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政务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让创新工作室成为“产改尖兵”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3 年 9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会区总工会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示范带头作用
让创新工作室成为“产改尖兵”

饶燃创新工作室参与设计建造的全球最大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船“四航永兴”号。
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生产基地。
饶燃创新工作室团队在施工现场研究设计方案。
维达纸业创新工作室工作人员在工作。

    9月25日,位于新会区的广东芳源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吴芳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吴芳正与工作室的成员讨论省级工作室的申报程序和材料要如何整理。

    创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是新形势下发挥劳模、工匠人才示范带头作用的有效载体。近年来,新会区先后建立了41个这样的工作室。这些工作室近三年获得专利(含实用新型和发明)297项,创新成果266项,实现经济效益144.03亿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黄胜 叶田

    通讯员 邹景云 黄泽彬 廖春梅

    坚持合力共建  擦亮行业品牌

    “工作室成立以来,承担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和‘十三五’重点研发专项,曾多次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申请专利100多项,有力推动了锦纶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带动了下游产业的发展。”广东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陈欣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陈欣介绍。

    据悉,该工作室于2021年命名为“广东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是新会区第二个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该工作室联合公司党政办、人力资源、研发中心等部门,持续强化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工作室已成为美达公司“传帮带”的“大本营”、强强联合的“攻坚队”、成果转化的“助推器”,有力助推企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新会区各级工会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以下简称“产改”)为契机,积极争取党政重视支持,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和环境,把工作室创新工作与单位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了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组织、模范人物领衔、广大职工踊跃参与的“产改”发展格局。

    注重机制建设  确保规范运行

    “新会区每个工作室领衔人的作用明显发挥、团队分工合理,有明确的技术攻关课题和创新目标,工作经费有保障,管理运行、考核奖励、成果转化等制度健全,为取得成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新会区总工会副主席梁秀敏说。

    近年来,为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和工匠人才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科技引领作用,新会区加大工作室配套资金支持,助力“园区再造”。去年3月,新会区总工会重新修订《新会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命名管理办法》,加大对工作室的资金支持。如新建工作室,一次性给予1万元启动资金的支持,对命名为江门市、广东省和全国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分别一次性给予2万元、3万元和5万元的经费支持。

    “我们围绕创新驱动智慧采矿、‘联袂华为,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开发’、‘为桥梁健康安全保驾护航’、‘解决介质腐蚀难题,助力中国半导体行业高质高效发展’等领域发挥专精特新优势开发专用产品。其中,我们研制的矿用位移传感器、矿用压力传感器、矿用高度传感器产品可完全取代进口产品,产品大量应用在全国的煤矿综合采煤机组上,为安全智慧采煤、无人值守提供了有力保障。”江门市润宇传感器科技有限公司李海全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李海全介绍。

    据悉,该工作室于2012年成立,是新会区首个广东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一直以来,该工作室健全创新活动、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经费使用等机制,推动工作室不断做实做优。2022年,该工作室成功助力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

    坚持问题导向  创新成效显著

    “新会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始终坚持立足基层一线,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进技术创新、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工作。特别是省和市级工作室能够聚焦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重难点问题,持续改进创新工作法,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成果显著。”梁秀敏介绍。

    “维达纸业(中国)有限公司技能创新工作室,由集团营运总裁作领衔人,集产品创新、产品开发、原材料开发,实验室,产品安全评估、工程技术开发和质量控制团队于一体,集中力量解决难题。集团现有有效专利98个、市区科技奖10个、行业成果奖4个,助力公司通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认定,使企业始终保持本行业的技术领先地位,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该工作室负责人王波说。

    此外,中车广东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的黄小红劳模创新工作室也成效显著。近三年,该工作室完成3个生产难题攻关,将原瓶颈车厢的生产每节拍压缩了3小时,累计产生约50万元经济效益;团队技术变更1800多项、解决难题25项、提出精益改善23项、制作作业要点书86项。

    聚焦人才培养  传承工匠精神

    “在培养人才方面,创新工作室发挥了孵化平台作用,通过技术培训、业务交流、师徒帮教等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高技能人才。”冯培枝介绍。

