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看花
认识凤眼果,缘于一道名叫“凤眼果焖鸡”菜肴。
凤眼果味道如栗子般甜糯甘香,混合鸡肉的鲜香爽滑,让人回味无穷。打那时起,我就很想一睹凤眼果的芳容。
直至转任到荷塘工作,身边的同事指着一棵枝干挺拔、枝叶茂盛的大树对我说,这就是凤眼果树。只见那棵凤眼果树有两三层楼高,树冠浓密,叶子青绿宽大,树形美观。
凤眼果又称“苹婆果”,其名来自梵语,相传由唐代三藏法师从西域传入。在广东,凤眼果树多分布于珠江三角洲一带。荷塘四面环水,是西江下游冲积而成的江心岛,从宋代开始,已形成居民点,河网交错,土壤肥沃,非常适合凤眼果树的生长。
行走在荷塘村落,凤眼果树随处可见,路边、田头、鱼塘基围、房前屋后皆有种植,跟村民形影相伴,是不少村民心目中“出生以来”就存在的小伙伴。
每年阳春三月,一场又一场的春雨悄悄来临,正是凤眼果树开花的时候,弯弯曲曲的凤眼果树枝头开满了米粒大小的小绿花。远远望去,凤眼果花并不起眼,淡淡浅绿的花色密密匝匝,犹如满天繁星,隐藏在大片大片鲜翠嫩绿的叶子间。凑近一看,一串串凤眼果花玲珑剔透犹如一个个精致的风铃,微风吹过,幽香阵阵,小花簌簌落下,风铃般的花朵掉落在石阶上,为这座千年古镇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而有的凤眼果树经过百年的不断延生,枝杈繁茂,随意伸展,越过了树旁老屋的屋檐,越过了高墙深院,形成了遮天蔽日的花冠,让老屋更具有见证岁月的年代韵味。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从中原到岭南,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一直流淌在荷塘人的血液中,代代相传。荷塘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在传统劳作节奏中,“鱼塘桑基”式的耕作法备受世人推崇。听村民们讲,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人们在塘里养鱼,在塘基上种桑,在桑树的边缘种上节瓜、粉葛、豆角等蔬菜。采完桑后,再在桑树头的间隙种上大头菜、荷兰豆、白菜等。这样,水下有鱼,地下有头菜、粉葛,地面上有青菜,空中有瓜豆,形成了“立体生产”。蚕、猪、鸡以桑、菜为食,猪屎、鸡屎、蚕屎和老菜叶用以喂鱼,冬天干塘后,把塘泥挖出做瓜、菜、桑的基肥。
凤眼果树也是村民最爱在房前屋后种植的果树之一。荷塘的8月,没有秋的萧瑟。立秋,暑气至此去也,秋意冉冉。诗云:“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巷子里,孩子、老者扇着扇子送走最后一抹暑气;田野里,农人们忙着收割早秋作物。凤眼果成熟,高大茂盛的树木,浓密翠绿的树枝上缀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果实分为四五个果仁,外面暗红色,内面漆黑色,像一个个凤眼一样,十分特别,成了一道独特的美丽风景线。
凤眼果口感香甜,又粉又糯,食用方法多种多样,蒸、煮、炒、焖。在广东常用于名菜佳肴的烹饪,如凤眼果焖鸡、凤眼果烧肉等,被列入“岭南名菜”。用来煲糖水,味道像板栗,软软糯糯的。在大树下吹着秋夜晚风,吃着清润糖水闲话家常,这也是很多荷塘人的秋日记忆。
荷塘村落随处可见凤眼果树的身影,见惯其美,不觉美。
它出现在村落农家的房前屋后,也可能就在你的窗前,你的身边。就如此刻,敲着键盘的时候,我还能隐约闻到凤眼果花果的香气。
岁月悠悠,凤眼果从西域到岭南,再从珠玑巷一路向南,随遇而安,扎根在荷塘这片肥沃的土壤中,年年花开花谢,生生不息。当他乡成为故乡,故乡却成了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