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7月27日晚,恩平举办了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6周年双拥文艺晚会,以城之名致敬“最可爱的人”。据悉,如今恩平市内有健在的一等功臣5名,二等功臣18名,三等功获得者一百多名。
壮志常随烽烟起,丹心一片许家国。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记者希望借此机会,带领读者走近恩平5位一等功臣,在他们的讲述中回望一段段烽烟滚滚的光辉岁月,去感受每一位老兵所经历的艰苦卓绝,让伟大的革命精神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吴健争
岑荣深 永不言败的战斗英雄
岑荣深出生于1958年,1976年入伍。战事开始前,岑荣深和战友们提前一个星期进入边界,开展防渗透工作。随着战争打响,火光烧红了半边天,岑荣深与部队会合,参与战斗。
进入战场,岑荣深和战友们迎着猛烈的炮火向前推进。突然,一枚炮弹落在身边,炸中了战友和班长,战友牺牲,班长负伤,岑荣深迅速稳定情绪,发誓一定要为战友报仇。大家一鼓作气,七班、八班、九班三个班分左中右并排推进,但敌人的火力依旧猛烈,七班被压制住不能动弹,九班班长负伤,岑荣深所在的八班肩负起进攻的重任,在前进的途中,两名轻机枪手倒下,顽强的班长带着战友们不断通过射击给岑荣深打掩护。
深谙战术的岑荣深沿着左边的线路实现了突破,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小心埋伏。几名敌人从他身边走过,正当他举枪扫射之际,身边又一枚炸弹炸响,他自己也负伤了。“当时的感觉是麻了一下,身边没有战友,只能我自己撕掉衣服包扎伤口。”由于失血过多,岑荣深晕了过去,待他再度醒来,战斗打得更加激烈。这时班里仅剩五六个战友,还有几枚手榴弹和一支步枪。狭路相逢勇者胜,岑荣深拿起手榴弹对着一个个火力点甩过去,在战友的掩护下,杀红了眼的他不断向前冲。
“我还记得,当时相距15米外就站着一个敌人,他也不敢开枪,拿着手榴弹扔过来炸我,造成了我如今的耳鸣。”岑荣深说,他也“回敬”了一枚手榴弹,直接把敌人炸死了。当时,在班长、连长等人的掩护下,岑荣深冲在阵线前面,最终炸掉了敌人4个隐蔽部和2个火力点,打死了8名敌人,顺利攻下两处高地。“战斗打完已经是下午六点,那时夜幕将至,敌人在暗处,我们在明处,如果把战斗拖到晚上,对我们就很不利了。”
在部队时,岑荣深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军事素养,获得不少奖项,战争过后,由于身体伤病,最终选择退伍转业回到地方。如今,战事已过去多年,但岑荣深依然记得当年的情景,时常缅怀逝去的战友,告诫身边人要珍惜当下的和平时代。
刘立谋 短兵相接勇敢杀敌
刘立谋出生于1959年,1978年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作为初入军队的一名新兵,在战斗打响之前,他与战友经历了长达40多天的临战强化训练。
1979年2月17日,按上级命令,部队向边境移动,刘立谋与战友即刻奔赴前线战场。
2月26日,刘立谋所在部队已占据主要阵地的前沿,阵地山峰陡峭,杂草丛生,地形狭窄,易守难攻。刘立谋是轻机枪副手,在主枪手受伤后,便一人背起重达几十斤的轻机枪和子弹包继续向前推进。当刘立谋行至一个小土包时,发现火力点内有四名装备着重机枪的敌人,他当机立断,找到有利位置后,以遮蔽物作为掩体,迅速架好机枪,对敌人进行瞄准射击。此次行动共歼灭四名敌人,为部队扫除了前进的阻碍。
2月27日凌晨,晨光点亮天边,刘立谋随部队向一处高地发起冲锋,迎着敌人持续的射击,沿着坑坑洼洼的战壕前进。在观察敌情的过程中,刘立谋发现了距离不远处的掩体后躲藏着的五名敌人,他当机立断,立刻转换高位发动进攻,在战斗中他的右臂不幸被敌人的机枪击中,随后陷入短暂昏迷。
刘立谋醒来后,发现敌方重机枪手仍然在高点扫射压制我方部队,他不顾仍在流血的伤口与昏沉眩晕的脑袋,用尚未受伤的左臂托起机枪并架好瞄准,一举歼灭了五名敌人。
不久,我军很快占领了高地,取得了这次战斗的胜利。身受重伤的刘立谋最后被安置在一家大型部队医院治疗,他在战斗中表现出色,不怕流血不怕牺牲,英勇杀敌9人,被军区授予一等功荣誉。经过近三个月的治疗,刘立谋伤口基本痊愈,而这也成了他的战斗“徽章”。
冼治槐 机智勇敢闯敌营
冼治槐,广东恩平横陂镇人,出生于1955年9月,1976年入伍,1977年被提为副班长,1978年被提为正班长。
