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劳动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应注重为学生树立具体目标,教会学生正确劳动方法,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崖门镇三村小学 钟小英
实践中体验劳动乐趣
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劳动的价值,实现自我成长,崖门镇三村小学将校内一块荒废空地开辟成劳动实践基地,供学生自由耕种。此外,学校还建设了几个花圃,由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在各班班主任的带领下做好维护管理。这些举措都取得了良好教育效果。
农田里、花园中,师生一起劳动,挖坑、播种、种树、种花……大家分工合作,拉近了师生距离,增进了师生感情。中午时分,学生们吃过午饭后,到田里给农作物浇水、除草、捉虫……劳动实践基地里,处处洋溢着劳动带来的喜悦之声。在师生的精心照顾下,花圃里鲜花盛开,蝴蝶飞舞,配上同学们设计的形态各异的提示语和古诗词牌,成为校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课余时间,同学们喜欢来这里散步、赏花、观察昆虫。老师们也将这里开发成作文课、美术课的“户外讲堂”。
师生们用自己的劳动打造了美丽的校园风景,爱校之情更加浓厚,他们的劳动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劳动兴趣得到充分激发。
课程中提升劳动技能
开展劳动教育,不能只让学生们动手劳作,要有规划、有方法,做到系统推进。除建好基地外,学校还要有相应的劳动课程和综合考评机制。
劳动也讲究科学性,需要一定的技能。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精耕细作”“日常管理”“观察记录”“探索发现”“分享成果”等活动,提升学生劳动技能。
“大地有课堂,田间有学问”,农村学校的优势是,部分学生家长本身就是农耕能手。学校可以邀请他们到校,“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耕地、播种、管理田地、收获果实。有了专业的指导,我校学生种植果苗的成功率很高,他们既体验到劳动带来的快乐,也明白了科学种植的重要性,更加懂得“知识让生活更美好”的道理。
学校还可以通过竞赛、展览、主题演讲等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上学期,我校举办了“劳动创造美”创作主题活动。为了赢得荣誉,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或是将农作物制成艺术品,或是采用奇特的方式展示农作物,或是在科普讲解方面下功夫。小小的一次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又如,我校会举办美食烹饪比赛,使用的食材就是劳动实践基地里收获的瓜果蔬菜。同学们有的用韭菜、玉米包饺子,有的做蔬菜沙拉,有的生火烤玉米,还有的做艾糍、烙煎饼、炖汤……学生们通过分享劳动果实,真正体会到劳动是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