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胡晴晴 罗霈
9月29日,农历八月十五19时,在蓬江区棠下镇良溪北坎,一条由山草和蕉树皮扎成的草龙伏卧在村头篮球场上,静静地等待着腾飞的时刻。
20时整,插上燃烧的线香,32米长的草龙摇身变成火龙,由12名孩童和30多名壮丁组成的火龙队,举着火龙表演,只见火龙绕村而兴、上下翻飞,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惊呼。这便是棠下镇良溪北坎特有的中秋习俗——舞火龙。
“比过年还热闹”
良溪北坎人的中秋记忆里,一定少不了舞火龙。
9月25日,村头火龙队贴出告示,让良溪北坎的村民沸腾起来:“决定于9月29日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举办秀火龙晚会,希望各村民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踊跃参加!”
停了3年的舞火龙又回来了!9月29日当晚,距离活动开始还有1个小时,村里的篮球场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有些孩童还在现场撑起迷你版火龙,兴奋地绕行一圈又一圈……
“翻黎啦!翻黎啦!”提着月饼和礼物,在舞火龙开始前20分钟,叶丽兰终于从香港赶回了娘家。嫁到香港20多年,她依然对故乡怀以深情:“今年从香港坐车回来,路上塞车,花了10多个小时。特意回来看舞火龙,我、老公、儿子从香港过来,儿子的女朋友特地从北京过来,现在虽然还没吃饭,但我觉得好兴奋,这里是我的故乡,是我的娘家,承载着我的乡情!”
另一位“出嫁女”叶女士当晚也带着丈夫、孩子,早早地回到村里。“从小到大对中秋都有一种期盼,因为有舞火龙可以看!这些年舞龙的规模也是越来越大,你看现场,比过年还热闹!”
舞火龙现场,12名孩童手持“鲤鱼灯”开道,30多名壮丁舞动龙身龙尾……火龙翻飞、香烟四溢,穿行于大街小巷,与民同庆。当晚的良溪北坎,人流如鲫,为火龙开道的龙珠像火刺猬,舞动起来像个大火球,场面蔚为壮观。
“年轻人都踊跃参加”
根据北坎叶氏《松广房家谱志》记载,南宋初年,先祖叶春泽到良溪北坎开基,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据老一辈人介绍,北坎自开村以来,一直有舞火龙的习俗。
“北坎村的火龙与众不同,平时并没有一条固定做好的龙放在那里,而是每年中秋节临舞龙前才开始造龙。”良溪村党总支副书记叶志坤介绍,火龙分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龙头、龙尾用大竹扎成骨架,高约5米,重约50多公斤;龙身以麻绳、铁线作为龙筋,用树枝叶扎成,每隔1.5米分成一节,用树干或竹竿支撑扎牢,供舞龙者操持,节节相连,节节活动。
“舞火龙都是一代传一代,现在年轻人都踊跃参加!今年新产品出来了,用不锈钢架加竹竿做成龙头,龙身有32米,用山草加榕树叶保住外皮,全身绿油油的,舞龙队的服装也都是绿色的,看起来一目了然,也很有节奏感,希望舞出龙马精神!”叶志坤说。
每当火龙在黑夜里被点亮、被舞动,这其中就蕴含了北坎村民对传统的传承与守护,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