在一次战斗中,冼治槐和战友一举突破了敌人的防线,从正面向敌进攻,敌人用猛烈的火力封锁我军前进的路线,当时冼治槐带领的排已经有几名战士负伤和牺牲,情况十分紧急。他立即组织了火力压制敌人,在全排的火力掩护下,敌人最具威胁的火力点很快被摧毁。敌人见火力点被炸掉,便集中火力拼命反扑,冼治槐与战友们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又有多名战友负伤和牺牲。在此紧急时刻,冼治槐命令战友们撤回战壕,集中火力压制敌人。为减少伤亡,冼治槐决定改变打法:他自己先带两名战友在火力掩护下从侧翼上去偷袭敌人。谁知,冼治槐和两名战友刚前进了30米就被敌人发现了,他翻身躲进一个弹坑,避开敌人火力。两个战友被敌人的火力压在下面上不来,孤军奋战的冼治槐当机立断,一个人继续向敌营前进。
当冼治槐爬到离敌人战壕不远处时,听到战壕内有敌人在讲话,他马上将插在腰上的手榴弹拔出来向敌人投去。趁着手榴弹爆炸的烟雾未散,冼治槐端起冲锋枪跳进了战壕,发现还有一个敌人没死,他便一个点射把他打死了。此时冼治槐面临一道难题:怎样才能快速消灭敌人?他急中生智,拿起一顶敌人的帽子戴上,同时拨掉自己的领章,伪装成敌人,继续向敌人阵地搜索前进。发现一名敌人正在向自己的战友开火,冼治槐又一个点射结束了对方的生命。在这次战斗中,冼治槐共打死了9名敌人,同时缴获了多个重型武器。
这次战斗中,敌人的重点防御被冼治槐和战友们打破了,为后面战斗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后来,冼治槐在另一次战斗中不慎腰部负伤,被送回祖国养伤。1988年,冼治槐转业回到恩平工作,直至退休。
吴文初 善于在紧张的战局下总结分析
18岁的吴文初于1976年入伍。1979年2月战争打响,隶属火箭筒排的吴文初在战斗中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为战斗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9年2月17日早上六点左右,周围还是一片漆黑,漫天炮火已经把天空照亮。吴文初和战友们借着炮火的光进入战场。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吴文初回忆说:“那时敌人在暗处,我军在明处。敌军躲在山洞里、草丛中,很难被发现。到了晚上,敌人火力点十分清晰,可以据此判断敌人隐藏的位置,而白天,也可以根据火力发射过后的烟雾进行综合研判。”于是,吴文初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了适合的作战方案,在战友们的密切配合下,消灭了多处火力点,为我军前进扫除障碍。
在战斗中,吴文初表现英勇,不慎被敌人的子弹打穿了手臂,如今还留着疤痕。吴文初说,刚被子弹打中时,因为专注于战斗并没有感觉到很痛,但很快因为失血过多而感觉到不适,后被送到附近的医院医治。经过十多天的疗伤,吴文初才又回到前线。
第二次战斗中,已经拥有丰富战斗经验的吴文初参与了最激烈的战斗。他所在的部队负责正面进攻,其他部队负责在侧翼穿插。吴文初和战友们英勇向前,势如破竹,很快就取得了战斗胜利。
“组织认为我不怕牺牲、英勇顽强,就把我的名字报上去了。”收到荣立一等功的消息时,吴文初还在医院里疗伤。吴文初退伍后回到恩平工作,如今退休在家,身体依然硬朗,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对军事依然兴趣浓厚,经常关注这方面的新闻。
甄选志 勇往直前的“硬仗专业户”
甄选志出生于1954年,1973年入伍当兵,1976年提干,1978当副连长,因善打硬仗,被称为“硬仗专业户”。战斗打响后,在久攻不下、伤亡惨重的情况下,他带领战友们连续攻下六个高地,谱写了一曲伟大的英雄之歌。
战斗前期,为了攻下一处高地,战友们前赴后继,多个连队严重受创,还是未能拿下敌人的高地。这时,上级命令甄选志带领加强连出战。看着熟悉的战友一个个倒下,甄选志心中燃起了熊熊怒火,立誓牺牲自己也要拿下阵地。“在那种战斗场景下,我从未想过要活着走出战场。”甄选志回忆到。
“我观察到,此前的每一次冲锋都是打到山顶就被打下来,后续乏力是久攻不下的主要原因。”甄选志认真分析战况,对症下药,命令所有人员丢下不必要的物品,轻装上阵,务必要全员快速推进。“只有饱和进攻,才有机会拿下战斗。”甄选志回忆说,他和战友们顶着敌人的加农炮和重机枪的压制,勇敢向前冲,在战友们的全力攻坚之下,终于拿下第一处高地。在清理战场的时候,甄选志发现敌人已经煮好的面条还没来得及吃,这恰恰证明我军采取的速攻战略是行之有效的。
还没来得及休整,甄选志又继续带领着连队成功打下了另一处高地。战斗结束后,因为过程太过紧张,甄选志排的尿都变成了血色的。
战争结束后,甄选志和战友作为战斗英雄,多次回到恩平作汇报,受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甄选志的家中,摆放着当时庆功大会英雄功臣的合影。如今,年迈的他,内心深处还藏着很多战斗故事,常常站在照片前,回想过去的战斗历史,缅怀牺牲的战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