    据统计,新会区41个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培养人才1955人,成功打造了一批有思想、有创新、有项目的优秀团队。

    “黄小红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积极组织车间冷作钣金工培训,累计培训700人次以上,理论培训累计40个课时以上,实操培训累计150个课时以上。领衔人获得了焊接中级证书及冷作钣金工高级证书,并通过‘传帮带’培养4人获得双技能等级证书、7人获得冷作钣金工高级技能等级证书。”冯培枝说。

    同时,新会区还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开展参观交流,强化人才培养。

    今年5月,新会区总工会组织优秀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和成员代表赴珠海、中山和广州等地,走进全国示范性工作室,包括“戚政武劳模创新工作室”“王冰创新工作室”“张民辉大师工作室”,以及走进广轻控股集团工美港园区进行了观摩交流,拓宽大家的眼界和思路。

    相关新闻

    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饶燃创新工作室

    海上“国之重器”的技术“内核”

    8月25日,全球最大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船“国之重器”——45000DWT半潜驳船“四航永兴”号由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通公司”)顺利交付使用。其“变形金刚”般的卓越性能受到了国内各大媒体及行业内的关注。

    “四航永兴”号能满足全球各大洋之间的调遣运输需求,可作为修造船舶的船坞、大型沉箱的预制平台和海上施工救援作业平台,同时其“浅吃水”特性,还填补了浅海、江河水域作业的超大载重量船舶空白。这是饶燃创新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的一项重要成果。

    “世界级”的海工重器令人神往,而它后面强大的技术“内核”更令人肃然起敬!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黄胜 通讯员 邹景云 黄丕康

    “90后”领衔技术攻关

    制造这个“国之重器”的核心技术骨干,是一名“90后”,名叫饶燃。他留着平头,总是穿着工作服往来于施工现场与办公室之间,和一般工作人员完全一样。不同的,是他不停地思考和匆匆脚步。

    1991年出生的饶燃,现任航通公司制造中心(结构)总工程师。2014年7月,他从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本科毕业后进入航通公司工作。

    航通公司是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交集团)的二级子公司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四航局)的全资子公司。航通公司技术中心下设船舶、智慧机电装备、钢结构、BIM等研发设计团队,现有技术人员25名(其中教授级高工2名、高工7名、工程师7名),是一支善打硬仗、攻坚战的“多兵种作战队”。

    饶燃作为制造中心的主要技术骨干,有着丰富的项目施工策划、大型吊装工艺策划、船舶工艺研发和大型项目建设工作经验。他先后负责了“四航固基”改造、碎石桩船、箱型吊杆驳船、64.8m抛锚供应船、78米PSV系列船舶、7999DWT双燃料加油船和45000DWT半潜驳等10多个项目的策划与施工,完成技术方案策划近40篇,多个项目的专项施工方案为公司首次应用,注重用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创新创效,确保项目顺利实施。2019年,饶燃被评为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2022年荣获中交四航局第十五届“十佳青年”称号。

    “‘多想多做。’是我的座右铭。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不能搁置,要积极思考解决方案,要形成自己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积极采纳他人的意见和优秀方法,不断提升自己。”饶燃表示。

    “以‘四航永兴’号建造为例,它的下水和总段的合龙过程让我们很头疼。它尺寸大、重量也大。我们公司的船台龙门吊尺寸跨距是60米,而船宽却达到65米。同时,该船的空船重量达到了两万余吨,而船台的最大承受重量却不足两万吨。这意味着按照传统的建造方法,无法完成建造。”担任该项目总工程师的饶燃说。

    工作室团队主动承接攻关任务,直面困难和挑战,根据该半潜驳项目的结构特点和建造要求,组织专家开展总体建造方案研究,提出了“分段建造+水上合拢”的实施方案。在工作室的交流讨论会上,来自各个部门的技术骨干对方案开展头脑风暴,各自针对自己专业的技术部分提出意见和建议,最终制定了行动方案并顺利施工。

