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上阵,将周总理视察周郡的足迹搬上舞台;师生动手,传统皮影戏演绎英雄的故事;挖掘葵乡资源,学生走出校园介绍家乡特色……一部情景微剧、一段皮影戏、一次葵扇制作,勾勒出了一堂堂更加丰富、更加立体的美育思政课堂。而这种“以美育人”的全新思政课堂,成了蓬江区农林双朗小学、棠下镇周郡小学、新会东区学校的“家常菜”。
思政教育,本质上是关于“人”的教育。美育则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在“大思政”的格局下,如何让思政课从“有意义”到“有意思”?我市教育系统为思政教育加点“艺”思,让传统文化、地方文化走进校园,让美育贴近学生生活,打造了“美育+思政”的育人模式,打通美育与思政教育的壁垒,让思政教育更有温度。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翠玲
能演会唱 在思想熏陶中发现“美”
“嘿,你可真聪明。村里人都走光了,你为谁放牛?你骗得了别人可骗不了老子。快说,八路派你来干什么的?”……每周五下午,农林双朗小学皮影戏社团的同学们都会聚在一起,温习往期演出剧目,并一起商讨新的剧本。
“从皮影戏道具制作、剧本制定,到人物配音,再到后期的报幕、演出,每一个环节,都是由我们学生亲身参与完成的。”农林双朗小学美术教师黄绮琪说。农林双朗小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已建立皮影戏工作室、皮影戏社团,并制作了多个皮影戏作品。“《双枪英雄龚昌荣》《少年英雄王二小》《南楼七烈士》《红领巾心向党 二十大引领我成长》……我们演出过的皮影戏可多了!”农林双朗小学五(7)班学生罗文杰对学校的皮影戏如数家珍。“皮影戏演绎红色故事,有种身临其境之感。在皮影戏传承人谢斌老师和学校美术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了解到皮影戏这种传统影画艺术的魅力。”同班学生高乐熙说。
“周总理昨天真的来了,就坐在你的座位上听课呢!”“呜呜呜,我不该迟到,不该迟到呀!”……今年3月5日,周恩来总理125周年诞辰当天,周郡小学推出了一节艺术思政课《难忘的一天》。这节课包含了情景表演、朗诵、故事讲述、歌唱等形式,把“艺术与思政”有机结合了起来,沿着周总理在1958年7月3日视察周郡的足迹,在沉浸式的体验中带着学生一起“穿越时空”学党史。
谈起这节特别的课,周郡小学五(2)班学生梁政雯大呼过瘾:“第一次当小演员,太新奇、太有趣了!我不仅学习到了表演技巧、表情管理,还学唱了由我们学校老师原创的歌曲《走进人民中间》,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这难忘的一天对周郡小学的非凡意义。”
打破壁垒 在艺术体验中感受特色文化
谈到新会,你会想到什么?葵乡?陈皮?没错!这也正是新会东区学校思政教育的“杀手锏”。
结合实际,新会东区学校不断探索葵乡特色文化资源在小学思政教育与美育工作中的新路径,深化学科融合。深化党建引领,推动校本葵乡思政课程,以葵乡特色文化资源在小学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课题,被确定为2022年江门市中小学校德育科研课题。同时,该校通过亲子课外实践活动,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师生、家长走进小鸟天堂、梁启超故居、崖门古战场、陈皮村、葵博园等,探索本土文化;学校红领巾电视台的小主播走出演播厅,精心制作“我为家乡来代言”系列视频,向师生们介绍葵乡特色。
为了将思政教育与美育工作更好地融合起来,新会东区学校版画社团开设了葵材料综合版画创作。最近,社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准备创作一幅关于新会葵艺的大型版画创作,计划在新会区景堂图书馆展出。
“我是新会本地人,对葵乡文化却只是一知半解。我听妈妈说新会又叫葵乡,是因为这里自古盛产蒲葵。在学校的葵乡特色文化思政课上,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葵扇的制作技艺,还动手制作葵扇。我们了解到,新会葵工不怕苦不怕累,依靠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很多精美的葵制品。我为我是葵乡人而感到自豪。”新会东区学校四(3)班学生黄靖岚说。
而农林双朗小学结合了传统工艺,让学生通过剪纸、制作鱼灯等方式,了解廉洁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些工艺品还张贴在学校一楼的走廊处,成为环境育人的重要一环。周郡小学美术教师余风彩将邮票文化和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在美术课上通过让学生观察邮票这一“方寸间的艺术”,了解邮票的发展史、中国历史、党史。“这种视觉和艺术语言的结合,能够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们接受到不一样的思政教育。”余风彩说。
深耕本土 在“大思政”中厚植家国情怀
“葵乡文化是新会地域文化,资源丰富且有特色,通过选择与整合,将具有教育意义的葵乡特色文化资源运用到小学思政课堂中,有利于小学生对葵乡特色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自豪之情,增强文化自信,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新会东区学校副校长陈彩云说。
江门五邑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我市各校在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充实思政教育“武器库”的过程中,一方面让灿烂的本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另一方面引导广大青少年儿童认同家乡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如荷塘镇篁湾小学的荷塘纱龙;江海区滘头小学开设的剪纸教学、礼乐中心小学开设的非物质遗产——龙舟制作;新会区举办“茅龙笔进校园”活动;台山市打造广东音乐、斗山浮石飘色等具有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特色的项目;鹤山市咏春拳艺术节、鹤山狮艺进校园和龙舟文化;开平推进粤剧进校园、开平民歌进校园和花灯文化进校园等项目;恩城第四小学的“小小红豆班”坚持27年开展粤剧课堂……学生们在丰富的侨乡特色艺术活动中深化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同时,学校利用屏幕插播央视美术类节目,使美育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这节有‘艺’思、接地气的思政课,让我们更加理解了周总理的初心和使命,体会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及他那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我也明白了这句话成为我们学校校训的意义所在。”周郡小学六(4)班学生伍梓霖说。
农林双朗小学将本土红色故事的精华融入皮影戏当中,更是让学生们内化了对革命先烈英勇事迹的理解。“演出完后,我还回去补充了很多相关的知识。比如在《南楼七烈士》这一剧目中,我从革命先烈英勇抵抗外敌的故事中,体会到他们保家卫国的坚强信念。”该校五(7)班学生李玟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