长导师制、思维导图课堂教学模式、“坎德尔学习法”探究等一系列的学校课程改革探索成果。

    在开平一中,还有两项教学制度——“诊断书”制和导师制。为培养尖子生,各班的优秀学生都有一份“诊断报告”,报告中包括了学生对薄弱知识点、审题解题能力、书写规范和应试心理等多方面的自我总结。在此基础上,辅导老师为每位尖子生开一张学习“诊断书”,详细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作出“诊断”,从而开出“药方”——解决方案。

    如果说“诊断书”制是针对尖子生,那导师制就是面向尖子生以外的学生。“为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分层教学相结合,导师根据不同群体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让尖子生、中层生、学困生、体艺特长生得到分类指导。”王瑞宏介绍,一般每位导师负责3—5位学生,从学习到思想、纪律等各个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除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外,开平一中还非常注重特色教育,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没有‘差生’之说,只是各人有不同的特长和兴趣爱好。”王瑞宏说,“一种兴趣爱好培育好了,就是学生以后安身立命的重要手段。”为此,开平一中倡导全面教育的理念,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才华的机会和舞台。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爱好和能力,通过干部培养、社团活动、义工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同时通过组织科技节、艺术节、校运会、迎新晚会、英语晚会、辩论赛、校园开放日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在实践中提升自我。

    厚积薄发,在多种制度的影响下,开平一中的育人成果丰硕。1987年,关颖聪同学勇夺广东省高考理科总分状元(全国排名第三);历年来,有关颖聪、黄立华等13人考上清华大学,有梁文森、关庆强等5人考上北京大学;近年来,重本率、本科率连年增长,开平一中每年都向全国高等学府输送超过1000名本科生和200名重点大学学生,曾连续六年获得开平市高考特等奖,五年获得江门市教育质量先进学校一等奖。

    学校先后获得“广东省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档案综合管理特级单位”“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创新团队”“江门市基层先进党组织”“江门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江门市标兵文明单位”“江门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开平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开平市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开平市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开平市创客教育试点学校”“开平市五四红旗团委”等40多项省市级荣誉称号。

    D 拼搏进取

    再创一中新的百年辉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百余年来,开平一中虽两易其址,数易其名,但从不为艰难险阻所困、不为时代风云所羁,始终秉承“厚德博学、高质育人”的办学理念,坚守“红楼精神”,与时代相连、与家国共进。

    “一直以来,一中老师坚持发扬‘红楼精神’,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感恩精神、梦想精神和奋斗精神的栋梁之材。”开平一中教师邝国祥表示,在新时代的教育舞台上,希望学校能够不断开拓进取,勇于自我革新,适应新高考改革发展的需要,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步入第二个百年,我们要继续发扬‘红楼精神’。”谈及这所百年侨校如何创造新辉煌,王瑞宏表示,面对新高考改革和经济发达地区教育迅速扩张的挑战,锐意创新的一中人会直面现实,以不服输的精神,勇于担当创新,善于总结反思,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上下同心谋发展,潜心钻研求进步。

    展望未来,王瑞宏将带领开平一中加大教研投入,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提升课堂效率。“要高质量发展,就要制定相应工作方案,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应对新高考的业务水平;积极向兄弟学校、优秀学校学习先进经验,提升教学水平;针对学生实施培优扶差教育,提升学生整体实力。”对今后的发展,王瑞宏充满信心。

    同时,师资队伍也不断壮大。目前,开平一中拥有江门市以上名师23人,其中,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培对象1人,全国艺术教育名师1人,全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1人。王瑞宏表示,开平一中还将加强名师培育,实施“青蓝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

    “开平一中将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深化‘立德树人’和教学改革。”王瑞宏表示,将在新的百年征程中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拼搏进取,勇争第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再创开平一中新的百年辉煌。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