    该工作室团队攻坚克难,根据船型特点和公司生产设备能力,严谨科学论证,完成45000DWT半潜驳多总段水上合拢的技术研究、应用,与租用大型船坞的传统建造工艺对比,累计成本节约330多万元,形成多项科技成果,申报专利5项,其中已经受理专利4项,社会效益显著。

    专利成果赋能海工装备产业发展

    “在实际生产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通常涉及船舶建造的方方面面,单一部门无法完全解决,往往需要多部门的合作。2017年,为了攻克DCM深层水泥搅拌船‘四航固基’中出现的设备吊装高度不足的难题,公司抽调船体、轮机、电气部门多名技术骨干,成立了技术小组。后来陆续有多个类似的技术难题通过这个模式成功攻克,创新工作室的雏形渐渐形成。”饶燃回忆道。

    据悉,饶燃创新工作室前身是2020年6月成立的“船舶制造创新工作室”。饶燃作为工作室领衔人,与公司多名正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等,一起组成了这个坚强的技术团队。

    工作室成员围绕企业生产经营重难点问题和工艺技术难题,充分发挥技术专家、骨干的头雁引领作用,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立项、研发、攻关和转化、推广运用等工作,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工作室团队每做一个项目,就研发出一系列技术专利。比如,为了“四航永兴”号的设计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飞跃,他们专门研发了5个配套的发明专利。这些专利不仅可以运用于当时的项目,还可以运用到更广泛的领域和场景,其中,“一种罐体在船体中的安装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储存高温液体或气体密封容器船舶的罐体安装。通过关键技术研究、应用,增加公司在船舶设计和建造施工领域的技术积累,在公司自主生产的燃料船等船体中还会有更多的运用,拓宽了业务范围,冲破了技术壁垒,极具战略价值和未来市场价值。

    工作室研发出的一系列专利成果,犹如一颗颗耀眼的明珠,为海工装备产业发展,及我国建设海上制造强国增光添彩。

    淬火锤炼产业工人“尖刀利刃”

    人才兴则产业兴,技能强则产业强。高技术的产业工人在现代产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举足轻重。

    “现在,饶燃创新工作室已经从最初为了解决技术难点而拼凑的临时团队,慢慢蜕变为集科技攻关、研发、技能培训、导师带徒、技术交流等于一体的科研创新平台。同时,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与人员也从技术骨干,拓展到普通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航通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王义程表示。

    在“四航永兴”号的生产施工中,产业工人队伍在工程师的指导下,努力探索新的技艺、学习新的本领。经过实践,焊工熟练掌握了多丝埋弧焊、横焊机器人两项新技术、新技能的运用。在这些技术能手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也学习掌握了多丝埋弧焊、横焊机器人的焊接技术,为“四航永兴”号和公司其他船舶项目的生产建造积累了经验。

    实际上,长期以来,航通公司都十分注重发挥劳模和工匠“传帮带”作用,以此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工作室也将“传帮带”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提出要在带动引导“五小”(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五个一”(提一条新建议、学一门新技术、创一项新成果、改革一项新工艺、刷新一项新纪录)群众性创新创效活动中,每年至少产生1—2项职工自主创新成果。

    目前,公司已成立五个创新工作室,分别是饶燃创新工作室、装备智造创新工作室、钢结构创新工作室、机电工程创新工作室、BIM创新工作室,其中,饶燃创新工作室正在申请区级创新工作室。

    “希望通过创新工作室的平台让普通员工也能参与到攻克技术难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攻坚克难的素质,为公司培养一批技术型人才。”饶燃表示。

    目前,工作室逐渐形成了“技术人员+产业工人”的科研科技攻坚团队,并在新技术新设备应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成效。饶燃创新工作室为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提供更好的学习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平台,广大产业工人在实现个人成长成才的同时,也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建新功。

    据统计,2020年至今,该创新工作室与技术中心、科技管理部、人力资源部等通过各类专题集中培训12期,覆盖“船、机、电、钢”等业务技术管理岗,共188人次。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