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勇担健康使命 铸就时代新功——致敬21/2023-08-18/A09/78411692285847932.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心怀敬畏护生命 勇攀高峰再出发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3 年 8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门市人民医院“医”往无前
心怀敬畏护生命 勇攀高峰再出发

眼科团队(上左) 援桂医疗队(上右) 消化内科团队(下左) 肿瘤科团队(下右)

    医者,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存在。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哪怕前方的困难再多,那抹雪白的身影总能给我们以慰藉。

    今天讲述的4个医者团队故事,包括3个重点发展专科以及1支“组团式”帮扶援桂医疗队,均来自江门市人民医院。他们在生命战场上挥洒奋斗的汗水,创造生命的奇迹;他们“医”往无前践初心,推动临床专科能力持续提升;他们心怀敬畏勇攀登,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

    江门市人民医院,做人民的好医院。江人医不负重托,“重医德、精医术、爱病人、讲奉献”,以生命之敬畏,行医者之仁心,为健康江门建设贡献积极力量。

    文/梁爽 何洁兰 欧阳颖美 图/梁爽 邓榕 吴敏红

    消化内科

    持续奋斗,迈向超级微创手术时代

    集体心声:持续筑牢扎实的基本功,培养鲜明的专科特色、创新的临床思维、独特的术式和疗法,践行“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的嘱托。

    走进江门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内镜中心,敞亮的空间、崭新的设备和舒适的环境令人眼前一亮。该科负责人钟碧莹介绍:“消化内科门诊搬迁、内镜中心升级后,看诊、检查、治疗等诊疗实现一体化,为更多患者提供一站式的便利服务。”

    历经35年的发展,消化内科佳绩不断:2017年,成立西京消化病医院江门整合医学中心;2021年,被评定为国家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救治快速通道救治基地(江门地区首批);2022年,被评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

    在人才库方面,消化内科有医生12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2人,江门市名医1人,岭南名医2人;病房护士20人,内镜中心护士11人。

    在先进设备方面,消化内科拥有省内首台蓝激光胃肠镜,以及双气囊小肠镜、电子胃肠镜、电子十二指肠镜,配备有放大内镜、染色内镜、超声内镜、胆道子镜以及各种配套(海博刀等)的内镜诊疗设备。

    值得一提的是,消化内科除了开展消化系统常规疾病诊疗外,重大消化疾病及疑难疾病诊疗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并开展多种内镜下治疗核心技术,如内镜下止血术(胃底食道静脉曲张治疗等)、ERCP、ESD、STER、ERAT、EFTR消化道狭窄治疗、小肠镜、超声内镜、消化道动力检查等。

    目前,消化内科年门诊量超3万人次,内镜检查超1万人次,治疗量超5000人次。“我们拥有江门地区实验项目最齐全的消化实验室,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钟碧莹介绍,该科与急诊科、普外科、重症医学科、介入科联合开通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救治绿色通道”,自2021年成立以来,成功救治本地区消化道出血危急重症300余例。

    如今,消化内镜下的治疗迈向超级微创手术时代,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被称为消化道内镜治疗消化道早癌的“三绝招”。而此类前沿技术已在江门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团队中成熟开展,做到不开刀,体表无创口,出血少,不改变消化道结构,并发症少,恢复快,适合早期消化道癌及癌前病变、黏膜下肿瘤、巨大平坦息肉等。

    诊治一例早癌,拯救一个家庭。35岁的黎先生因上腹不适,到该科进行胃镜检查。消化内镜下发现,其胃部一处黏膜疑似发生了早期癌变,经活检确认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经过超级微创手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体表无创的情况下为患者切下直径5*4厘米大小的胃黏膜,术后病理为黏膜内癌,避免病变进一步发展成浸润癌以及癌细胞扩散的风险,同时免除了胃部开刀手术的痛苦,患者也于术后4天好转出院。

    从医18年、医学世家出身的钟碧莹始终不忘初心、不移其志,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忙碌的时候,她每天的门诊量会达到150人次以上,或者需要完成内镜操作超50人次。

    在积累中沉淀,在历练中成长。近年来,钟碧莹携消化内科团队精进不休,经内镜隧道技术、子母胆道镜使用等一项项新技术新项目在该科陆续开展。她还参与了粪菌移植、经内镜逆行性阑尾治疗术两项新技术项目的开展,其中2021年参与并开展的首例粪菌移植,在江门五邑地区属于开创先河式的项目。

    唯奋斗不停歇,唯进步不止步。谈及科室的未来发展,钟碧莹表示,将规范化上消化道出血绿色通道,强化专科联盟,提升地区影响力;不断增强胃肠镜精查能力,提高消化道早癌筛查及治疗能力,为广大患者提供更精湛、更优质的治疗及服务。

