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江门经验
市直机关第二十届运动会开幕
话剧《碉楼·寒燕归巢》擦亮城市名片
江门举办全省首个“湾区标准”落地活动
16支参赛队伍赛龙夺锦竞风流
近180幅侨乡青少年书画作品展出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3 年 8 月 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江门经验
——媒体聚焦我市水经济试点建设

    □江门日报记者 张浩洋

    山川秀美,关键在水。我市境内河道纵横交错,水库众多,河湖自然禀赋得天独厚,发展绿色水经济具有资源禀赋良好的先天优势。目前,我市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以“碧道+”“水美乡村+”“水库+”等模式,大力发展碧道产业带、滨水旅游、优质水产品等绿色水经济新业态,打造乡村振兴新标杆,助力城市品质再提升,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的江门路径。

    目前,广东省在全省范围内采取“10+2”模式开展水经济试点工作,探索建立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佛山、江门成为全省两个全域水经济试点市。为加强宣传推动,生动呈现我市绿色水经济试点的经验,写好“水故事”、做透“水文章”、扩大“水影响”,8月8日,市委宣传部、市河长办组织媒体记者对我市水经济试点建设亮点开展集中采访。

    采访组分别前往开平市大沙镇大塘面村、鹤山市青年水库源林生态乐园项目等地,实地感受我市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激发“水经济”发展的探索与经验。

    “水库+”效应持续放大

    当天8时许,采访组来到位于国家级湿地公园——孔雀湖湿地公园旁的开平市大沙镇大塘面村。

    大塘面村“两山”碧道沿大沙河水库而建,一边是碧波荡漾的水库风光,一边是大片农田。

    春天,种植油菜花,举办“送你一朵小黄花·开平花田音乐会”;夏天,种植向日葵,举办“开平大塘面葵海·少儿夏日游园会”;秋天,种植水稻,举办“开平大沙·秋收稻穗音乐节”;冬天,组织观鸟课堂……近年来,大塘面村结合自身实际,发挥大沙河水库优势,开展各种项目,持续放大“水库+”效应。

    如今,该村每年吸引游客3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300多万元,村集体年收入由不足2万元增加到30万元,农家乐、民宿、土特产零售等业态增收超10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当地村民还建起了特色农产品展销点、私房菜馆、特色民宿等,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吃上“生态饭”。

    每逢周末,大塘面村都会迎来大量游客。商家也用实际行动展现对大塘面村发展“水经济”的信心。“大塘面村环境非常棒,花季时游人如织,在这里开设露营基地和咖啡店有一定的商机。”2021年11月,在开平市区开了多年咖啡店的余煜俊将咖啡与露营紧密结合,在大塘面村开设了候鸟露营咖啡店。余煜俊表示,目前咖啡店的收益已达他的预期。

    “水库+”生态乐园项目让人期待

    远处是云雾缭绕的山峦,近处是平静清澈的湖水,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花树,位于鹤山市宅梧镇的青年水库获得采访组连连称赞,而围绕青年水库建设的源林生态乐园项目同样让人期待。

    据了解,源林生态乐园规划总体范围807.4公顷,计划投资22亿元。项目依托青年水库优质水资源和灵秀自然风光,打造水上运动俱乐部。

    采访现场,源林生态乐园项目负责人关杰初将项目建设规划向采访组娓娓道来:“项目分三期建设,一期主要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营造,推动森林游乐、水上游乐等开发与建设,形成初步效益;二期主要是打造水上运动俱乐部,并针对亲子游乐、滨湖度假配套要素进行深度挖掘,集聚品牌效应;三期主要是完善旅游亲子度假住宿配套,建设花田小筑、森林童话树屋、光雾花溪,整体提升项目服务品质。”关杰初说,目前项目一期正在实施中,已投入约3亿元,具体包括青年水库环湖路及进出库区道路拓宽工程、景观造林、堤岸喷草复绿固土、山岭灌溉供水管道、排水及基坑挖掘配套工程等,并持续推进花海栈道、山地乐园、欢乐水寨、房车营地等建设。

    “这一年来,我们围绕青年水库,人工种植了460多公顷黄花风铃木、樱花、小叶紫薇等花树,旨在打造全国最大的花海,构筑‘绿色+旅乐’的欢乐活力生态乐园,在带动林下经济的同时,吸引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游客的目光。”关杰初说。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源林生态乐园项目还聘请了附近300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村民既有田租收入,又有工资收入,生活获得了双重保障,千亩撂荒地变为村民的“希望田”。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