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肺结节,是体检报告上的“三剑客”。最近这几天,25岁的叶女士一直被“乳腺结节”“低回声”“BI—RADS3级”这几个名词困扰着。她十分担心乳腺结节会不会恶变,不知道是否要进行手术切除?那么,乳腺结节是乳腺癌吗?查出来后该怎么办?叶女士的乳腺结节需要处理吗?记者采访了江门市中心医院和江门市妇幼保健院的乳腺科医生。
江门日报记者/蔡昭璐 通讯员/谭淑欣 管浩男
乳腺结节多为良性病变
我们常说的乳腺结节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而是多种乳腺疾病共同的临床表现,包括乳腺增生、乳腺囊肿、乳腺纤维瘤、分叶状肿瘤、乳腺癌等。其发病因素与内分泌代谢失调或紊乱、工作压力、熬夜、情绪以及不良饮食习惯,如过多的红肉摄入、喜烟酗酒等有关。
乳腺结节多为良性病变,其中以乳腺纤维瘤、乳腺囊肿、增生结节最为常见。江门市中心医院乳腺科主任助理李晓平博士表示,在女性人群中,乳腺纤维瘤发病率约为10%,是35岁以下年轻女性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也是乳腺科门诊中最常遇到的良性肿瘤,其恶变几率极低,只有约0.3%。
对于绝大部分乳腺纤维瘤患者,尤其是肿物直径小于2cm的患者,随访观察是最佳选择。李晓平建议,患者在初诊发现患有乳腺纤维瘤后的6个月内,应复查一次乳腺彩超;若肿物没有明显增大,随后每间隔1年复查一次彩超即可。乳腺纤维瘤的发生与年轻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分泌旺盛相关。据统计,有10%—40%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乳腺纤维瘤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退缩。
当存在以下任一种情况时,可以考虑手术:一是肿瘤较大(直径大于2cm可考虑手术治疗,直径大于5cm的推荐接受手术治疗);二是短时间内肿瘤迅速增大或发生形态学变化;三是彩超报告BI—RADS4A及以上;四是影响乳房外观;五是患者紧张焦虑,强烈要求手术。
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李晓平作出如下建议:肿物直径小于3cm的患者可以考虑乳腺微创旋切术,直径大于3cm的患者建议采用开放手术切除。据研究显示,肿瘤体积越大,微创手术残留和出现术后出血、血肿的风险会相应增加。
大于1cm的结节建议进行干预
多数时候,体检报告只给出患有“乳腺结节”的诊断,不指明是哪种乳腺疾病。此时,应该如何处理,结节会不会恶变?江门市妇幼保健院乳腺科副主任医师岑红艺表示,乳腺结节可分为BI—RADS(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0—6级。一般来说,从1开始,数字越大,恶性病变可能性也越大。
0级:不完整评估,需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才能做出最终评价。
1级:阴性,无异常发现,依年龄常规随访。
2级:考虑良性改变,包括肯定的乳腺良性肿块、乳房内淋巴结等,建议定期随访(每年一次)。
3级:良性疾病可能,但需缩短随访周期(3—6个月一次)。2年随访无变化者归为BI—RADS2级。
4级:可疑异常(恶性风险3—94%),需组织学活检,根据风险进一步细分为4a(低度可疑)、4b(中度可疑)、4c(高度可疑)。
5级:高度怀疑恶性,恶性风险大于95%,需组织学活检。
6级:已经由病理证实为恶性病变。
乳腺结节要不要处理,需要根据其大小、分级、形状、血流信号、生长速度等来判断。如果结节分级在3级及以下,小于1cm,形状规则,无血流信号,可按医嘱随访观察。如果结节大于1cm,或生长速度较快,尤其是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患者,应该进行干预。
岑红艺表示,以前临床中一般建议大于2cm的乳腺结节才处理,但现在乳腺癌发病年龄呈年轻化,且临床中越来越多的1cm左右的结节也存在恶变风险。“曾有一位女性患者,乳腺结节才1.1cm,病理检查时却是纤维腺瘤,局灶为原位癌改变。”她说,有些恶性的乳腺结节起初并不是恶性,后期恶变而来,要严密观察。还有的乳腺结节生长速度特别快,半年就可以由1cm长到6cm。所以建议结节大于1cm的女性复查间隔不超过3个月,小于1cm的复查间隔不超过6个月。
对于叶女士的情况,岑红艺表示,该女士的乳腺结节彩超结果是BI—RAD3级,边缘清晰规整,低回声,无血流信号,并且小于1cm,倾向良性病变的可能性较大,无须立即接受治疗,定期(每3—6个月)来院复查,观察结节是否发生变化。
每月进行一次乳房自检
女性平时要多关注乳房,做好自检,原则上每3个月自检一次。一般选择在月经干净后的7—10天进行,如果是已绝经的妇女,可固定相同日期自检。
“乳房自检可分为一看、二摸、三挤。”李晓平表示,首先检查时面向镜子,双手叉腰,看乳房是否一样大,有无红肿、溃疡、凹陷等,乳头是否齐平,乳晕颜色是否改变、有无凸起等。其次是用手指指腹按压整个乳房,以乳头为中心顺(逆)时针向外移动,注意有无压痛、包块等。最后用拇指和食指挤压乳头,看是否有异常液体溢出,如有则需引起重视。
此外,建议35岁以上女性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乳腺检查,50岁以下女性优选彩超检查,50岁及以上优选钼靶检查。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诊。
预防乳腺结节,岑红艺表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避免盲目补充雌激素,如进行富含雌激素的食品和补品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规律,少吃高脂肪、辛辣的食物,戒烟限酒;积极锻炼身体,避免肥胖;保持乐观开朗,避免不良情绪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