    眼科

    聚眸方寸间,为患者送去光明

    集体心声:我们在大家庭中,团结一心聚合力,携手并进共成长,所有的难题将会迎刃而解。

    聚眸方寸间,微雕争毫厘。说起江门市人民医院眼科,市民无不纷纷对其竖起大拇指。早在20世纪90年代,眼科已成为该院的重点专科,并在江门地区率先开展了多项技术,包括白内障囊内、囊外手术,眼科显微手术,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角膜移植手术。

    1997年,江门市人民医院成立江门市眼病复明指导中心。2002年,该院眼科成立准分子激光近视治疗中心,成功开展LASIK手术,也是江门地区首家开展准分子激光屈光矫正手术的医疗机构。

    一路走来,不断成长。自2006年以来,眼科引进了同轴、微切口、冷超声新技术,并独家开展了23G后段玻璃体切割技术。同时,还更新了一批先进手术设备,这不仅提高了术前疗效评估的精准度,降低了其他类型的手术风险,而且手术成功率也显著提升。

    2019年,根据国家的医疗医保政策要求,眼科开设白内障日间病房,成为江门市首家设有眼科日间病房的综合医院。在白内障日间病房,通过简化住院流程、提高手术效率,病人的住院平均日数得到大幅缩短。

    近两年,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全飞秒激光屈光手术系统等先进设备得以引进,为新技术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武器”。“包括全新的屈光手术、糖尿病视网膜玻璃体疾病、复杂眼外伤、各种类型青光眼等疾病的诊治,是临床及基础研究重点。”眼科主任李永雄介绍,团队陆续开展了一项项新技术,在江门地区形成良好口碑,还吸引了外地患者甚至海外侨胞慕名而来。

    2022年,眼科年门诊量达4.5万人次,总手术台次超2500台,其中日间手术占67.3%。

    眼科手术非常精细,所使用的是高精尖设备,而且眼科手术需要在显微镜下完成,手术空间有限,这就要求医生注意力必须十分集中。眼部血管直径不足1毫米,使用的针比发丝还要细。而这样的手术,李永雄在忙碌的时候每天需要做30台。

    李永雄曾接诊过一位70多岁的老人,因白内障失明多年,并伴有阵发性眼球震颤,由于全身基础病多,全麻手术具有较大风险。为了让老人重见光明,李永雄和团队勇于挑战,抓住老人每次眼球暂停震颤的数秒间隙开展手术并顺利完成。术后第二天,老人激动地说:“那么多年过去了,我终于重见我家人了,感谢你们。”

    李永雄团队为许多患者送去了光明。每每回想起病人掀起眼垫露出惊喜、激动的表情,他都感到欣慰。“这就是让我一直坚持下去的动力。眼睛就是心灵的窗口,眼若安好,方能美丽。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病人重见光明。”李永雄说。

    在人才建设方面,眼科已组建成熟的技术团队,医师队伍中研究生占比40%。作为学科带头人的李永雄以及其他医生均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精通全方位技术。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眼科也正在致力培养新一代生力军,派送年轻医生前往全国乃至全球顶级学府进修学习,鼓励他们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等学位。

    李永雄表示,未来,眼科将继续开拓创新,力争做精做强做大,把科室建设成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以及江门五邑地区眼科诊疗中心、人才培训和科研中心。以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玻璃体切割新技术为主要抓手,积极开展新生儿眼底筛查及飞秒激光屈光矫正技术,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技术,跑出人医眼科创新加速度,扩大技术辐射力和医疗服务能力。此外还将积极参与城乡健康科普工作,让眼科科普知识惠及五邑地区,全面增强地区城镇居民护眼意识。

    肿瘤科

    与死神较量,托起生的希望

    集体心声:医者仁心,治病之余,更要治心。我们不仅要技术一流,还要充满温情与爱心。

    年均门诊量1.4万余人次,年均出院2000余人次,在江门市人民医院肿瘤科,综合性治疗手段一体化成为“响当当”的专科特色,带来了显著成效:提高了恶性肿瘤的治疗有效率,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这个勇于“同死神掰手腕”的科室于2006年正式成立。历经十余年的发展,科室佳绩不断,获得“广东省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广东省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一直以来,团队秉承“治疗个体化、诊疗综合化、服务人性化”的工作理念,开展各种恶性肿瘤的诊疗,涵括恶性肿瘤内科、放疗、介入、热疗等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恶性肿瘤的综合性治疗。

    在设备硬件方面,肿瘤科拥有陀螺刀放疗机、深部热疗机、微波消融机等专科设备。近年来,在医院的重点支持下,肿瘤科新引进DSA、直线加速器等先进设备。该科主任黄东彬带领团队健步向前,专科技术发展、专科服务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肿瘤科除了开展肿瘤常规疾病诊疗外,还积极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不断提高专科医疗服务能力,持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拓宽专科医疗服务范围,并引进了多种肿瘤介入治疗核心技术,如江门首例CT引导下骨微波消融术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转移癌;江门首例DSA引导下手臂输液港植入术,较传统胸壁输液港植入术操作更为简便、安全性更高;支气管动脉—肺循环瘘封堵术治疗肺癌咯血患者;经皮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这些新技术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综合性治疗手段一体化的专科特色,更是吸引了众多肿瘤患者慕名前来。患者冯阿姨在接受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后,反复右下肢肿胀两年,辗转多地就诊未果,症状反而逐步加重。黄东彬团队接诊后,经完善检查诊断为髂静脉狭窄所致,行髂静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右下肢肿胀完全消退。

