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白沙
上一版3  
老年大学十载情
美丽开平
秋天的旅程
《高飞》
牡丹璀璨 华辉普照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3 年 9 月 1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牡丹璀璨 华辉普照
——评李向华的《牡丹周记》

    麦秀芳

    牡丹在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一直为文人骚客所喜爱,同时也是众多画家常选用的题材。画家李向华以画牡丹、传授画牡丹之方法、技巧为纽带,匠心传承,不期然地,水墨丹青绘就其心源之美。他积淀所教所学,把自己所得所悟凝聚成了《牡丹周记》一书,从中可窥见他独特的绘画之道。

    《牡丹周记》体现了李向华先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李向华先生曾较长时间担任过镇级领导,长期的基层工作阅历,使他能深入群众生活中去,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从人民群众中发掘创作的素材和源泉。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的确,扎根本土,绘画创作更具生命力。李向华先生于2011年3月成立了“华辉书画院”,致力于打造以传授书画之道为载体弘扬本土文化的平台。为了提高学员们的创作能力,李向华不辞劳苦地带领着学员们多次上雁山,下水乡,临西江,登昆仑,赴革命老区,画边远山区,深入生活,到鹤山的名山大川去写生,去师法大自然,去体验淳厚朴实的民风民情,感受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为学员们创作打下坚实的素材积淀,同时,也鞭策着绘画创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觉知时代风气。

    《牡丹周记》体现了李向华先生精耕细作、匠心育人的风范。2018年6月开始,李向华先生受聘鹤山市老干大学,给国画班的学员讲授美术创作。2020年12月起,在线上和线下同时教授“牡丹画主题”课程。《牡丹周记》就是他的教程、课件、心得、相关美术作品和照片整理而成的书册。李向华博涉多种画题,尤其对牡丹画法进行了研精覃思,其精湛的画法,不但能示范得出,并且能说得明白、讲得透彻。他善于将牡丹所寄寓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之中,通过有意识的引导让学员了解关于牡丹的传统文化,并将这种传统文化理念融入美术创作之中。他按照牡丹花的结构特点和生长规律,让学员重点掌握它的外形、花瓣、空间等的变化,做到了化难为易的普及化引领,让中国画这种高雅的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在传授画道过程中,深谙“离相”而“见性”之道。针对一些学员热衷于临摹名家名画和老师的作品的弊病,李向华明确指出,要调整临摹的方法和心态,又要避免“善临不善作”,“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功力打出来”,以此打通了临摹与创作之间的“壁垒”。他教学既注重技法的创新,达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境界,又不囿于技法的狭窄,还融入修养的博观,让画作凸显了技法娴熟的外像下蕴含着精气神的核心品格。

    《牡丹周记》体现了李向华先生传统与现代兼收并蓄的绘画风格。在他的画中融合着中国传统的笔法、墨法,擦、点、染,集古今众家之所长,落笔又如同行云流水,同时,大胆吸收现代绘画技法,彰显出他对绘画的独特见解。他的画作,无论是山水还是花卉,既有国画的水墨写意、丹青晕化,亦有外光手法的运用和色彩块面的状物构图等现代技法的渗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从而展示了其气韵的酣畅淋漓、层次的清晰分明、笔墨的雄迈劲拔,色彩的丰富饱满、造型的灵趣恣意。

    他作山水画,骨法用笔饱满浑厚,构图丰满。例如,在画作《鹤山红旗渠》中,画面由渠体、山岗、树木、水田、耕牛、农人、红旗、梯田等景物和人物构成。上方天空突破性地用红色,寓意当年那个火红的年代;下方的水用蓝色单色平涂,突出因有红旗渠而形成的耕作河涌;中间部分大墨积皴层层累积,如浓墨开渠,淡墨晕染农人犁田痕迹,用浓淡相间的墨渲染辽远处千峰万壑,简洁勾勒安宁村舍,率意点染近处茂盛苍郁的树木。整幅画浑厚深邃中透出清新隽永,气韵生动中体现超越自然,在笔墨与色彩的层层渲染里,令人深感放眼乾坤无限美。

    李向华笔下的牡丹更是艳而不俗、鲜活多姿、情趣盎然。他的《富贵吉祥》,构图饱满,疏密有致,色娇艳而不媚俗,表现出厚实的空间感,有种超逸洒脱、生机盎然的意境;他的《满园春晖》,构思精巧,描绘细致,设色艳丽,格调清新,结构严谨又不失灵动,凸显了中国画特有的视觉张力与色彩肌理积淀;他的《牡丹亭组画》,用水彩形式“演绎”了一段穿越时空、超越生死的爱情故事,但李向华没有对历史剧情“照本宣科”,而是大胆地画出了自己的感觉和想象,巧妙地运用色调和色彩,使整个画面呈现出艳丽、柔润、明快、浑厚的艺术效果,加上人物姿态生动,显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画风写意,与汤显祖的原作可谓珠璧相映,金碧相辉。

3上一篇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