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离不开坚实的水利保障。
如何进一步优化市县域水网布局?如何为江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近日,我市出台《贯彻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水利协调发展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给出了“答案”。
《方案》指出,我市将以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系统规划、分类施策、协同推进,科学谋划市县域水网布局,统筹推进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防洪体系达标加固、城乡供水一体化、农田灌排设施建设,发展绿色水经济,带动重大水利工程沿线(周边)县域融合共治,持续推动县镇村水利高质量发展,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
文/张浩洋 钟欣燕
优化水资源配置
我市河道纵横交错,水库众多,优化县域水资源配置格局是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方案》指出,要进一步深化水网顶层设计,出台市县两级水网建设规划。配合省推进珠中江水资源一体化配置工程的规划建设,完成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涉及江门工作,出台《江门市水资源配置专项规划》。
此外,我市还将加快推动台山广海湾、恩平锦江源大型灌区入选国家名录调整论证工作,推进新会区新建甜水水库、台山市大马河水库、台山广海湾大型灌区、恩平锦江源大型灌区等骨干工程规划建设,着力提高广海湾经济开发区、银湖湾滨海新区水资源保障能力,加快与省级骨干水资源配置工程的互联互通,推动区域供水水源联合调配。全面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鼓励非常规水源利用,因地制宜建设乡镇、农村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
在完善县域防洪排涝挡潮体系建设方面,我市将推进堤防达标加固、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重建),推动县城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中心镇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
其中,2023年我市计划完成7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提前全面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2023年完成2022年度中小河流治理(二期)工程收尾工作,全力推动生态海堤建设;推动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提档升级,2023年建成潭江流域综合预报调度系统及江门市城区水系智慧调度体系,完成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标准化建设,强化水旱灾害防御调度能力。
此外,我市还将大力实施农村易涝区综合治理,加快涝区内河湖的生态治理,增强河流、湖泊的调蓄功能,重点做好台山市大隆洞等7宗涝区的排涝能力建设。
持续推进河湖常态化管护工作
河湖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畅的河道、干净的水面、整齐的岸线,共同组成健康河湖。
《方案》指出,我市将持续推进河湖常态化管护工作,发挥好河湖长制平台作用,在持续开展一年两次流域集中“清漂”基础上,建立健全河道清漂管理制度,探索形成政府购买服务、依托管理单位管护、纳入网格管理、引物业进河道、志愿组织领管等多轨并行的长效保洁机制,并完成河流划界工作,实现全市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全覆盖。
《方案》指出,2024年前,全市将累计完成57条河流河湖健康评价任务;2025年前,全面完成60条河流河湖健康监测评价与管理保护基础工作,完成64条河流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工作。
在推动小水电绿色改造转型升级方面,我市将继续推进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创建和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动小水电绿色转型升级,更好发挥小水电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节能减排、改善民生福祉、助推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作用。
我市河湖自然禀赋得天独厚,绿色水经济的发展具备良好的资源禀赋。《方案》指出,我市将围绕“一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大发展”的目标,突出试点先行、积累经验、全域铺开,依托水库、万里碧道、中小河流治理、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等优质水资源禀赋及水利建设成果,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参与,因地制宜促进休闲运动、文化旅游、健康康养、水产品开发等绿色产业发展,推动“以水兴水”新业态上新台阶。探索水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推动生态产业化,促进产业兴县、强县富民。科学有序开展全省全域水经济试点市建设,推动我市绿色水经济新业态走在前列、形成示范,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全域开展幸福河湖建设方面,我市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万里碧道初具规模、串珠成链、连线成网的良好基础上,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全流域、全要素、全方位开展幸福河湖建设。
建设水美乡村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只有持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才能疏通“毛细血管”,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我市将助力推进“南粤良田”工程,坚持灌区骨干工程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复耕整治撂荒地等项目协同实施。到2025年,已改造中型灌区灌溉保证率、骨干灌排设施完好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三个指标要分别达到90%、90%和0.60以上。
在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方面,我市将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到2025年,建设新会区、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4条生态清洁小流域。在推进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方面,我市将通过农村河湖生态修复、河湖水系连通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不断改善农村水系面貌和人居环境质量,建设水美乡村。在推进农村供水“三同五化”改造提升方面,我市将优先利用引调水工程和已建水库作为农村供水工程水源,逐步推动形成城乡供水工程多源互济的保障格局。