    一位肺鳞癌患者,其肿瘤侵犯隆突以上的气管,肿瘤压迫症状明显,随时可能出现窒息甚至危及生命。黄东彬团队在接诊后考虑肺鳞癌易大出血的特点,联合重症医学科进行病情讨论和分析,最后决定以局部放疗为主要治疗手段,先对其进行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套管开放气道,并采用介入栓塞止血作为防备大出血的治疗手段,然后对肿瘤施行局部放疗。经放疗后,肿瘤消退明显,气管压迫症状缓解,为后续治疗创造了机会。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对于肿瘤,我们一直倡导综合性治疗,综合应用放疗、介入等治疗手段,能够让患者更好地从治疗中获益。”黄东彬介绍,为惠及更多肿瘤患者,团队坚持综合性治疗手段一体化的专科发展路线,让放疗、介入等专科技术发挥更大作用。

    在人才库方面,肿瘤科现有医师9名,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4名;博士1人、硕士7人;岭南名医2人、江门市名医1人;高层次人才6人。

    在肿瘤科工作,每天都在与死神较量。这里的医护人员坚持人性化服务,力争在能力范围内最大程度地照顾个体诉求。忙起来时,黄东彬一天做8台左右的介入手术,有时候需要加班到晚上八九点,或者深夜赶回医院做急诊介入手术。他说:“只要患者需要,我们必定尽力而为。”

    谈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黄东彬表示,科室将在人才建设及学科建设基础上,着重提升就诊环境,进一步扩展肿瘤病区,规划肿瘤重症病区,全新打造肿瘤诊疗中心,包含放疗中心、热疗中心、消融中心、专科门诊、日间诊疗中心等;坚持以病种为专科建设基础,综合性治疗手段一体化为专科特色,着重规划头颈部肿瘤、胸部肿瘤等5个亚专科建设,持续提升专科医疗服务能力,拓宽医疗服务范围,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援桂医疗队

    “造血”帮扶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集体心声:青春无边,奋斗以成,以青春之我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天等”是壮族音译,意为“耸立的石头”,形象地道出了当地群山耸立的地貌特点。从地图上看,广东江门蓬江区至广西崇左天等县的直线距离约700公里。由于交通不便,两地往来需要在动车和大巴之间切换,单次车程需要约8个小时。

    山长水远,情深意长。“组团式”帮扶国家重点县医院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之一。2022年6月,江门市人民医院与天等县人民医院签订“组团式”帮扶协议,按照天等县人民医院的需求,派出骨科、重症医学科、普外科、心血管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5名医生组成帮扶组,由该院团委书记、骨科副主任医师冯瑞强带队。

    目前,冯瑞强担任天等县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常务副院长,直接管理骨科,其他4名成员担任对口帮扶科室副主任。自2022年6月帮扶至今,医疗队已开展包括脊柱微创技术在内的新技术、新项目18项,接诊门急诊患者近5000人次,管理住院患者5500余人次,成功施行手术1300余台次,会诊1100余次,培训医护人员700余人次,开展教学查房440余次,手术示教250余次。

    “天等缺技术、缺人才,但‘天等不等天,苦干不苦熬’。天等人很能干,这种精神也让我们深受激励!”在天等县的这一年多以来,帮扶队员们被“天等精神”感动。他们坦言,到了天等县之后才发现,这里的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小孩如果生病了,经常会拖很久才去医院,“所以我们特别希望通过医疗技术带教,在这里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帮扶医疗团将当地群众的不易装在心中,并下决心帮助天等县人民医院提高诊治水平,以此帮助老百姓化解病痛,减少医疗费用,更好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70岁的刘奶奶,因患腰椎管狭窄症不能行走,卧床半年,左侧下肢疼痛令她非常痛苦,多次康复治疗效果不明显,已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经过科室反复讨论,冯瑞强所在的骨科团队决定为患者实施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管减压术。这是天等县第一台同类型手术,最终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3天刘奶奶的症状基本缓解。

    一位年轻患者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由医院出车接回,副主任医师吴贤涛所在的心血管内科团队全力救治,从到达医院大门至血管再通(D-To-W)仅用时21分钟,最后到手术结束仅用了30分钟。

    “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最让我们感动。”冯瑞强说,天等县人民医院医务工作者和当地百姓对江门医疗团队十分信任和尊重,这是对帮扶工作的最大认可,也是他们工作的不竭动力。

    如今,他们把自己的医疗技术尽可能多地留在天等县,让天等群众能得到更多先进医疗技术的帮助,“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在天等县慢慢变成现实。

    从广东江门蓬江,到广西崇左天等,山与海的故事仍在续写。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