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上午10时50分,江门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江门一职”)校园下课铃声响起,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简称“汽修专业”)学生何海明完成两节课的理论学习后,和几位同学一起到校门隔壁的汽修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换上工服,积极与顾客沟通,随后参与汽车维修、养护等实训工作,开启新学期在该中心的第一天实训。
产教融合是中职教育的生命线,中职学校师生想要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实现专业成长,岗位“实战”必不可少。那么,中职学校师生在不离校的情况下可以面向市场“实战”吗?江门一职给出了肯定答案,汽修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正是实现这一切的平台,这是江门一职巧用学校管理空间,与企业合作打造,面向市场营业的创新实践平台,是学校打造新型职教空间的重要举措。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吕中言
克服制约 解决实训管理和交流问题
9月18日上午,记者走进汽修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一派繁忙景象映入眼帘,在汽车美容、装卸、维修、钣喷等不同区域,江门一职的学生们在师傅的指导下忙碌地工作着,老师则在一旁观摩指导。
除了一线作业区域外,中心内还设客户洽谈区、前台接待区、保险理赔区等装修精美的区域,这些区域同样可以看到师生们活跃的身影。“这里除了是实践中心,也是一个流程完整、面向市场营业的汽修企业——广东运霆汽修有限公司。”江门一职校企合作办主任蓝楚告诉记者。
汽修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所在位置较为特别,建设在江门一职校门隔壁的一块空地上。该地块属于学校管理区域,长期以来用于教师车辆停放,学校在不影响地块使用的前提下,把其中一部分划分出来,用于和广东运霆汽修有限公司合作建设汽修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由企业投资超500万元打造,建筑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除了面向市场开放的实践区域外,还设置了用于理论学习和研讨的专用课室,已逐步成为集产、学、研功能于一体的实践平台。该中心主要面向学校汽修专业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以及教师分批开放,每批师生的实训时间在一个月左右,年均人数超200人。
谈及打造汽修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初衷,江门一职副校长毕国强表示,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学校设施设备的更新很难完全跟上市场步伐。为此,学校积极完善产教融合体系,不断创新和企业的合作方式,打造了大批产教融合平台。
然而,这些平台主要设立在企业或企业园区等地,存在距离问题,对实训期间的学生管理、校企交流等方面工作会形成制约。“校园里的汽修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既能保障师生的实训机会和质量,又能解决因距离带来的管理和交流问题。”毕国强说。
紧抓契机
全方位打造新型职教空间
上学期,汽修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已经历了为期2个多月的试运营阶段,从本学期(9月18日)起进入正式运营阶段。回顾试运营阶段,师生和企业代表都有不错的反馈。
“能享受到特殊的实训待遇。”江门一职汽修专业学生叶炜杰用一句话总结上学期在汽修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实训经历。据他观察,身边的中职学生朋友在实训期间都要到距离较远的企业,而他则不需要离校,而且实训质量不打折扣。“实训期间,接触到很多最新的车型,接触了很多之前没有设想过的故障案例,并和师傅共同解决,实训结束后可以马上回到学校和老师分享、交流,有针对性地补充理论知识,成长很迅速。”叶炜杰说。
学生需要实现专业成长,老师同样需要。“作为专业教师,平常也需要到企业学习最新的专业案例和技术,汽修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启用后,不离校就能实现这一切,节省了路程和时间成本,使我和企业的联动变得更密切。平日无论是实践中心需要理论教学设备还是学校需要实训设备,校企双方都可以及时相互支持、互促成长。”江门一职汽修专业教师吴嘉慧说。
受益的除了师生,还有企业。广东运霆汽修有限公司负责人田青松表示:“实践中心运营以来,师生们给企业带来了很多帮助,营业情况一直稳中有升,师傅们除了指导学生外,也在和老师们的交流中学习到很多人员管理和教学技巧。”
在毕国强看来,汽修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成功打造使学校汽修专业从教学内容、教学设备与环境、技术标准等与企业全方位接轨,标志着学校产教融合工作向更深、更广、更高迈进。
汽修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打造仅仅是江门一职实现“师生不离校,就可面向市场‘实战’”设想的第一步。“有了第一步的经验,学校将继续尝试巧用管理空间,打造面向市场营业的小型酒店、无人机制造小作坊、小超市等,满足旅游服务与管理、会计等更多专业学生的实训需求,全方位打造新型职教空间。”毕国强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